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解放之初,据有关资料统计,人口不过四千余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人。他们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此外,在临夏县城郊也有少数保安人散居。

“保安”是保安人的自称,这与其原住地名称有关。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一般认为,保安族原是13世纪后,随“西域亲军”东来的已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各族交往、通婚,逐步形成为保安族。直到一百年前,在当地宗教上层和土司头人压迫下,辗转迁居甘肃积石山下定居落户。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祆,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戴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今天保安族的服饰与当地回族、东乡族相差不多。男子平时头戴白色号帽,上着白色衬衣,下穿蓝色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穿中山服、军便服或西装。未婚女子梳长辫,穿鲜艳的上衣,外出或节庆时戴绿色纱绸盖头;已婚少妇和中年妇女戴白色卫生帽,类似医院护士所戴的白色工作帽,外出时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服饰以深色为主,戴白色盖头。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影响着保安族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在保安族的节日中宗教节日较多。保安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传统节日,其实保安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原来也是宗教节日,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已经变成了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主要有大尔德节、小尔德节、圣纪节、哈其麦节、浪山节等。此外,保安族人民也过“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这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将汉族的春节也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在长期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内容以叙述民族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淳朴爱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男子喜欢奏丝竹乐。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打五枪”,是保安族人民主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展现了保安族男子剽悍、机智、敏捷的雄姿。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庄”几乎每年都要举行“打五枪”比赛。

“打五枪”,是参赛者用自制的土枪,从装火药,扣压引火帽到射击,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规定这一连串的动作必须在飞驰的马背上进行,在200米距离内完成打五枪的任务。“打五枪”场面壮观、激烈,既锻炼了人们勇敢、顽强、机智的意志,又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射箭:弓用劈开的大竹竿做成,2—3片扎成一股,有4尺左右长,为了保持弓的柔韧、弹性,弓的两头套有水牛角。弓绳是几根拧在一起的牛盘绳做成,铁制的箭头呈长三角形,半斤多重。箭绳系有红缨穗,一般射程在200米左右。每年冬季,青壮年男子举行射靶比赛,比赛结束时,宰羊为优胜者庆祝。 BNPeimTNGb4yzibjQxC2o1L7fiY3ZjW0v8aLy9zJfALkUqxOjqQri2vE+aJS5q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