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出身名族,家世显赫 |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玡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玡国(郡)的第一大族。琅玡王氏拥立司马睿开创了东晋的历史。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家族。从西汉至隋唐千余年间,共产生了九十二位宰相,有六百多人的名字刻在了人类的文明史上。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提到的王谢家族是六朝最著名的豪族,尤其是琅玡王氏,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官僚家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此为氏。”太子晋是王氏的始祖,他也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秦代的王翦,王翦与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三代均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和章邯领兵镇压,在巨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朝的法律非常苛刻,兵败会受到惩罚,王离的两个儿子只得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到琅玡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玡王氏。次子王威迁到太原,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
刘禹锡像
秦始皇陵兵马俑
王氏兄弟三人一度官高权重
王元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玡皋虞迁居到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玡临沂人。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王吉下传六世为王祥。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在所处时代比较有影响,使其家族成为了门阀“士族”。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奠定了琅玡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东晋后,这系子孙逐渐衰落。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其子孙显于东晋。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在西晋是显赫家族,其中王浑、王戎、王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但这系子孙发展得并不好,逐渐从政坛上消失。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空,又转任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雎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他还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雎陵公。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唯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在新朝出仕,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王祥有五个儿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官至始平太守,王馥官至上洛太守。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278年)。王览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官至抚军长史,一说官至镇军司马,袭封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官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官至侍御史。王正字士则,即王羲之祖父,官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曾为中护军,被封侯。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官至国子祭酒,早逝。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为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立过大功,从而连续数代声名显赫。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
王祥教导子孙,唯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
王羲之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在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