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陶瓷概述

(一)陶瓷发展史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分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把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

春秋中期陶器

汉代(公元前206─220年),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

马家窑文化双耳罐

六朝时期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产生了影响,在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

唐代(618—907年)不仅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同时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有很大改进,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定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优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的极为罕见。

陶瓷业到了宋代(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等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的品种日趋丰富。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声名远扬世界各地。

大地湾文化陶器

(二)各时期的特色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陶器上纹饰已经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大地湾文化陶罐

仰韶文化陶器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至今还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还在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

仰韶文化陶饮器(上)彩陶盆(下)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中国进入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这时,各种手工业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多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有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的。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研磨盆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条件,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代时,秦始皇即位之初便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房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像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到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低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陪葬品中大量使用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以保存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还大量模拟生活场景,加以微缩,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西周中晚期陶器盖范

西汉陶器

西汉陶器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瓷器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不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明器等等。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举世瞩目。

唐三彩持雀女俑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它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实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彩色瓷器的烧造。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还有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呈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向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南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唐代邢窑白瓷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

越窑青瓷

唐代的繁荣最终被唐末的藩镇割据所打破,五代十国则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有进步之势,这大概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其中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窑。 L0zOMbHWosbgXKzMqrNrk9rlUioOyA9hpYiprv52PoDzUGiVXEuPE1JJwOxeLJ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