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最为著名的窑址有五个,即“汝、钧、官、哥、定”。
宋代一改以前 “南青北白”的发展格局,南北陶系融合,出现了古陶瓷生产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不同的制瓷传统蓬勃兴起,并且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商品生产中,为了竞争,新的工艺层出不穷,技术的传播和相互影响十分活跃,从而形成了宋代陶瓷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宋代褐彩壶
宋代酱釉碗
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陶瓷能够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统治阶级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生火做饭取暖了,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取暖。宋朝商业的高速发展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获得庞大财政收入使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政府既不用向农民征收苛捐杂税,又能保证自身收入。《清明上河图》就充分体现了宋代经济工商的繁荣。宋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强盛时占全球的50%,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代时国家的综合实力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清明上河图》充分体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
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手工业和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由于物质的繁荣,必然导致国家上层统治者对艺术与审美的追求,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烙印到陶瓷上,便诞生了宋瓷,从唐代的雄浑、高远、旷达、辉煌、瑰丽,步入了宋代婉约、清纯、寄情、思辩、理性、尚志的新阶段。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宋代划花瓷罐
宋代陶瓷工艺技术又有了进一步创新。
首先,在北方地区开始使用煤为燃料烧瓷。这是北方地区陶瓷业发展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项创新解决了北方地区制瓷业燃烧不足的严重制约,使北方的制瓷业得以蓬勃发展。
宋代定窑瓷刻花葫芦
其次,装烧技术的改进。随着以煤为燃料的采用,定窑首先开创了覆烧工艺,这种工艺既节省窑炉的空间,增加了产量,又使非常薄俏的器物得以烧成,防止变形,还对规范瓷器的大小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技术一经发明,便在南北方迅速普及。
宋代官窑瓷器
再次,装饰艺术的发展进步。进入北宋,瓷器普遍流行花纹装饰,白瓷、青瓷甚至连黑瓷都开始用花纹装饰了,并形成了一种风气、潮流。宋代的瓷器装饰艺术,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为坯体装饰(搅胎、刻划花、划花、印花、贴塑、镂空)、化装土装饰、釉装饰(纯釉装饰、窑变釉贴花装饰和彩釉装饰)、彩绘装饰(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工艺技法有刻、划、印、剔填、贴塑、镂雕、彩绘等,有时各种技法单独使用,有时两种技法结合运用,最复杂的是将绘、划、剔、填彩四种技法共同使用在一件器物上,从而产生丰富充实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一个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宋代瓷窑形成了官窑和民窑两种不同的形式。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政府办的窑,专门生产皇宫、王室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对于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产品。官窑产品供给宫廷和上层社会使用,民窑产品主要在市场上流通。由于不同类型的窑场的产品供给对象不同,所以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有所不同,甚至产品的用途也不同。因此,产品就各具特点,形成了以刻、划、印花等单色装饰和素面单色釉等以官窑御用品为代表的“雅器”和以彩绘装饰及彩釉瓷器等民窑产品为主的“俗器”。“雅器”造型庄重典雅,釉色单纯,尤其尚青色,纹饰简洁,追求古铜玉器神秘庄重的艺术效果,这种趣味高雅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的审美情趣。“俗器”造型灵活多变,讲究实用功能,色彩强烈明快,纹饰丰满富丽,情调热情奔放,花纹图案多富含吉祥寓意,这种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广大民众的真情实感。这反映了宋代文化艺术上形成了士大夫的清雅艺术和庶民艺术两个层面。官窑和民窑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制瓷业内部互相学习借鉴的风气是宋代陶瓷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陶器残片
宋代酱釉碗
官窑产品不流入市场,不具有商业性质;而民窑是商业性的,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产品要面向市场,市场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占据市场就要有过硬的质量和先进的技术。宋代时,民窑大量增加,所以竞争尤其激烈。
宋代影青大碗
随着陶瓷从晚唐后期开始由高档消费品变为一般平民皆可使用的普通用品,民间窑场大量增加,原来没有烧窑历史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许多地方都相继设立窑场烧造瓷器,过去制瓷业比较薄弱的北方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瓷窑数量激增。窑场的增加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激烈竞争的局面使得诸窑场难以墨守陈规,为了生存,各窑场纷纷采用和发明新的技术工艺。由此可见,市场竞争也是促进宋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代官窑粉青釉三足炉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被誉为 “瓷器的时代”。现在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一百七十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一百三十个县,占总数的75%。确切地说,东汉早期瓷器在浙江出现后,很快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并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制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而到了宋代,则形成了多种瓷窑体系。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种: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按照瓷器的釉色不同,又可以划分为:
(1)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之称,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3)哥窑与龙泉窑(浙江龙泉县)。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窑瓷器的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称为“冰裂纹”,开细片称为“鱼子纹”,极碎称为“百圾碎”,若裂纹呈现出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弟窑,即龙泉窑。
宋代玳瑁盏
(4)钧窑:河南省禹县,瓷器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1)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2)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宋代谷仓罐
(1)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2)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繁多,瓷器成就最高。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瓷是一种艺术,是由釉色、造型和纹饰三要素构成的。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宋瓷的特点。
从胎釉上看,宋瓷中无论是单色釉和复色釉(花釉)所采用的厚釉装饰方法,还是釉与胎体纹饰结合的薄釉装饰方法,都极力追求釉色的自然美。这种釉色的自然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呈色是釉中金属着色元素在“火”这个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没有人为痕迹,是自然天成的结果;二是它的色彩反映了大自然中蓝天白云、碧海青山、绿树黄沙、紫霞红日、宝石翡翠、珍禽异兽等自然色彩。古人对宋瓷釉色有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天蓝”“天青”“月白”“粉青”“梅子青”“玫瑰红”“葡萄紫”“象牙白”“蜜蜡黄”“玳瑁”“兔毫”“鹧鸪斑”等等。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釉色所展现的自然美,而这种自然美的形成,则又体现在制釉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上。
宋代官窑瓷器 |
宋代青釉瓷坐观音 |
青釉瓷在宋代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人们喜爱的釉色。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青釉瓷,虽然在釉的色泽与质地上也在以玉为追求目标,但与宋代的青釉瓷相比,玉质感方面就差得多了。因为当时使用的釉为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颇似玻璃质感。而宋代青釉瓷的玉质感主要是使用了石灰釉、石灰碱釉和采用多次素烧胎体,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而达到的。采用厚釉装饰法,不仅使釉质似玉,而且也使釉色柔和含蓄。为了更好地发挥厚釉装饰所具有的浑厚、凝重、深沉的艺术风格,宋代厚釉陶瓷造型大多都是形体比较单纯的,没有更多的起伏转折变化的造型。把造型的表现余地留给釉的装饰,从而更加突出了厚釉的特征。宋代厚釉陶瓷造型的基调是敦厚、简洁、浑然一体,造型和釉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厚釉装饰不等于把整个造型全部覆盖了,而是有隐有现,有藏有露,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在单纯中求丰富,在含蓄中求个性。宋代厚釉青瓷釉色非常丰富,每个窑口间的釉色有别,即便是同一窑口也有许多不同倾向的色调。它不仅厚泽滋润,含水欲滴,而且釉乳光更是迷人。如汝官器,近光下察看,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像七彩长虹,有的如锦缎闪烁,展现出一种富贵高雅之态。
宋代汝窑青釉瓷盏
除厚釉装饰外,宋代瓷器薄釉装饰也很具有特色。宋代瓷器薄釉装饰所具有的釉色美,体现在釉与胎及纹饰三者共同构成的似玉的色泽与质感上。乾隆皇帝称赞定窑的白瓷“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代《德应侯碑》赞美耀州窑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视其色,温温如也”;宋代诗人李清照《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中的“玉枕”,便是对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赞美。
宋代梅花小罐局部特写 |
宋代瓷罐茶叶末釉 |
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受益于传统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宋代种种美丽的名瓷,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获得历代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美。这也是宋代瓷器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官窑哥釉笔洗
宋代瓷釉的美不仅体现在釉色上,而且更体现在釉的肌理上。“肌”代表釉的质地,“理”代表釉的纹理。古人对于釉质的追求和欣赏一直是以玉为目标的,但古人在追求和欣赏如玉般的釉质的同时,也对釉内及釉面上自然形成的各式纹理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倍加赞赏。在宋瓷中,对于釉的纹理的欣赏,首推青瓷器上的冰裂纹。冰裂纹的出现,原本是工艺上的一个缺陷,是由于瓷器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收缩时开裂的,但古人却对这种自然产生的开裂纹理十分欣赏,在掌握了其规律后,有意识地拉大胎体和釉料间膨胀系数的差距,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与疏密,并通过着色处理使纹线产生色彩变化。冰裂纹的开裂,犹如寒冬时节江河冰面开裂时的纹线,纵横交错,变化万千。这种冰裂纹效果大概使匠师们觉得存在某种意蕴,便把生活中的这种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匠师们对冰裂纹自然变化的追求,也赢得文人雅士们的欣赏,使得这种无意出现的自然“开片”现象得到了肯定,并成为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
与冰裂纹等因工艺缺陷而形成的“瑕疵美”相反,兔毫纹、油滴斑、鹧鸪斑和树叶纹等纹理之美,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美。黑瓷本来就是以它漆黑的釉色而闻名,黑色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宁静和严肃的感觉,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颜色,兔毫纹等便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出现的纹理。
宋代白釉婴儿枕
在宋代名窑中,釉色变化最丰富的非钧窑莫属。钧窑不仅以天蓝、天青、月白等青瓷与同时代的青瓷名窑媲美,更以海棠红、玫瑰紫、葡萄紫等红紫色,在众多的名窑中独树一帜。钧窑的特征表现在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以蓝红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人们把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窑变”。
宋代白釉罐
釉色的美妙,固然与配釉及烧成有关,但其所具有的装饰简练、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适当的特点也增加了钧瓷窑变釉的艺术感染力。它利用造型的边口和转折部分造成的薄釉和积釉,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利用造型的出沿、出筋、出戟的凸凹线条阻止或凝聚流动的釉层,形成各种纹理变化。形与釉相辅相成,既衬托出造型的形体美,又突出了厚釉的天然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北宋钧窑花盆,形状为菱花式,它以近于直线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上下呼应,和谐美观,犹如一朵盛开的菱花,富丽典雅。菱花式盆通体挂釉,釉在盆体竖面上流动,蓝红两色交融,呈现出玫瑰红色调的晚霞景色。玫瑰红色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衬,犹如夕阳与晚霞相辉,给人以美的遐想。
宋代钧窑碗
钧瓷上的窑变现象,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它在红、蓝、月白等基本色调上,有的色带呈光芒放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神韵。钧瓷窑变可贵之处是它不露任何人为造作的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形态,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中国古典艺术理想一贯反对雕饰满眼而崇尚质朴无华,把平淡自然看做艺术的最高境界。钧瓷窑变就是这样成功的艺术品,虽然有人工的因素在内,但看上去却宛如天然,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北宋钧窑钵
宋代钧窑葫芦瓶
总的来说,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追求釉色之美、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比前几个朝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总的来说,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闻乐见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者位于碗心,或者位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很浓厚。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
装饰纹是宋代瓷器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名窑以各具风格特点的纹样装饰,赋予生活用瓷以美的性格,而宋代瓷器纹样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创造,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语言,拓展了瓷器艺术的审美境界。
宋代定窑刻花叶纹大盘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以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形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