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阿昌族

阿昌族在我国的云南省境内,他们的先祖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緬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个方言区。

“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经用猎物的皮做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变化。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做装饰,用猪牙鸡毛羽为顶饰。他们的衣服无领子、袖子,并且他们的兵器从不离身。这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是占代阿昌族服饰的特色。

阿昌族的服饰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并且能够明显反映出阿昌族男女的婚姻状况,是否成婚,一看服饰就知道。

已婚妇女用黑布帕包头,层层缠绕高达三十多厘米,上覆黑布巾,此头饰称为“箭包”。穿窄袖对襟衣、长筒裙,裹绑腿,系银腰带,是已婚妇女特有的标志。未婚女子将长辫盘于头顶,包圆盘状头帕,饰鲜花绒球,不穿裙而穿青布长裤,夕卜系围腰。她们珍藏各种首饰,喜欢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自酿的米酒和白酒是阿昌族喜欢的饮品。米酒度数大多较低,35度左右,口味清醇。这种酒采用“蒸馏法”酿制而成。即先把米淘净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搓匀放凉,再拌上酒曲盖好,待发酵后再装入缸内,放一周左右,连水加糟一起舀入专用的酒锅里,锅上放酒甑,甑中放一木槽,酒甑上再放一铁锅,锅内装冷水,加热待下面铁锅内的水滚涨后,上升的蒸气与上面的冷水锅相遇即凝结成水珠。水珠滴到酒甑内的木槽中又顺着槽流出。这就是制米酒的全过程。白酒用糯米做成,做法是将糯米泡开后蒸熟放凉,拌上甜酒曲待其发酵后即可食用。白酒香甜可口,生津解渴,是一种十分诱人的饮品。

阿昌族村一般依山傍水,居住形式大多为数十户人家同居一村,依山势布局,错落有致,房屋建筑“面东背西”。密集的房屋自然形成有规律的行列,行列间是纵横交错的石铺路和泥路“巷道”。房屋建筑大多为“一正两厢房”,瓦顶双斜面,土、木、石结构形式。正房有三间屋子,中间一间由门厅“屋门”和堂屋两部分组成。

阿昌族民间娱乐性的体育项目也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是“耍白象”。耍白象是一项阿昌族十分喜爱的活动,主要是在每年会街期间举行。先用木材做成骨架,竹篾编成身体,象身用白纸裱糊,青龙用蓝纸裱糊。象和龙身内成空心状,由人在内操纵。整个白象和真的象大小相同,虽然是纸布竹篾所制,但是也有一定的重量,很需要体力。鼻用布制成,肚内装有滑轮和绳子,其中共有四个人,由一人双手来回拉动,象鼻就会上7左右思起来。在象脚鼓、锣和钹的伴奏下,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滑步,下跪,前倾,后仰。操纵滑轮的人一拉就是很长时间,很能锻炼臂力。耍白象是一种耗体力的运动,只有拥有好的身体和臂力,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表演。常在各种节日和盛大仪式上表演。

阿昌人为使婚姻幸福美满,结婚时要扎一座漂亮的彩门,新郎还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进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新婚的早晨,新娘随着陪娘、陪郎来到新郎家的门口,他们含笑钻出彩门,而紧跟在后的新郎却“刷”的一声抽出腰间的长刀,双目圆睁,威风凜凛,挥刀在空中划个漂亮的圆弧,左三刀,右三刀,护送新娘进彩门。进了彩门,小伙子又舞起大刀,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象征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雪亮的飞刀飞舞挑花,显示出新郎娴熟的动作套路,准确的砍路,说明小伙子平日苦练的功夫不弱。人们啧啧称赞,认为他今后一定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14vywKh8v2/gUxMoS5zfrOkutnLZ6Wz3+BKJoT8EDiLtDUYEFwSV3N9x7lF+xk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