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食具
要全面地认识满汉全席,首先需要对我国古代宴席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中国古人的宴席很简朴。筵和席本是古时的坐具,每遇祭祀和庆典,人们便围坐在宴席之上,觥筹交错,分享食物,高歌抒怀,起舞助兴,这是最初最简单的宴席。
夏商之际,也就是公元前2200年左右,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步兴盛起来,尤其是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比较发达。生产力的提高也使人们的食品种类更加丰富,食具更加精美,烹饪技艺日益提高,甚至还产生了掌管王府膳食的“疱正”一职,这些都为宴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饮食也日趋丰富和精美。周朝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名菜席——“八珍席”。周天子“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这在当时来说是极为奢华的。《诗经》中有关于鹿鸣宴的描述,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宾主欢聚,畅怀宴饮,很是热闹。《礼记》中也有对王公贵族宴席的描述:“铺宴席、陈尊俎、列笾豆”,“陈馈八篡,味列九鼎”。这时一桌宴席的菜品已经多达三十多道,除此之外,《礼记》中对菜肴的设计、主客的座次、吃饭时的繁缛礼节等等也都有所记载,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行。此时,宴席已不仅仅是欢聚、交际的宴饮需要了,而直接上升为礼乐教化的一种方式。
青铜食具
秦汉时期,宴席的色、香、味、形、器五大属性已完全具备,烹饪原料丰富,素菜开始兴起,面点的制作也更加精美多样,餐桌的陈设也十分讲究。据翦伯赞先生考证:“当前宴赏群臣之间,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管弦钟鼓,异音齐鸣……”可见宴席的盛况空前。
古代酒具
隋唐五代时,宴席更加奢华。到了唐代,宴会的名目更加细致化,出现了新岁宴(元旦)、临光宴(元宵节)、三殿宴(端午节)、赏月宴(中秋节)等宴席。
两宋时期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餐饮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尤其对满汉全席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时期经济繁荣,京都汴梁(今开封)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全国各地巨商大贾云集于此,南北物产日夜上市,有名大酒店就有七十二家。由于人口流动频繁,东西南北的饮食文化空前大融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烹饪技艺和宴席艺术的发展。1127年,赵氏政权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南宋政权虽是落得半壁江山,然而尚食之风不但未减分毫,反而更甚。随朝廷南下的大批北方百姓中,有不少是名厨或饮食店业主,他们落户杭州后重操旧业,与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菜肴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南料北烹的新菜肴体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饮食风俗和烹饪技艺的交流,满汉全席集南北名肴之大成的特色即发端于此。
青铜食具
青铜食具
进入元代,民族融合继续加强,“女真食馔”“畏兀儿茶饭”等菜品与汉族美馔同入宴席食谱,更加丰富多彩。明清时代宴席进入了完全成熟期,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批宫廷御厨、官僚家厨及山东民间名厨纷纷北上,南北菜肴汇聚北京,扬长避短,进一步融合。随着八仙桌的问世,宴席的座次尊卑也更加讲究,甚至有专门的“席图”规定等级座次,以坐西面向正东者为首席,不可随意乱坐。满族初入关时,他们的饮食习惯还保留着传统的满族特色。由于清皇族的统治,使得满族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在宫廷之中占了主导地位,一方面抑制了汉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满汉饮食的交汇融合提供了可能。
青铜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