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兴建书院 学派论争 |
朱熹很重视学术场所的建设,他在从政期间,除了处理政事之外,还大力提倡兴办地方学校。在创办书院方面,朱熹更是具有独特的建树。讲学授徒培养人才的书院,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由于理学的发扬、学术传递的发达,南宋书院规模大盛。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出知南康军,他派教授杨大法和星子令王仲杰访求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遗址,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又购置田地,赡养到此读书、研究的人士。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知潭州,修复了抱黄洞下的岳麓山书院,增广学舍至百余间、田十五顷,还亲书“忠、孝、廉、节”四字于堂中。白鹿洞和岳麓山两个书院都列宋代四大书院之内。此外,朱熹个人创建的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则是私立书院,均有相当规模。
朱熹在书院建设上与前人不同的是,他对书院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训练纲目、学习秩序等都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书院办得相当正规。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从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朱熹创办书院还有其他特色,一是祭祖先贤,推崇楷模,以励后学,使见贤思齐、奋发图强。二是教学内容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三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朱熹创办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武夷山石佛
嵩阳书院牌匾
除了创办书院,广收门徒和长期讲学是朱熹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朱熹门人中及门受业者有四百四十二人,仅在其《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多达二百多人;在《朱子语类》中,所列出的记语录者也有九十多家。朱熹去世之时,虽然官方禁止举行葬礼,但为其送葬者还是逾千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朱熹的弟子。朱熹生前著书,往往组织弟子一起写作或编定,如《宋史·道学传·蔡元定传》载:“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又载“熹晚欲著《书传》,未及为,遂以属(蔡)沈”。又其《仪礼经传通解》,也是与弟子黄干等人共同撰写的,一直到临死前尚未完稿,还嘱托黄干等继续完成书稿。不过,朱熹门人虽多,真正能传其学者并不多,蔡元定、蔡沈、黄干、陈淳等少数几个学生,是属于学术上造诣颇精者,也难望其老师之项背。但朱熹通过门人使其思想学说传播开来,形成了一个在南宋最活跃、最有力量、最有影响的学派。
朱熹聚徒讲学,宣讲理学思想,并同其他学派进行激烈的论争,这也是他学术活动的又一个方面。朱熹曾与永康事功之学、陆氏顿悟之学、反对周敦颐、张载的林黄中进行过辩论。南宋学术之会,主要为两派三家,两派是心性之学和事功之学;三家是朱学、陆学和浙学。从淳熙九年(1182年)至十三年(1186年)之间,朱熹与事功学派围绕“王霸”、“义利”等问题展开激烈论争,反映了心性理学与功利之学的深刻分歧。其中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围绕三个话题展开:
国子监屋顶彩绘
第一,道德与事功是否内在统一。朱熹主张“尊王贱霸”。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心中都是“天理流行”,是“王道”盛世;而三代以后帝王的心中“未免乎利欲之私”,是“霸道”衰世。朱熹在第一封指责陈亮的信中,将陈亮的学说概括成“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八个字,并要求陈亮改正。陈亮不同意朱熹的说法。在陈亮看来,道德与事功是统一的,道德应见于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与事功割裂开来,那才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之友陈傅良后来概括陈、朱争辩,将两人的观点概括成“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及“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到偶济,何必有理”,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百家姓
第二,理想的人生境界。两人既对道德与事功的关系有不同看法,对人生应该追求何种理想境界,自然看法有别。朱熹认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是在道德境界的日益提升上下工夫,一辈子也不能懈怠这一点。要洗透功利之心,致力于内心修养,才能做得大事。陈亮则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兼具仁、智、勇三者,做一个既是道德、又能在现实世界建功立业的完美之人。而且在陈亮看来,一个人有无道德,光求之心迹,不免幽晦难明,唯有从功业上去看,才能看得清楚。有大功业的,必是有道德之人。
第三,从何种角度去观察和处理世界。陈亮与朱熹的争辩,在于学术的根本路径上,即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世界。陈亮认为,世界是经验的,是现实的,要先承认现实,承认历史,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论学术。而朱熹则从理想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世界,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它不一定体现为现实的经验,是人的价值的本体。所以他治学,可以不谈经验,不谈历史,一切可在理想的框架内举行。简单地说,两人的学术是在不同的路径和层面上进行的,所 以旨趣也根本不同。正是由于这根本的不同,酿就了两人长达三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论战。陈亮与朱熹的论辩,其截然不同的观点对立中埋藏着极为深刻的内容。他们在论战中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也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拓展了空间。虽然今天也很难判定孰是孰非,但有一个细节意味深长:那就是朱熹到浙东来当官时,一入浙境,便觉这里与他处不同,其中明显之处是民风重现实、讲事功。我们知道,当时南宋浙江的三大学派都属事功之学的范畴。可见,任何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必然集中了作为其基础的广大百姓的道德理想与价值标准,学术思想也是通过不断的辩论而得以发展的。
四书五经学习
孔庙大成殿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