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采桑养蚕的起源

(一)桑蚕丝绸起源的神话传说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广泛地进行。我们的祖先除了种植粮食、追捕猎物外,还主动地把野蚕从户外带入家中,把桑树移入院内,进行最早的缫丝生产。但谁是第一个教会大家采桑养蚕的人呢?由于缺乏史料的记载,我们的先人畅想出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黄帝塑像

蚕神彩塑

先让我们看一看“蚕神献丝”的故事。黄帝战胜蚩尤以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大摆宴席,犒赏三军。在这个万众庆功、皆大欢喜的时刻,只见一个身披马皮的美丽姑娘,从天空徐徐降落,她手里拿着黄、白两绞蚕丝,黄的像金子,白的似白银,前来献给黄帝。姑娘告诉黄帝她就是蚕神。这张马皮紧紧地黏附在姑娘身上,根本无法揭取下来,如果她把马皮两边的边沿拉拢一下,包住自己的身体,那么她立即就会变成一条长有马一样头的蚕,而且还能接连不断地从嘴里吐出细长的闪闪发亮的丝来。黄帝见到这美丽而稀有的东西,称赞不已:“好啊,这下天下老百姓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了!”蚕神见黄帝如此关怀子民,深受感动,她毫不迟疑地拉拢马皮,变成一条蚕,嘴里吐出黄、白两种丝来。这时黄帝很高兴,立即派人把蚕送给妻子嫘祖。她听说这件事后,亲手把蚕放到桑树上,每天精心看管养育。嫘祖一养蚕,人民也纷纷仿效,蚕种孳生繁衍,这样一来,采桑、养蚕、织丝这诗歌般的美丽欢快的劳动,就成为中国古代妇女们的专业。

还有的书中说采桑养蚕就是黄帝贤惠善良的妻子嫘祖发明创造的。传说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娘娘,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娘娘的仪式。当然还有元始天尊怜悯人间无以御寒而自化作蚕儿造福人类,也就是“天神化蚕”的传说。根据《史记》《周易》《诗经》的记载,又有关于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教民农桑的故事。

嫘祖像

可以说关于采桑养蚕的神话传说是很多的,内容、时间、主要人物各有不同,并且史料均有记载。但是,在众多的圣贤人物之外,勤劳朴实、沉潜内敛的中国劳动人民更愿意接受黄帝的妻子——贤惠善良的嫘祖作为养蚕业的开山始祖。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娘娘,在很多养蚕区都可以看到一些蚕神庙和先蚕祠,供奉着“先蚕”嫘祖。

神话传说当然不足为据,这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自己的主观臆断,是美好的,却是不切实际的。正如其他农业生产的发明一样,不能将其归功于史前时期一两个英雄人物身上,其实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是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几代人的心血,是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嫘祖庙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桑蚕丝绸的起源

蚕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量关于采桑养蚕和丝绸纺织文物的出土,为我们了解丝绸最早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证据。蚕茧的利用,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从出土实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多年)就已经开始了。

1926年春天,清华大学考古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其时代距今约六千年左右。据专家研究,古人切割蚕茧的目的可能是要吃里面的蚕蛹。所以,推测这时的蚕茧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可以抽丝织衣,但是在扒茧吃蛹的过程中,人们一定会发现那光亮坚韧的丝绒,触动人们开始利用茧丝,从而导致原始的纺织技术和丝绸的出现。

1958年,浙江吴兴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测定据今约四千七百多年,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专家们据此推断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缫丝技术,并且可能已有原始的纺织工具。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距今七千年前)遗址中出土了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四条蚕纹,仿佛四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应是一种野蚕。

1984年,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一处仰韶文化(距今五千多年,以彩绘陶器为特征)遗址中发现了距今五千五百年的丝织品和十枚红陶纺轮,用来包裹儿童的尸体,这正是传说中伏羲氏制作丧服用的“缚帛”,丝织品为平纹织物,浅绛色罗,组织稀疏,可见当时的纺织技术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但这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北方最早的蚕丝。

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陶质、石质的纺轮和纺锤等纺织工具,如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遗址、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存,距今6700—5600年之间),以及临潼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4400年)等,都有刻纹的纺轮出现,有的呈扁圆形,有的呈鼓形。

灰陶纺轮

仰韶文化文物一一骨刀

1975年,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不仅出土了木制、陶制的纺轮,还有引纬线用的管状骨针,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以及绕线棒等其他形状各异的木棍,很可能也是原始织机的组件,如木机刀、卷布木轴、提综杆等。

在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距今4800年)中,纺轮造型更为丰富,而且有些还加以彩绘,纺轮主要是用来纺线的。之后又出现了带有机械性质的纺织工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理石的蚕形饰物和陶制的蚕蛹形装饰品。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有大量的蚕形、蛹形的饰物出土。

纺轮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

总的看来,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广泛地出现了桑蚕丝绸的生产,尽管我们还无法准确确定丝绸产生的最早年代,其起源却并不是单一的或是传承的,而是平行的各自独立发展的。所以说,我国丝绸的发源是多元的。

现在国内外很多人认为,丝绸是在偶然中被先人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说法认为,古人有吃野蚕茧的习惯,在茧中吃出了丝,加以纺织便成了丝绸。还有人认为,古人无意中将野蚕茧丢入水中,并用勺子打捞,拖出长长的丝,纺织后成了丝绸。这里要说明一下,偶然性的说法太单薄,从野蚕变成家蚕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如果仅从“偶然”角度来解释不合理。特别是从我国丝绸起源的多元性看,“偶然”的想象,不可能在长江、黄河的多个流域多个地点同时发生。所以说采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基础上总结的创造性生产活动,充分显示了华夏子孙发展生产和改造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

古代采桑养蚕图 tn8IcIq4NC2lOeO5haZ+LD2JD9b+4ZKzxPWS4kyVP21OlqB+o1EP9wEfgwahX7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