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动荡年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炀帝大业末,李世民随父定居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力量日益壮大。李世民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晋阳起兵之初,李世民被封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攻克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封李世民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李世民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高祖李渊像

李渊晋阳起兵雕塑

李世民画像

唐高祖李渊献陵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于649年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隋文帝杨坚像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李氏家族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的旧宅中。据说,他父亲李渊给他取名“世民”,是取“济世安民”之意。

李世民出生于很有名气的陇西士族。曾祖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北周时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李昞,北周时袭封唐国公,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在北周时以7岁幼龄袭封唐国公,后来在隋朝做官。李世民的家族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的家族,他的祖母独孤氏、生母窦氏以及他日后所娶的妻子长孙氏,都出于北方少数民族。李世民排行第二,他的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跟他后来的人生轨迹都有密切的关系。

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当然也要读书,但是他更喜爱习武。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少尚威武,不精学习。”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像

隋炀帝像

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度过的。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塞,被突厥族始毕可汗起兵围困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众寡悬殊,形势危急。隋炀帝在重围之中把诏书系于木板之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募兵救援,17岁的李世民,迈出了青年时期戎马生涯的第一步。李世民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自称“知事郎”,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邱县境)发动起义,揭开了声势浩大的隋末农民战争的序幕。而后,农民起义在全国许多地方不断爆发,规模大的跨州连郡,规模小的也占据山泽,经过几年的斗争和分合,逐渐形成了三支主要的力量,这就是:窦建德率领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率领的瓦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江淮起义军。这三支力量,威胁着隋皇朝的统治。

全国沸腾了,隋皇朝的统治开始动摇了。青年李世民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乱的年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李世民走上的历史舞台,跟他父亲李渊当时的社会地位、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在隋大业十一年(615年)被任命为山西、河东宣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则出任太原留守。这两三年中,李渊先后镇压了母端儿的起义、柴保昌起义和甄翟儿起义,又击退了突厥的进犯。他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都进一步扩大了。

窦建德像

李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已经预感到隋朝面临着危机。他一方面向隋炀帝密告杨玄感有“反”的意图,一方面他也同个别知己“密论时事”,表示要取隋而代之的政治意图。他是把他能够到太原来做官,看做是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同时,李渊把镇压农民起义和对突厥采取“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作为实现“经邦济时”的两大重要措施。李渊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隋炀帝,隋炀帝下诏把李渊抓起来问罪;虽然隋炀帝后来撤回了这个诏书,但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反隋的步伐却由此而加快了。在他们的一次谈话中,李渊以周文王自况,李世民则提出了要学习汉高祖反秦的壮举。

唐长安城古城墙

大唐芙蓉园一景 CaJeBmx2f/er1PE7xuv/ja998DTRzEyYBNLXMqTiGxblgVDnZb9aLWe4Y3UYdp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