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荣为贵妃暗争皇权

慈禧握有实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政治统治中,男人一直把握着最高权力,女人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的,但是在这个男权社会中,有一个女人却三次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的继承人,将国家的命运掌控在手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个女人就是慈禧。一个女人何以有这么大本事能够掌控整个国家,让君臣都臣服于她?她又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妨我们一起走近慈禧,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正的慈禧太后。

慈禧,姓叶赫那拉,慈禧并不是她的名,而是她贵为皇太后时所上徽号中的两个字。徽号是给帝后封加的用来歌功颂德的吉祥美好名号,都是溢美之词,没有实际意义。慈禧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的一个普通旗籍官员家中,在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除了给父母增添了一份获子的喜悦外,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因为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子,会在二十多年后坐在紫禁城里,垂帘听政,继而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

关于慈禧生于北京一说,目前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并有清史专著为证。但在野史中,关于慈禧出生地的说法五花八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安徽芜湖说和山西长治说。

有一种说法认为慈禧生于

安徽芜湖说认为慈禧的父亲名惠徵,是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又名道台,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由于贪污公款被罢免,死在路上,慈禧与妹妹奉母亲之命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父亲丧后,孤儿寡母无以为生,慈禧因嗓音洪亮,能歌能哭,于是以做号丧女子(丧娘)糊口,后来参加选秀才得以进入宫中。

少女慈禧参加选秀,由此进入宫中

咸丰皇帝像

山西长治说主要是根据流传于山西长治县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带关于慈禧身世的口碑之传。据传慈禧是长治县西坡村汉族农民王增昌之女,名王小慊,属羊,后因家境贫寒父亲无奈将其卖给上奉村宋四元家,改名为宋龄娥。后来宋家遭难,又将其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鬟,惠徵夫人无意间见小龄娥两脚脚心都有一个痦子,认为这是富贵命的象征,就收她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精心栽培。慈禧天资聪颖,不仅学会填词赋诗,对满文、汉文也都很精通。后来参加选秀被选中,从此步入宫廷。

以上两说,由于都缺乏充足的证据,所以现在已被学者否定。据专家考证,慈禧生于北京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皇宫选秀十分严格,慈禧很快脱颖而出

咸丰二年(1852年),慈禧17岁,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风姿绰约的少女了。恰在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挑选秀女,慈禧经过层层筛选,终于被选中了。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后来成为皇后的贞嫔、云嫔、丽贵人,此时的慈禧被封为兰贵人。清代后宫中,皇后以下的嫔妃共分为七级,分别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当时慈禧只是贵人,是第五级,对于这个地位,慈禧当然不会满意。经过两年的努力,她成功晋为懿嫔,两年之后晋为懿妃,一年之后又晋为懿贵妃。短短五年的时间,慈禧就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中脱颖而出,由第五级的兰贵人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在妃子如林的后宫,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获得皇帝的宠幸,那么慈禧是凭借什么获得了咸丰帝的宠幸呢?原因有三点:一是拥有超群的美貌,慈禧曾对身边的人自豪地说过:“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容貌美得已经到了遭人嫉恨的程度,可见有多美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慈禧的画像,依然可以感觉到她的端庄秀美。但是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想留住皇帝,徒有美色并不够,只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才能猎取皇帝的心,这也是慈禧受宠的第二个原因。咸丰五年六月,慈禧怀孕,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诞下皇子载淳,子嗣兴旺是龙脉延续的保证,何况之前咸丰帝连一儿半女都没有,载淳作为长子,是当时唯一的继承人。咸丰帝望着可爱的儿子兴奋不已,挥笔写下了“庶慰在天六年望,更钦率土万斯人”。“母以子贵”,慈禧地位的巨变可以说与她诞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慈禧不仅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还拥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及的能力——能读写汉文并且书法端腴。慈禧不仅有天分还很用功,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西后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炎炎夏日,她身着单衣,伏案校读书卷,刻苦可见一斑。咸丰帝寄情声色,懒于国事,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就让慈禧代阅,甚至有时,就让慈禧直接代笔批答了,可谓“时时披览各省奏章,通晓大事”。这样,慈禧在批阅奏章的同时不仅得到了咸丰帝的宠信,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慈禧的儿子载淳后被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面对英法联军的大举进攻,清政府军队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战事危急,而此时的咸丰帝在做些什么呢?《崇陵传信录》中有如下描述“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日,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咸丰帝痛哭不止,皇后钮祜禄氏与嫔妃哭成一团……”巨变面前,咸丰帝的懦弱无能暴露无遗,大臣们也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肃顺等人极力主张咸丰帝北逃热河(今承德市),而奕、文祥则坚决反对。最后咸丰帝还是决定北逃,他将烂摊子留给恭亲王奕,让他留在北京和列强谈判,自己则领着朝臣与嫔妃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慈禧太后御笔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帝不理国政,却终

国家的内忧外患不但没有激起咸丰帝的斗志,反而使他来到热河之后变本加厉,生活更加不加节制,使本来羸弱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但面呈黄色,而且久咳不止。身体的虚弱使他不得不考虑皇权的交接问题,他曾担心自己死后,儿子年幼,出现由母亲慈禧擅权的局面,“帝晚年颇不满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诈,将来必以母后擅权破坏祖训,平时从容与肃顺密谋,欲以钩弋夫人例待之”(《清史拾遗》)。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汉武帝甚爱聪慧健壮的弗陵,想立他为皇嗣,但又怕子少母壮,钩弋夫人在他死后专权,于是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钩弋夫人赐死了。此时的咸丰帝也是有此顾虑,便和肃顺商议想让慈禧成为第二个钩弋夫人。这时的慈禧可谓命悬一线,她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身居后宫的她,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依靠,对于强敌肃顺的咄咄逼人,她明白,如果自己硬碰硬,那只能是以卵击石,只有以退为进,容忍肃顺的锋芒与挑衅,才能积蓄力量以待后发。于是慈禧处处忍让,常以一副无辜的脸孔示人,并在咸丰帝的病榻前抱着皇子以泪洗面,以博得咸丰帝的同情,最后终于打动了咸丰帝,放弃了杀慈禧的念头。

慈禧像

咸丰书法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晚,咸丰帝出现昏厥症状,半夜才苏醒过来。他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便召来内廷大臣安排后事。他口述了两道谕旨,命辅臣承写:第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第二是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两道谕旨是咸丰帝在总结了幼年即位的顺治帝福临和康熙帝玄烨两位先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精心拟制的。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辅政体系可以通过多人之间的互相牵制,杜绝大臣专权现象的出现。即使如此,咸丰帝仍然感到不可靠,他觉得必须给予皇后和皇贵妃一定的权力,使她们能在关键时刻有能力保护皇子,于是又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载淳只有6岁,无法正常处理政务,便由他的母亲慈禧代为掌管。凡是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谕旨才生效。这样,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与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的体制,慈禧也成功跻身核心统治集团,为她之后的争夺皇权打下了基础。

咸丰皇帝临终之时,留下两方印章,一是“同 oizVmStdZwOPoJxz/49TyDZQjdtermFbTZiwOpNT2Fod+PesL9UqWm6Ie8HzV6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