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鹿洞书院悠久的历史

(一)唐至五代时期的庐山国学

庐山景观

书院是在我国唐朝末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也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地方可以被叫做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殿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专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所在地的名称命名。例如在《全唐诗》中出现的书院有:李秘书院、杜中丞书院、南溪书院等等。

关于白鹿洞的记载,大多以下面这种说法为主。据记载:唐贞元时(785—805年),有李氏兄弟二人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兄长叫李涉,弟弟叫李渤。他们在隐居读书期间驯养了一只白鹿。村民们把他们像神一样看待,从此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而他们兄弟居住的山谷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从最初建成一直到发展成为书院,期间大约有几百年的漫长的历史。并经历了从家塾到庐山国学再到正式成为白鹿洞书院等几个重要的阶段。

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从家塾到庐山国学再到书 院的几个阶段

唐代的时候,由于国家昌盛,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使得当时的文风很盛行。但是从唐代中期以后一直到唐代末年五代十国时期,期间战乱不止,许多学校在这个期间都荒废停办了。这样就使得地方上的一些有识之士选择风景胜地,建起了房屋,并开始在这里聚集青年学子讲学。这就是书院的最初的形式——家塾。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李渤、李涉兄弟二人隐居读书的地方建起了学馆,称为庐山国学,又被称为白鹿洞国学。在当时,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直接由南唐朝廷派遣国子助教前来庐山国学亲自主持行政和教学工作。当时的洞主是国子监九经李善道,李善道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此人学术渊博,德高望重。以九经(四书五经)教授为主,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从此白鹿洞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白鹿洞书院内的石刻

五代时期(历史上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的建立,在这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历史上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个朝代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中原天下大乱,各个地方战火交加,各个部落的政权交替不定,人们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种连续不断的战争使得各个国家都处在停滞的状态。然而就在北方中原的各个国家处在战火连绵中的时候,南方的南唐却呈现出一片国势繁荣的大好气象。南唐因其地理位置地处江南,不但没有政治上的波动,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个时候的南唐更是一度成为华夏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又因为南唐的两位君主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庐山又是他们发迹的地方,畅游庐山也就成了两位君王必要的行程。根据史料记载:南唐中主李璟在去往南昌的途中,曾经亲自率领群臣视察白鹿洞,并游宴于庐山。由此可见南唐的国君对白鹿洞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他们的亲自倡导下,庐山国学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使庐山国学成为一所著名的大学和南唐时期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

白鹿洞书院

庐山国学更大的影响是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对后来的白鹿洞书院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庐山国学选择了适合办学的地方。庐山国学建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地方,因此也为后来书院的建立在选择校址上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其次是在办学的经费上有稳定的来源,也为后来的书院提供了可借鉴之处。三是在学规上,庐山国学没有像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严格学规,但是却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着庐山国学的广大学生。四是庐山国学讲授的内容除了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外,也学习史籍、诗文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和专著。在庐山国学的学生中,有的擅长军事;有的擅长政治;有的是精通历史、能够撰写文章的;有的是以擅写文章而盛名于世的;但是更多的学者是擅长于作诗的,并且是以诗而名扬四方的。至今《全唐诗》中还保留了庐山国学时期的师生的不少诗篇。由此可见,在庐山国学的学习中,诗的学习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五是在教学活动形式上,庐山国学除了采取“个别传授”外,还采用了“升堂讲学”或者称为“升堂讲释”的教学形式。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等等,都对后来的白鹿洞书院以及其他书院的办学和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庐山国学选择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地方办学

宋朝的兴起,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争混乱的局面,使得海内得到了统一,社会趋于安定,人民生活安定,这样也使得人民能够有获得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没有更多精力去顾及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兴办教育。这使得庐山国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白鹿洞书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庐山国学为后来白鹿洞书院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元九年(976年),宋朝的大军攻占了江州,九江的老百姓遭受兵荒马乱之灾,南唐国灭。这也标志着南唐当局建立的庐山国学结束了它的历史,从而被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代替。

宋代,庐山国学被白鹿洞书

(二)宋代

宋朝初期,即960—1127年,江西九江人在南唐庐山国学的废墟上建起了一所学馆,人们把它叫做学堂或者书院。这标志着白鹿洞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新的开端。

1.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堂

虽然在宋朝初期就已经建立了白鹿洞书院,但当时的学生人数还不是很多。为了能够使书院的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系五代中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九经》,包括《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赐予了白鹿洞书院。由于宋太宗的这一做法,使白鹿洞书院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其名气也越来越大,学生的人数更是有近百人之多。这个时期的白鹿洞书院已被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当时北宋的四大书院为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其中以嵩阳书院居首)。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北宋朝廷任命白鹿洞书院的主持人(洞主)明起为蔡州的主簿。明起离任后,白鹿洞书院再次荒废。

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曾遭遇

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赵恒颁发了一道圣旨,下令给全国各地的学校、书院发放国子监印本经书以及修缮孔子庙堂。其后,又塑了孔子及其弟子像。在全国兴起了研学之风,白鹿洞书院也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可惜的是,也许是由于修缮不完整之故,不久以后白鹿洞书院又遭到了破坏。

宋仁宗皇祐末年(1054年),战争又起,白鹿洞书院在战火中被毁,书院的耕地又被朝廷收回,书院无法继续为学生提供膳食,学生纷纷离开。书院的校舍由于没有人居住,逐渐变成了废墟,书院不久被停办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白鹿洞书院从此荒废,院中荒草杂生,沉寂了百年。

2.南宋时期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

如今,当我们谈论到白鹿洞书院的时候,一定会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朱熹。也会提到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揭示》。

在北宋初期的时候,白鹿洞书院就已经建成,但是不久就被朝廷废弃了。直到南宋的时候,朱熹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之后,才使得白鹿洞书院开始了全面的发展。并赢得了“天下第一书院”的美称。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朱熹是怎样的人,又有怎样的丰功伟绩。

白鹿洞书院内朱嘉像

朱熹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安,祖籍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定居建阳(今福建建阳)。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阳唐百里大林谷(今黄坑乡后塘村)。

白鹿洞书院——朱熹像

朱熹5岁的时候入学,18岁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长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从延平李侗学,师程颐、程颢理学,集北宋以来理学和孔子思想文化之大成。朱熹享年71岁,为官九年,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授书讲学上。据统计,朱熹的门生多达几千人,创办书院有27所之多,白鹿洞书院就是其中一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倾注了大量心血,苦心经营。正是由于朱熹为白鹿洞书院亲自制定了学规,征集了大量的图书,选聘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并且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讲学活动,使得白鹿洞书院的影响更远,遂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誉。

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知南康军(今星子县,属九江市)后,就亲自发榜征询与白鹿洞书院的相关文化古迹。

朱熹手植宋桂

淳熙六年秋天,朱熹亲自来到白鹿洞书院进行了视察,勘查了在北宋时期的书院遗址。这个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早已杂草丛生,变成了一座废墟。当朱熹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感到万分痛心,心中更是感慨万千。但是朱熹却看到另外一个好的方面,就是在白鹿洞这个地方,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是亲近恬静的乡村风情;没有面对高山,登临绝壁的那种敬畏、那份恐惧,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融洽、雅致与平和;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听着空山中动听的鸟语,这些都在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洗去了由于世俗生活带来的那份熙熙攘攘、紧张激烈而带来的心里郁结。这样的环境使朱熹感到陶醉,同时也很适合读书,也使他下定了进一步修复白鹿洞书院的决心。

白鹿洞书院牌坊

白鹿洞书院初步的修复工作开始于淳熙七年(1179年)三月,朱熹亲自率领军县官吏、书院的师生来祭祀先师、先圣并举行了开学典礼。朱熹升堂讲论《中庸首章》,并与同道作诗唱和,写下了《次卜掌数落成白鹿洞佳句》:

重营旧馆喜初成,

要共群贤听鹿鸣。

三爵何妨奠萍藻,

一编讵敢议诚明。

深源定自闲中得,

妙用原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

此心聊与此山盟。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中的那份喜悦之情和居住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决心。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时候,大致做了以下几件事:

(1)修建书院的房屋。白鹿洞书院毁于北宋皇祐末年的兵火,只剩下砖块瓦砾,杂草丛生,呈现出一片废墟的景象。朱熹在知南康军期间,星子县正遭受着旱灾,而且地方财政也相当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熹还是建起屋宇二十余间(朱熹《乞赐白鹿洞书院敕额》)。并且朱熹在离任前,还在和他的同僚、学生一起商定进一步兴建书院礼圣殿等屋宇的计划。

白鹿洞书院内一角

白鹿洞书院一景

(2)筹措学田。朱熹很注意学田的设置,认为学田是维持书院生存的“久远之计”,他制定了购置田亩的计划,并且筹集了一部分资金,但因为不久之后朱熹的离任,买田一事由后任者来继续进行。根据明代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志》,郑廷鹄《白鹿洞志》、李应升《白鹿洞书院志》等所记载的学田的情况来看,白鹿洞书院的学田主要分布在星子、建昌(今永修)、都昌、安义等四个县。

白鹿洞书院内溪水潺潺,环

(3)聚书。朱熹曾发文江南东、西路各地的衙门征求图书。他在《洞学榜》中讲到“承本路诸司及四方贤士发到书籍,收藏应付学者看书”。其实当时白鹿洞书院的藏书并不多,其中有《汉书》一部,朱熹称之为“刘子和作传,其子仁季致书,以其先人所藏《汉书》为谢”。“以白鹿洞新成,应送所藏以备学者看读”。另从《朱子大全》中还可以看到,他曾得到好几种书帖:从曹建处得到程颐《与方道辅帖》的模本;从芗林向氏那里得到邵雍《诫子孙语》及《天道》《物理》二诗的手书;从蔡廷彦、吴唐卿那里得到了包拯青年时代的诗。与此同时,朱熹还亲自书写或照旧摹拓,收跋并刻在石碑上。

(4)立师,聚徒。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曾聘请江西新建的丁锬担任掌教,安徽合肥的吴某为职事,但是都没有成功。朱熹只得自己担任洞主,自己作为导师亲自教授学生。这个时期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还有朱熹的好友刘青之,学生林则之、王阮等人。

白鹿洞书院石刻

朱熹曾经发榜招收学生入学,现在有姓名可考者有曹彦约、曹彦纯、胡泳、周模、余送杰、余琦、李辉、周仲亨、周仿、李深之、周得之等三十多人。

(5)定学规,立课程。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在总结前人办学所订制的学规及禅林清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份揭示也被称为《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规》(关于《白鹿洞书院学规》将在本书的第四部分详细地加以介绍)。后来朱熹知潭州,修复岳麓书院的时候,又将它作为岳麓书院的揭示,后来《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历代官学以及其他学校的规制,影响很大,甚至传播到朝鲜、韩国等海外国家。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儒家课程“四书五经”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设立了课程,在白鹿洞书院开学的时候,就亲自讲授了《中庸首篇》。以后他又陆续讲了《讲堂测问》《大学或问》等讲义传世。在白鹿洞书院除了讲授儒家的传统课程《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外,他还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辑出,与《论语》《孟子》一起编成《四书》,作为白鹿洞书院开设课程的基本教材。并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朱子语类》)。在朱熹看来,“《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往皆杂注在里许”。

(6)确立教学形式。朱熹是集我国古代书院、学校教学经验之大成者。他在白鹿洞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后又由于他的门人弟子的不断努力而继续发展,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书院教学组织形式。 4l8kFc2rPvZXejjm3S0ZuUEPWWskuXATU0fhzkzx5eVDunHeu2Y5B3e776mC0P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