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劝学姿态 |
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是勉励弟子要珍惜光阴,勤奋为学,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着相通之义。此外,对于读书,朱熹还写了一首很具形象艺术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把图书比喻为池水,因为水源流动,所以才能保持天光云影的景色。多读书、勤读书,就如有水源流动,可以活跃思想,不断增进新知而不至于僵化凝固。正如他在写给巩仲至的信中强调:“古之圣贤所以教人,不过使之讲明天下之义理,以开发其心之知识,然后力行固守,以终其身。”正是怀着这样的谏学姿态,使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并提出了一套深刻的教育思想理念,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鹿洞书院内的小溪
白鹿洞书院
朱熹继承和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古代颇有见识、重视躬行实践、热心讲学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发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贯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着眼于“学以变化气质”和“以明人伦为本”,是朱熹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力图最终通过教育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他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封建社会之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儒家所宣扬的“圣贤”。
注重家庭教育,搞好小学和大学教育,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朱熹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替封建统治者效劳的“完人”。他特别致力于编写童蒙读本,例如《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对儿童的日常言行、生活习惯,提出道德规范。比如说: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至于教育任务,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其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朱子语类》卷七)。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白鹿洞书院内景
白鹿洞书院正学之门
世界文化景观—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示意图
白鹿洞书院古树
白鹿洞书院雪景
重视教育方法和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特色。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二十四字诀”读书方法,主要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其一是“循序渐进”,即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要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地渐进。其二是“熟读精思”,包含两个精要: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精义。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三是“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方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其四是“切己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工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种读书方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其五是“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花大力气,下苦工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挨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其六是“须教有疑”,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此外他提出“文道一贯”说,诗论主张言志,认为道充而文生,志高而诗至,道必须学,志必须养,诗文都是可以不学而能的。这些读书习文的主张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涵盖了学而有成之道,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白鹿洞书院牌坊
朱子教条
白鹿洞书院内景
独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