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白族

驰名中外的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苍山终年白雪皑皑,洱海碧波荡漾。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正向我们展示他们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白族人民勤劳淳朴,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尊贵,艳素相称,充分体现了白族在服饰方面的独特风格。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中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人“头饰羽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身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子以毡皮为帔,女子绝布为裙,仍披毡皮之帔,头髻一盘而成形如髢。男女皆跣”。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来说,男子的服装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有地域差异。由于白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亲密相处,文化交融,在服饰上也采用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住在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常爱穿着汉族的服装;住在彝、纳西、傈僳等民族聚居区的白族,其服饰也多与当地聚居民族的服饰相近。

白族男子的服饰,一般是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至于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鬓,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生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人茶叶,迅速抖动簸荡煨烤。待茶叶烤至微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伴着声响,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立时飘出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居民院落绝大多数坐西向东,由于这里常年刮西风或西南风,风力很大,正房向东主要是考虑背风。居民院落为封闭式院落。由于大理地区属多地震带,又受水灾威胁,所以,白族的居住地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就地取材,以方石砌成牢固的基层和柱石,屋架和墙壁为土木结构,梁、柱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这样既能防潮也能防震。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词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大理地区古塔极多。据地方志书及专家调查,共有百余座之多。至今存于地面的约有四十多座。各塔就性质而言分两类:一类是作为佛的坟墓一一安放舍利用的佛塔,如崇圣寺三塔等;另一类是依道教或堪舆家的观念建造的各类风水塔,如文笔塔、镇蝗塔等。上百座塔建筑说明了白族千百年来,既信仰佛教文化,也崇拜本土文化。两种文化正处于交汇融合之中,至今互相不可取代,而是各扬其长,各显其美。

火把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夕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剑川一带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大理一带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晚上,每家门口都竖有火把,村口更有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纸,写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利话;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着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 t8RBVCeG2yjmbwo8BcPg73r9TXgUGa7gGhZhaCrda/XMHESjOshD2euiTVVGm1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