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曲《桃花扇》,十年漂泊情

汤显祖出仕之前在家乡时就接触到许多南明遗民,掌握了很多南明兴亡的史料,也听说过一些关于李香君和她血溅诗扇的逸事,感慨很多,萌发了创作《桃花扇》的想法,也有了最初的构思,因所闻所见有限,材料不够,便暂时搁置了。他37岁入仕为官以后,利用在江南治水的机会结交了很多南明遗民名士,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在思想上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创作《桃花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奉旨调回京城后,孔尚任买下了海波巷的一处宅院,将书斋命名为“岸堂”,正式着手创作《桃花扇》。他仔细研读,慢慢消化从南京得到的重要资料,费尽心思设计典型人物、环境、剧情等。历经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三次易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完成了这部历史传奇剧。

(一)《桃花扇》内容介绍

明王朝即将覆亡的前夕,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关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关外的清兵也虎视眈眈,随时欲乘机而入。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著名的文学社团——“复社”,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和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文人侯方域(字朝宗)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侨寓金陵,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成为复社领袖之一。1643年春,复社文人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来声讨阮大铖。此时河南侯方域正旅居南京,被大家推为领袖。一日,南京文士群集孔庙祭祀,阮大铖也想来趁机活动。阮大铖见树上所贴声讨自己的公揭,便立即撕了下来,因而引起公愤,遭到一通痛打。正值阮的盟弟以及复社文人也有交往的杨龙友走来上前解劝,阮大铖遂借机会逃跑。当夜,杨龙友置酒为朝宗洗尘,河面上起伏着一片笙歌女乐,朝宗不禁随口吟哦“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诗句。当时,秦淮名妓李香君所乘画舫正好经过,李香君闻声有感,低声地漫答:“不知亡国恨的岂止是商女”,引起侯方域极大的注意。第二天,杨龙友偕侯方域到媚香楼去拜访香君,时香君正与姐妹们做“盒子会”,例不见客。侯方域受香君养母李贞丽之教,将扇子抛到楼上。香君见扇破格相见,款待殷勤。侯方域便与这位秦淮名妓李香君结为风尘知己,两人萌发爱情,坠入爱河。杨龙友见状乃怂恿侯方域解救李香君出风尘,可侯方域两袖清风,囊中羞涩,无法如愿。杨龙友表示愿代为筹措妆奁花销。阉党余孽阮大铖也在南京闲居,正受到复社文人围攻排斥,狼狈不堪,他想挽回自己往日的名声与权势,东山再起,企图拉拢讨好侯方域,与复社调停结交,改变不利的处境。因此在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又想娶李香君这件事后,立即暗中托请杨龙友代赠侯方域白银三百两重金置办妆套送给香君。侯方域不明底细,听凭龙友一手筹办,也欣然接受了杨龙友的馈赠,乃与李香君定情,侯方域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定情之物。定情次日,李香君向侯方域问及妆奁花销,听说是杨龙友所赠,感到非常惊诧。正赶上杨龙友来访,询问后才知道杨龙友所提供的服装首饰其实都来自复社成员一致憎恨的阮大铖,也明白阮大铖在用意收买侯方域。识破了这一圈套后,李香君怒火中烧,坚决不让侯方域接收阮大铖的馈赠,立刻摘下珠翠,脱下罗衫,请杨龙友退还阮大铖妆奁。侯方域受到李香君的劝说和激励,亦对此事加以拒绝。

孔尚任买下海波巷的一处宅院

侯方域与李香君在河边相识

李香君见扇破格相见,款待殷勤

侯方域题诗于扇上,与李香君定情

遭到李香君和侯方域拒绝的阮大铖为此事怀恨在心。当时南方军事政治集团在危难中加剧了矛盾,武昌总兵左良玉率军移兵南京,侯方域修书劝说其安定下来,阮大铖乘机设下圈套,诬陷侯方域私通左军,做内应共同谋反篡权,并怂恿马士英强杀侯方域。时值闯王攻陷京师,清兵趁机入关,国事动荡不安,为避害,侯方域被迫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也致使候、李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甲申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后,奸臣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为新皇帝,建立南明朝廷,希望在他的旗帜下出兵讨伐叛军,恢复旧有的政权。弘光皇帝即位后,并不关心国家的前途,昏王与奸臣苟且偷安,不理朝政,只知吃喝享乐,整日沉溺于轻歌曼舞之中。阮大铖大权在手,在新政权中担任了兵部尚书的要职,他和大学士马士英结成权力同盟,共同排挤其他政治势力,迫害正直的大臣,并对复社文人进行大肆搜捕和迫害。阮大铖为泄私愤,还借着马士英想笼络淮阳督抚田仰的机会,献计买李香君送给新任曹抚田仰作妾。李香君情属侯方域,宁死不从,撞头破容,自尽未遂,血溅侯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爱莫能助,只得劝香君养母李贞丽代替香君嫁给田仰。杨龙友见定情诗扇溅了斑斑血迹,就采摘花汁点染,在宫扇血痕上画成一树桃花,是谓桃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艺人,也是自己的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寻找侯方域,将溅血诗扇托他带给侯方域以代书信。马、阮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于赏心亭置酒赏雪,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抓秦淮歌女来排演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香君也被抓去。香君乘机用《燕子笺》的原腔韵,自编新词,痛骂奸臣马、阮以泄愤恨,浩气凛然。马、阮大怒,欲置之死地,幸杨龙友在座,婉言求情,看君遂被软禁。侯方域闻讯匆匆赶赴南京,不料香君已被阮大铖打着圣谕的幌子征入宫内做歌妓。侯方域到媚香楼寻找香君,不幸被发现,并被阮大铖捕获入狱。

李香君识破了阮大铖的阴谋,将妆奁全部退还

弘光皇帝即位后不

定情诗扇溅了斑斑血迹,杨龙友采摘花汁在宫

不久,清兵渡河南下,马士英等权臣本末倒置,把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去防左良玉,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扬州失陷,史可法孤军奋战,以身殉国。南明灭亡,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士英、阮大铖仓皇连夜出逃,李香君得同伴相救也乘机趁夜色从宫内逃了出去,到至栖霞山葆贞庵避难。侯方域逃出大牢,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也在栖霞山避难。光阴荏苒,转瞬八年,李香君日夜思念朝宗,不觉恹恹成疾。一日,朝宗与苦苦寻觅他的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瑶星道士国仇家恨的点拨下,他们二人不忍面对国破家亡、山河沦丧的悲惨事实,割断情爱纠缠,双双出家入道。全剧在一派哀悼南明王朝的悲歌声中结束。

侯方域到媚香楼寻

(二)精典剧段欣赏

《桃花扇》传奇四十出,开头为“试一出”,中间有“闺廿出”“加二十一出”以及最后的“续四十出”,实际上共四十四出。第一出《听稗》至第十二出《辞院》主要写在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等阉党余孽的政治高压下,侯方域与李香君因互相爱慕而结合。第十三出《哭主》至第二十出《移防》主要叙述了侯方域的活动,同时展示了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即位,史可法被排挤,复社遭迫害,四镇闹内讧等统治阶级内部日益尖锐的斗争。第十七出《拒媒》中李香君的拒嫁使情节再次出现强烈波折,也使戏剧矛盾更加激化。从第二十一出《媚座》至第二十五出《选优》,主要是李香君的活动,马士英、阮大铖对李香君歹意仍在,并对其加以迫害,而李香君对侯方域的忠贞及在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和疾恶如仇的高贵品行更加令人敬佩。第二十六出《赚将》至第四十出《入道》中马士英、阮大铖倒行逆施,史可法势单力薄,困守扬州,南明王朝最终走上灭亡的不归之路,而侯方域、李香君也在道家的点化下,割断儿女私情,双双入道。

故事以二人双双出家入道为结尾

第七出 却奁癸未三月

(杂扮保儿掇马桶上)龟尿龟尿,撒出小龟;鳖血鳖血,变成小鳖。龟尿鳖血,看不分别;鳖血龟尿,说不清白。看不分别,混了亲爹;说不清白,混了亲伯。(笑介)胡闹,胡闹!昨日香姐上头,乱了半夜;今日早起,又要刷马桶,倒溺壶,忙个不了。那些孤老、表子,还不知搂到几时哩。(刷马桶介)

【夜行船】(末)人宿平康深柳巷,惊好梦门外花郎。绣户未开,帘钩才响,春阻十层纱帐。

绣户未开,帘钩才

《桃花扇》对人物感情的刻画

《桃花扇》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

儿女浓情如花酿

下官杨文骢,早来与侯兄道喜。你看院门深闭,侍婢无声,想是高眠未起。(唤介)保儿,你到新人窗外,说我早来道喜。(杂)昨夜睡迟了,今日未必起来哩。老爷请回,明日再来罢。(末笑介)胡说!快快去问。(小旦内问介)保儿!来的是那一个?(杂)是杨老爷道喜来了。(小旦忙上)倚枕春宵短,敲门好事多。(见介)多谢老爷,成了孩儿一世姻缘。(末)好说。(问介)新人起来不曾?(小旦)昨晚睡迟,都还未起哩。(让坐介)老爷请坐,待我去催他。(末)不必,不必。(小旦下)

【步步娇】(末)儿女浓情如花酿,美满无他想,黑甜共一乡。可也亏了俺帮衬,珠翠辉煌,罗绮飘荡,件件助新妆,悬出风流榜。

(小旦上)好笑,好笑!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请老爷同到洞房,唤他出来,好饮扶头卯酒。(末)惊却好梦,得罪不浅。(同下)(生、旦艳妆上)

【沈醉东风】(生、旦)这云情接着雨况,刚搔了心窝奇痒,谁搅起睡鸳鸯。被翻红浪,喜匆匆满怀欢畅。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从梦里尝。

珠翠辉煌,罗绮飘荡

(末、小旦上)(末)果然起来了,恭喜,恭喜!(一揖,坐介)(末)昨晚催妆拙句,可还说的入情么。(生揖介)多谢!(笑介)妙是妙极了,只有一件。(末)那一件?(生)香君虽小,还该藏之金屋。(看袖介)小生衫袖,如何着得下?(俱笑介)(末)夜来定情,必有佳作。(生)草草塞责,不敢请教。(末)诗在那里?(旦)诗在扇头。(旦向袖中取出扇介)(末接看介)是一柄白纱宫扇。(嗅介)香的有趣。(吟诗介)妙,妙!只有香君不愧此诗。(付旦介)还收好了。(旦收扇介)

【园林好】(末)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吹荡,须紧紧袖中藏,须紧紧袖中藏。

(末看旦介)你看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向生介)世兄有福,消此尤物。(生)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来看,恰似亲生自养,赔了妆奁,又早敲门来望。

李香君小像

侯方域对李香君出手阔绰,原来是有赖于杨龙

(旦)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生)香君问得有理,小弟与杨兄萍水相交,昨日承情太厚,也觉不安。(末)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皆出怀宁之手。(生)那个怀宁?(末)曾做过光禄的阮圆海。(生)是那皖人阮大铖么?(末)正是。(生)他为何这样周旋?(末)不过欲纳交足下之意。

【五供养】(末)羡你风流雅望,东洛才名,西汉文章。逢迎随处有,争看坐车郎。秦淮妙处,暂寻个佳人相傍,也要些鸳鸯被、芙蓉妆;你道是谁的,是那南邻大阮,嫁衣全忙。

(生)阮圆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为人,绝之已久。他今日无故用情,令人不解。(末)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于足下。(生)请教。(末)圆老当日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日向天大哭,说道:“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谆谆纳交。(生)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末)果然如此,吾党之幸也。(旦怒介)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

【川拨棹】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隄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李香君得知真相后,卸下珠宝

李香君虽为烟花女子却深明大义,对政治时局

(末)阿呀!香君气性,忒也刚烈。(小旦)把好好东西,都丢一地,可惜,可惜!(拾介)(生)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向末介)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

【前腔】(生)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末)圆老一段好意,也还不可激烈。(生)我虽至愚,亦不肯从井救人。(末)既然如此,小弟告辞了。(生)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末)正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下)(旦恼介)(生看旦介)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小旦)虽如此说,舍了许多东西,倒底可惜。

【尾声】金珠到手轻轻放,惯成了娇痴模样,辜负俺辛勤做老娘。

(生)些须东西,何足挂念,小生照样赔来。

李香君摘下珠翠,脱下绮罗,容貌却更添几分清秀

李香君对世事有着

(小旦)这等才好。(小旦)花钱粉钞费商量,(旦)裙布钗荆也不妨。

(生)只有湘君能解佩,(旦)风标不学世时妆。

赏析:

“却”指谢绝、拒绝。“奁”,是妆奁,女子出嫁时的嫁妆。“却奁”这里指为李香君严拒阮大铖为李、侯二人订婚而送的礼物。李香君、侯方域二人喜结良缘,一夜春宵之后的第二天清晨,李香君穿戴整齐时,侯方域赞不绝口:“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草,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这一段描写表现了侯方域对李香君美貌的怜爱之情。当杨龙友前来道贺,甜言蜜语地称赞才子佳人,煞费苦心地替阮大铖作说客的时候,李香君先是以一句“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以退为进地作了个引子,随后机警地问道:“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作者笔触伸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她虽是一名烟花女子,但有着明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理想,对政治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也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她不相信有人会毫无顾虑、毫无目的地做出这样的事,她必须追根寻源,以明原委。而另一阵营中的人物——杨龙友,他是各派势力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无行文人和政客,他既不敢自绝于清流,又不想得罪魏党,于是讨好双方以在政治斗争中谋取利益。杨龙友本就是替阮大铖拉拢、讨好侯方域前来的,此问一出,杨随即痛快地回答:“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皆出怀宁之手。”并点出了出资的目的“不过欲纳交足下之意。”一介风流名士的侯方域本质并不坏,但对于复杂的斗争生活细节缺乏敏感,与李香君比起来,有着软弱的一面。随着杨龙友的劝说与开脱,侯方域的态度由原来的“鄙其为人,绝之已久”瞬时变为“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此外,他在阮大铖的金钱利诱、杨龙友的巧言令色下于政治上的动摇不定更加突出,这也正与李香君形成鲜明的对比。

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比有其软弱的一面

在他人的巧言令色之下,侯方

李香君性情刚烈、注重名节

李香君比侯方域还要看重名节,她和侯方域的结合是建立在憎恨阉党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上的。当她知道杨龙友送的妆奁酒席是阮大铖用以拉拢侯方域的礼品,看到侯方域被阮大铖的卑劣手段蒙蔽,而表示接纳并要为阮大铖排解困扰时,不禁怒气上冲,当着杨龙友的面痛斥阮大铖道:“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势附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并拔簪脱衣“脱裙衫,穷不妨;布衣人,名自香”,这位流落风尘的秦淮佳丽,如今竟有这样的胆量与才识,说出这样一席斩钉截铁的道理。她那蔑视一切邪恶、视富贵财利如粪土的刚正之气,的确使那些动摇不定、感情用事的士大夫文人震慑心折。李香君毅然退回了妆奁,劝侯方域拒绝了阮大铖的请求,表现不肯同流合污的气节,大有拍案而起,不让须眉的气概。侯方域为其气节所震撼,反思道:“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实际上是内心冲突:她一位平康佳丽尚如此看重名节,我一介清流文士倒不如她,竟是非不分了吗?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和李香君站在一起,将阮大铖的箱笼全部退回。此时,面对退去一身华美服饰,一身布裙荆钗打扮的李香君,侯方域更是由衷赞美道:“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穿戴了珠翠绮罗,十分花貌,只添二分,“果然可爱”;脱去了珠翠绮罗,十分容貌,反而增添十分,则“更觉可爱”。好一个“十分”,好一个“更”,与其说是对香君容貌的赞美,不如说是对香君品行的钦佩。深明大义的青楼女子让一介清流文士惭愧,从自叹弗如到幡然醒悟,侯方域对李香君的爱慕升华到了敬佩,直说“真乃侯生畏友也”。本以为自己已经十拿九稳地将阮大铖托付的事办好的杨龙友,此时完全没料到李香君会有这样的惊人之举。李香君的疾恶如仇,侯方域的翻然醒悟,让自己讨了个没趣,“乘兴而来兴尽还”,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李香君的此番正义之举与杨龙友种下了隔阂,更与阮大铖结下了冤仇,直接导致了后面生发出的一系列辗转波折。

李香君的气节和胆魄令人钦佩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侯方域决定和李香

深明大义的李香君

作者在《却奁》这出戏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刻画了李香君、侯方域、杨龙友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显现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李香君聪明、勇敢、有气节,她的形象处于《桃花扇》全剧艺术世界的中心,在此一出中更是光彩照人。李香君表现出的在乱世末流中独立自持、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可敬可叹的高贵品格,非一般青楼女流可比拟,也非一般世俗女子可比拟,作者更是将自己的褒贬、爱憎寄寓在了剧作的字里行间。

李香君故居

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续四十出《余韵·哀江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月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侯方域看重的不只是李香君的美貌,更是李香

李香君故居内陈列的桃花扇

南明亡国以后,说书人柳敬亭

赏析:

【哀江南】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余韵》的主体部分,作为结局的《余韵》,既是对全剧的一个总结,又是作者思想感情一个淋漓尽致的抒发。

南明亡国以后,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在南京的龙潭江畔相遇,恰巧又遇上相识的老赞礼,三人饮酒唱曲抒怀。老赞礼唱的是神弦歌《问苍天》,柳敬亭唱弹词《秣陵秋》,苏昆生把重游南京时的所见所感吟成【哀江南】套曲,表达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

该套曲共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唱遍了南京城的方方面面,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以写景为主,以空间转移为纬线,逐处写去,以抚今追昔的时间变化为经线,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突出南明灭亡之后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涵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呵成,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第七支曲子是总括部分,直抒胸臆,概括南明兴亡原因,抒发亡国之恨,激愤之情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全曲长歌当哭,不能自已,一曲悲似一曲,一句悲似一句,仿佛仰天长号,抚地饮泣,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眼前残破的景象勾起苏昆生对

【北新水令】一曲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秣陵(南京)傍晚时所见到的战后郊外的荒败凄凉景象,给整套曲子定下了浓郁、悲怆的基调。

“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的是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在通往故都的路上的形象,点出老艺人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一路低头沉思,重见故都,引起感情上的强烈震撼,不禁抬头凝望。从动作写感情,表达了人物满怀亡国之痛,“猛抬头”三个字不禁使人联想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画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两字提起全篇,包含了无限的今昔之感,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在结构上提挈全篇,整套曲子由这两字逐层展开。接着由人及景描绘满目疮痍。“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两句,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勾画了南京郊外物事全非的衰败景象,十字四景,景景让人触目惊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壤

“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贴切地写出了战乱后的凄清阴森,山河破碎,满目萧条,又衬以夕阳孤村之景,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败军溃逃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这是虚写,是因眼前的实景“废垒”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使人身处其境:清军攻来,马士英、阮大铖等腐败的阉党余孽逃跑了;弘光皇帝被俘;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向清朝跪拜称臣,异族的统治给这个六朝繁华之地、昔日虎踞龙盘的帝王之都带来了灾难,战后百姓的家园萧条冷落。“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人和景被夕阳的昏黄余晖所包孕,更显黯淡凄惨,令人伤心惨目。作者写人绘景,上下联寥寥数十字,就真切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南京城郊伤痕累累,孤村夕照的凄凉景象,突出了国破山河改的时代特点。

《北新水令》一曲贴切地写出了战乱后的凄清

夕阳古道

以下五曲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原本的圣地如今却是一片破败,令人不忍目睹

【驻马听】一曲写苏昆生凭吊孝陵。

孝陵即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由神宫监置兵守卫,是一代社稷的象征。明三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大明臣民顶礼膜拜的神圣之地,可如今呢?原本的圣地现在却是一片破败:战火烧过的痕迹依然存在,动物任意横行之地,枯枝败叶铺满阶殿,令人不忍目睹。“山羊群跑”一句表现出杂乱、喧闹的景象,下一句化动景为静景,鸽子、蝙蝠的成群飞行,堂堂皇陵已成为禽鸟的家了;而遍地的鸟毛、泛着恶臭的鸟粪,一扫圣地的庄严与肃穆。目睹此番景象,老艺人的沉痛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发出“谁祭扫”的轻声疑问,是问也无需问,暗含了对误国君臣的谴责,充满了无限辛酸的故国之思。庄严的孝陵原本有相当丰富的石刻,随山路起伏排列成一条长约八百米的神道石刻,蔚为壮观,可现在“牧儿打碎龙碑帽”,已被无知的牧童打得粉碎。“牧儿”在不在场?真是“牧儿”打碎的,还是只是猜测?是怎样去“打碎”的?“碎”了的“龙碑帽”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没有交代,但这简洁的一句思想和情感的容量却很大:“龙碑帽”可不是普通的摆设,它是大明王朝三百年帝业的象征,它的被“打碎”,暗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曲尾的这处点睛之笔,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

【沈醉东风】一曲,描绘老艺人离开孝陵,到来明故宫所见的颓废图景。

故宫建于明初,自公元1421年明统治者迁都北京,南京就被称为“留都”。甲申之变,清兵占据北京,福王朱由崧立即在南京被拥立登基帝位,这样南京就成了南明的首都,也成了大明朝臣民们寄予中兴希望的中心之地。而故宫极其雄伟华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处理朝政及生活之处所,是江山社稷及威威皇权的象征,也是南明遗民寄寓亡国之恨的主要依托。然而,皇帝昏庸,纵容奸臣误国,无力平定武将内讧,南明王朝只存在了一年的光景,就随着清军对南京的占领而灰飞烟灭了。现如今苏昆生眼前的故宫又是怎样一番今人揪心的景象呢?

明故宫曾极其雄伟华丽

白玉柱子倾倒了,红泥墙也塌在地上,澄黄的琉璃瓦破碎不全,翠绿的翡翠窗棂所剩无几,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宫门里长满了浓绿的蒿草,丹墀中飞舞着燕雀,宫殿变成了“乞儿饿殍”的居停之地。作者用白描手法,以强烈色彩,画出了这幅色彩明艳却凄凉无比的图景。今日的荒凉中残留着昔日的豪华,昔日的豪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南明政权好景不长,象征着国家政权的故宫本身发生了如此巨变,这怎能不勾起大明遗民们的兴亡之感呢?尤其是此曲中“燕雀”和“饿殍”两个细节的设置让人悲从中来。“舞丹墀燕雀常朝”,“舞”字,写出了燕雀自由自在的情态,再用“朝”字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如今已无昔日的神圣与庄严,有的只是那份残破、那份潦倒。当老艺人把视线落在可怜的乞丐身上,故国不堪回首的感慨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明朝覆灭后,明故宫一片狼藉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横贯南京市,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就十分繁盛,众多妓院云集也是秦淮河繁华的一部分。

破旧不堪的门外,潮水拍打的声音阵阵传来。此处以动衬静,用风声、潮声反衬了萧索、寂寥的人声。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了今昔对比。尽管秦淮水声依旧,白鸟绿水依旧,黄花红叶依旧,可是没有了云集而来的游人与佳丽;舞榭歌台,笙箫彻夜的景象更是无处可寻。作者用富有代表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热闹、美不胜收的景象。而现在却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中南方的重大节日,是人们隆重庆祝的佳节,如今的“不闹”“无聊”展现了一片冷落凄凉的氛围和人们颓废萎靡的精神状态。这一切的残败情景只能让故地重游的人黯然销魂了。

秦淮河景色依旧,但已不

夹岸绿柳低垂

【沽美酒】一曲描写通往秦淮的板桥边的景象。

曲子在“你记得”三字的领起下开始,这是苏昆生问柳敬亭的话,以唤起回忆。紧接着,他感慨万分地一边与友人一起回忆过去,一边介绍着今日长板桥。长板桥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过桥小溪轻流,夹岸绿柳低垂,一道红色板桥掩映在万绿丛中,雅致宜人。而现在呢?美景全消。

当年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现在却是红板全无,行人稀少。与秋水长天、落日余晖相伴的只有桥边的一棵孤零零的垂柳。“冷清清”一词极富神韵,既描绘了深秋夕照的自然景色,也传达出老艺人身心俱寒的主观感受。“冷清清的落照”又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剩一树柳弯腰”表明柳树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柳树失去了当年笑拂春风的妩媚之态,而是似有重压地“弯腰”。“剩”字尤其意味深长,有“被残留下来”的意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的变迁感和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一树柳弯腰

作者对秋意的渲染烘托出了老艺人的沉郁悲怆之感

作者选用了没有桥板的空桥、一树弯柳、秋水长天、落照等几种典型景物,用笔极简,却步步深入地创设情境,描绘出了板桥残景。“一条”和“一树”突出了美景的萧瑟,渲染了荒芜、零落的氛围。它写出了板桥的秋意,透视了老艺人深埋于心中的亡国丧土之悲和沉郁悲怆之感。

【太平令】一曲写秦淮旧院内部荒芜的情景。

绕过板桥,就是旧院。旧院是秦淮歌妓聚居的地方,过去苏昆生天天来此授曲教唱,何况他就是昔日妓院里名妓李香君的教曲师傅。他对这里的庭院小楼、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并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时,时过境迁,老艺人怀着怅惘的心情在这面目全非的小院中,努力寻找旧日的痕迹。

旧院的庭院已是门墙颓倒,人去楼空,满目凄凉。踯躅在断井颓垣之间,穿行于蛛网尘封之地,看到的是干枯的水井、废弃的鸟巢、砖上的青苔、阶前的杂草。当年亲手种的花被人采摘践踏,亲手栽的树被人任意砍掉作了柴草,困惑一堆黑灰,无法判定是谁家的厨房。这一切怎会不让院中昔日的常客伤痛不已呢?作者抓住人物和环境关系密切的这点,通过塑造寻觅故园的人物形象,把旧院的荒芜之景和时代变迁的感叹融合在一起,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感人的力量。

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分别依次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地描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这些金陵古城的代表景致。孝陵是皇家陵园、故宫是庄严赫赫的皇城,它们都代表着明朝的尊严和威权;秦淮是歌舞升平之地,代表着当日南京的富庶和繁华。这三者的兴衰变化最能反映江山沦陷、南明覆灭的荒凉破败,因此也更能抒发亡国之痛。

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

【离亭宴带歇拍煞】是这套曲的最后一支曲子,通过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

通过前六支曲子对景物的描写,老艺人的感情愈渐激昂、高涨。在最后这一曲中,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怆,放声悲歌,尽情抒发,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致。

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痛斥了统治者的腐朽淫逸。“金陵玉殿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六支曲子中所追寻回忆的美致。“金陵玉殿”“水榭秦淮”虽只是地点,但不难想象当初南明皇帝和显贵官宦们不顾局势紧张,一味昏天黑地、纵情赏景享乐的情景。可好景不长,“谁知道容易冰销”一个转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享乐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灭亡命运,充满了对昏君奸臣的嘲弄与讽刺,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眼看着建起的朱红色高楼,亲眼看着在高楼里盛请宾客,也亲眼看着高楼轰隆隆垮塌。此处借写富贵人家的楼起楼塌的短暂情景,来悲叹时代的兴亡盛衰如沧海桑田,世俗的繁华富贵皆如过眼烟云。接着苏昆生以饱尝了明王朝兴衰胜败的秦淮艺人的身份,用“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八个字,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也是对统治阶级悲剧意识的声声呼唤。一个“饱”字形象地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从“那乌衣巷”一直到最后,作者以步步深入的手法,紧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统治荒淫无耻直接导致社稷垮台、山河巨变。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剧痛。“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这“残山梦”中,既包蕴着对“权奸误国”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怨愤,也包蕴着对殉难臣将的怀念哀悼。结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声泪俱下。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遥远不可期的未来又是怎样?已逝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让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的败落,更见其亡国之情的痛切,饱含着末世文人难以排遣的失落与迷惘,而心中坚定的是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

孔尚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明朝

《离亭宴带歇指煞》表达了末

秦淮河畔

此曲在写法上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偶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加重了语意,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突出了今昔对比,展示出所看到的南京盛衰兴亡,将国破家亡之恸、燕去楼空之慨抒发得更感人,使人对景神伤,自然产生怀念故国的悲痛。

这曲子是尾声,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层层铺叙,一气呵成,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直抒胸臆,挥洒淋漓。从语言上说,尾曲慷慨苍凉、抑扬铿锵,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这支封建末世无可奈何的声声悲歌夹泪蘸血,气薄云天,情撼山河。苏昆生的悲歌,是对南明王朝的凭吊和对三百年大明江山覆亡的伤感,他以自己在历史巨变中所深切体会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流溢出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的破败、失落和感伤情怀,他释放的是一曲民族的悲歌,一曲封建末世的挽歌。

这最后一曲好似封建末世的挽歌,流溢出深切

声声悲歌,情撼山河

从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全剧到《入道》就已经收尾,《余韵》中的幻灭、感伤意绪,在此更加引起人们心中的余痛和悲哀,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进一步强调主题思想。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阐述《余韵》产生正是因为“作为全戏结尾的套【哀江南】是它的主题所在”。它不是戏剧的高潮,却是感情的高潮。套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苏昆生现身说法,随处指点,时发感慨,制造一种活生生、似乎能使人可感可触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和感染力。这套曲子运用典雅凄婉的语言、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达到了情文并茂、音节哀响、错落有致的效果,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表达了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孔尚任有感于明朝的亡国,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桃花扇》是我国文学史上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一首哀歌,也为我们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

《哀江南》寄寓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哀思 RaEs/kSGoNyq2s/ubKkxlHjiaThGzE0j2zYr1S537COv/yjRxs17vaAfsMbdjc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