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周两代的桑蚕丝织业源

(一)采桑养蚕与农业并重

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前21世纪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由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又经过商朝到西周奴隶制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再经过春秋争霸直到公元前475年,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出现,在漫长的一千五百年间,我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由产生、发展到高峰的漫长时期。在此期间,采桑养蚕业摆脱了新石器时代的缓慢发展阶段,青铜器取代了原始的石器和木器,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协作劳动取代了个体劳动,加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采桑养蚕普遍兴起,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叫《七月》的长诗,最能反应商周时代的蚕桑生产。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七月鸣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

诗中的大意是这样的:春天来到,阳光明媚,黄莺鸟唧唧喳喳叫得忙,姑娘们背着大筐,沿着崎岖的小路走过来,手里忙着采桑。春天里的白天很长,可以把白蒿子采满一筐,但是姑娘心里很发愁,怕跟着小姐去婚配。三月里为桑树修枝,身上带着砍刀,用它把过长的枝条砍掉,再用绳子绑牢嫩桑。七月到了,听到伯劳鸟在叫,八月纺麻就更忙了,染出的丝有黑的也有黄的,大红色的最漂亮,好给小姐做衣裳。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采蒿子孵蚕,采桑叶喂蚕,男子还要为桑树修枝,之后还要缫丝、染丝、纺织,最后做成衣裳,从三月到八月,奴隶要忙上整整的一年。这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劳动生产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十分巨大的。《诗经》中还有许多关于桑蚕的记载,《魏风》有记载,有些地区种植桑树的土地大到十亩,参与生产的奴隶数目也十分可观。其他很多的史料也有相关的记载,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曰:“蚕事既毕……民又染缯……以此朱为公子衣裳。”怪不得孟子感慨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五亩地都种植上桑树,那么家里连五十岁的老人都可以穿上好看的丝绸衣裳了,可见丝绸生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缫丝

桑树

以上这些史料共同印证了一个事实,蚕桑纺织也在商周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礼》记载,庶民不养蚕,就没有帛穿,不纺织,就没有布用。在发掘出的商代的青铜器中,可以看见大量的桑、蚕、丝、帛等文字以及与之相关文字一百多个。

不难看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积极提倡是蚕桑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原因十分简单,于政府可以得到可观的税收,于奴隶主贵族,则可用于衣被或是装饰室内,可惜的是那作为生产劳动主力军的千万奴隶,受尽压榨,特别是精于纺织技术的妇女(当时的养蚕纺织被称为“妇功”),更是付出了倍于男子的劳动力。但是正是这些下层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使这一时期的采桑养蚕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

(二)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采桑养蚕技术的提高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是桑树的种植。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高干乔木与低干乔木是在商代开始进行人工培养的,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压条繁殖法,既便于桑叶的采集又为繁殖良种桑苗开辟了新途经。第二是蚕的饲养。在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对蚕的生长形态,蚕卵——生蚕——化蛹——结茧——化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应用于生产实践。例如只养春蚕,不养夏蚕,改多化性的野蚕为一化性的家蚕,大大地便利了蚕的培育和生产的过程,在蚕的饲养上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伴随着植桑养蚕技术的进步,丝织技术与丝织工具全面进步。首先,生产工艺完善,形成了缫丝、并丝、捻丝和整经的完整工序。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它是丝织准备阶段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蚕茧丝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丝素包裹在丝胶的外面,不易脱落,所以要将蚕茧放入热水中,让丝胶溶解,便于抽丝。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缫丝方法,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再用丝掃(用草茎、麻绳编的小掃,把用手抽出的丝缠绕于上面,便于索绪,也叫索绪掃)卷绕于丝筐上。盆、筐、丝掃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缫丝技术在商代已经普及,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包裹着质地优良的绢痕,还有大量丝织品的残片,均是用长丝织成的。说明当时的缫丝技术已经十分发达。

缫丝技术在商代就已经普及

蚕丝

到了西周、春秋,缫丝技术更加娴熟,集体协作性也很强,各个工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当时较为高级的丝织作坊中,蚕茧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缫丝用的热水的水温也是经过有经验的人进行严格控制。蚕茧投放水中之后,要连续三次反复地将其按入水中,通过反复地搅动,使蚕丝松懈,再用丝掃等工具进行集绪。

蚕丝十分细,所以要把多根并成一根使用,这在西周、春秋时期就有了明确的记载:1根蚕丝叫“忽”,10忽为“丝”,10丝为“升”,80丝为“综”。可见当时的缫丝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产量也已经十分可观。

缫丝做好之后,经过上架等处理,就成了丝绞,加工后就成了经、纬丝,但是根据经、纬丝粗细要求的不同,还要对生丝进行合并和加捻,称为并丝和捻丝。并丝与捻丝的工序在商代称为常规工序,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织成规矩纹样的绢,其纹理整齐,经丝、纬丝并捻均十分严密,工艺水平最高的捻度可达到每米三千左右捻。

商周时代整丝的工艺基本成型,原始的整丝工具也已经出现了。

舞人动物锦

伴随着生产工艺的完善,生产工具有了进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腰机,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文物中就能够大致了解到早期制造的情景。到了商代,投梭式的平纹丝织机在社会上普遍应用。同时,殷人也已经能够纺织纨、沙、罗、斜纹等高级的纺织品,练丝和织造技术的提高,品种之多,说明了丝织工具的进步。织机多为卧机,为多镊构成,商代已经使用六片综或者六根提花镊的织机。提花机生产出来的是高级的丝织品,生产起来费时费力,只是部分贵族的奢侈品。

到了西周时期,周人继承了商人的织机并且有所发展,由缫丝、并丝和捻丝到上机的缫车、饪车、织机一应俱全。当时的丝织机与麻织机基本上相同,为卧织机,织平纹用二综,织斜纹用四综,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现的丝织品就有西周斜纹绫。同时,周代的丝织机已明显分为平纹机(绢、布机)和提花机,并且已经大量地投入生产,规模上也远远大于商代,能够织造地、花皆斜的斜纹绫,但是社会上主要的丝绸织品仍是平纹的丝织物。

原始腰机

随着品种多样的丝织品的问世,练、染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练就是练漂,因为生丝经过缫丝过程之后,仍旧有大量的杂质残留在表面上,必须经过再次的精炼才能保持丝绸的手感、下垂度和光泽,这样生丝就变成了熟丝,也只有熟丝才能着染美丽的颜色。

织布机

商周时期就已有完整的染布技术

(三)进步的练染技术

根据最早的历史记载,商周时期官营的作坊中,已经有了专门管理练染的生产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染料的征集、生丝的精炼、熟丝的染色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可以说,对丝织品染色的重视,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程度的进步,很多奴隶主贵族要用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出他们的阶级地位,并且形成了严格的礼仪。在商、周、春秋时代,丝织品的染色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矿物质颜料磨碎,涂染到丝织品上,使其着色。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染色的方法主要是浸泡。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染出黄、绿、红、白、紫、蓝等多种颜色,但是使用植物染料的色彩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在燃料的提取和炼制方面,人们也多从植物中提取,很多技术精湛的染工,可以按照季节摸索出一整套规律,来获得不同的染料。特别是他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红、黄、蓝三原色,调制出紫色、橙色等复杂的颜色,使染色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极大地扩大了丝织品的色彩范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宝库,许多表现色彩的汉字都带有“丝”字旁,如红、绿、綦、绉、绛、绚、缇等。

染布场一景

在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丝织工艺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带动了丝织品种类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做工精细、艺术审美价值很高的丝织品不断问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丰富多样的丝织品

进入夏朝后,丝织品的种类与花纹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又叫“章服制度”,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明确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把服装和等级结合起来,其中的礼服、戎服从花纹和款式上看,都是十分精美的丝织品,可以看出奴隶主阶级的生活日益奢华,他们穿着的丝织品的种类十分繁多,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的丝绸纺织技术比以前有了更快的发展。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制造精美的商代青铜器上,都包裹了大量的丝织品残片,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能够生产出提花的织物。在西周的贵族墓葬中,也发现了一些用于包裹的丝绸残迹和残片,其中有锦、绮、绢和刺绣。锦和绮的出现,标志我国的丝绸提花技术有很大的突破。当然,绢、锦和绮都是商周丝织品的主要品种。

丝织品的种类和花样繁多

战国时期的大几何纹织锦

在商周时代,锦和绮都是高级丝织品,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更普遍的是绢这类平纹丝织品,绢分为沙、绡、縠、纨、缟、缦等多个种类。绢类织物制造技术简单,结构和质地较为轻薄,生产难度不大,深受平民的欢迎,例如鲁国和齐国分别生产的缟和纨都是当地的著名产品,有“齐纨鲁缟”之称。

丝絹品

绮的生产起源于商代,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提花丝织物。绮有逐经(纬)提花型和隔经(纬)提花型两种,后者也称“涨式组织”绮。绮的花纹多为几何图形的纹理,有菱形的、回纹形的,还有反映对天空崇拜的雷纹和寓意高升、如意的云纹。在辽宁、陕西宝鸡等地的西周墓中,均可以发现高级的斜纹提花织品——绮的影子。

锦是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锦的生产大致开始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这种织物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叫经锦和纬锦。经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同一组纬线交织,经线多为二色或三色,如果需要更多的颜色,也可以使用牵色条的方法。纬线有明纬和夹纬,用夹纬把每副中的表经和底经分隔开,用织物正面的经浮点显花。纬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同一组经线交织。经线有交织经和夹经,用织物正面的纬浮点显花。这样复杂的工艺流程就决定了锦的织造工艺高于绮,色彩更富于变化,纹理结构更立体,表现力更强,穿着更具档次,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广泛追捧。号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提到过,他的父亲齐襄公的上千名宫女妻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在其他的文献中也大量地提到过锦,《仪礼·聘礼》中就有“皆奉玉锦束请觌”的记载。《礼记·中庸》也有“衣锦尚 ”的记载。《诗·秦风·终南》也提到了“锦衣狐裘”。可以说,周代锦类的织品种类不少,但是最能体现丝绸本身优良的材质与高超的纺织艺术相结合的就是“织锦”了,在中国的辽宁、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均有大量精美的“织锦”出土。织锦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纬锦的出现在中国丝绸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战国时期织锦 KUy6BtK0hcJZbXyu2GzbJNX8db0HJAM2DIjAP5b8RfLTrO0p0c6raSlPm8gZ6T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