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东乡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其含义是泛指“中亚信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蒙古回回”等。“东乡”为他称,是因为其居住在临夏州(古称河州)以东,即“东乡”地区而得名的。东乡族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蒙古语相近。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本民族没有文字。

关于东乡族的族源问题,其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东乡族族源成分中有回回色目人〔即色目人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那部分人〉、蒙古人和汉族人等。回回色目人认为,东乡族族源和主体是回回色目人,是13世纪中叶从中亚迁徙而来的。这是随着近二十年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有关东乡族的学术研讨会及学术界渐趋一致的认识。尤为东乡族的干部和群众所认同。

东乡族人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妇女(除老年妇女外)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

东乡族每日三餐,餐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在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最佳,又沙又甜。

在夏天,很多东乡族喜将快熟的青麦穗或青稞穗煮熟,搓干净,再用石磨磨成长‘索索”,然后再拌上油辣子、蒜泥和各种炒菜一起食用。

总之,东乡族人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为制作各种食品方便,东乡族家家都有小石磨。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制作“栈羊”肉,颇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即把羊心、肝、肺切碎盛入碗内,调以姜米、花椒粉、味精及葱花,放在笼屉上蒸,半小时后即可食用。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制作时将熟羊肉切成核桃大小的肉块,浸入煮开的羊肉汤里,加少量的蒜苗、葱花、香菜、味精,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上与西北回族相似,服饰上也带有回族的特点。颜色素净,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少女也有着红、绿色者。

男子喜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软帽,有黑、白两色,多用布缝制,有钱的人家或用绸缎缝制或用线织成。

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族、保安族和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族妇女的服装颜色单一朴素,多半是黑色或藏青色的布料制成。东乡族妇女一般都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这种服饰是从民国时期时兴起来的,伊斯兰教认为妇女的头发是一种羞体,需要遮掩。渐渐地,盖头便成了一种服饰。

东乡族的歌谣词曲兼备,风格多样,语言朴素,但形式固定。有“了略”,为收庄稼时唱的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表达了欢快喜悦的劳动情绪。“洛洛”,又称“碾场号子”“碾场歌”“喊啦啦”,是碾场、赶滚碌碡时唱的劳动号子。“裢格洼拉达”〔裢枷歌〉,是碾场打裢枷时唱的一种号子,歌词即兴而作,句子短小,节奏也较活泼明快。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花儿音乐是作为东乡族族源的中亚撒尔塔人的音乐,这是河州花儿音乐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东乡族花儿属河惶花儿,以苦歌、情歌为多,曲令有六七种之多,或以衬词为名称,或以地名为名称,或以内容为名称。 FiFtS+QoPjembLWmDxr3p8h47JkvxcGQWYt1WVpTWwMfTZTaWOrIdga6pL0Sc8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