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谈“格物致知”

一代儒学宗师朱熹有一怪癖,就是生平不吃豆腐。因为他认为一斤黄豆可以做出三四斤的豆腐,已经很不正常。而做豆腐时却还要往锅里加入有害的盐卤、石膏。谁都清楚一般人只要稍微吃下这两样东西都是要丧命的,而用它们做成的豆腐怎么可以吃呢?朱熹生性多思,他在饮食上的这种讲究,使他一生没有享受到豆腐的美味。这种讲究在其哲学上名曰“格物致知”。

朱熹曾对其门下弟子就格物致知之理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由于朱熹曾上书宋孝宗,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门人弟子就问他:“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下格物致知的工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国子监万世师表匾额

长沙岳麓书院自卑亭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想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武夷山风光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 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工夫,只格一物、两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一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白鹿洞书院内景

白鹿洞书院朱子祠牌匾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们心里,就是个‘仁’字。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去除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即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白鹿洞书院内景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们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工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 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弟子感谢说:“先生的意思,我理解了,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工夫修养心性,天下还愁不太平吗?”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确实被他解释得淋漓尽致。

白鹿洞书院一角

由于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考究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格物致知之理也难免让他遇到尴尬。在他出仕前,家乡有个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盛没有被他问倒,而是温和地反问朱熹,你知道什么是五行吗?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子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啊!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趣闻故事,它对于格物致知之理的深义和影响却是无伤大雅的。

白鹿洞书院内的凉亭

朱熹正是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了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在认识来源问题上,他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同时,他还探讨了知行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对后世的唯物思想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TiLexjjb0aqrrw11Qky5TdMrJ/0nW32HweQNccZYr8SdCqDv7D+XddX9ZMf2jI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