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侗族

侗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毗连的地区。侗族人口约有八十三万,以贵州省为最多,有四十八万以上;湖南有十九万以上,广西有十四万以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居住有汉、苗、壮、水、布依、瑶等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和各族人民共同劳动,互相学习,培养了兄弟般的友谊。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以锦屏县南部的启蒙一带为分界线,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各包括三个土语区。由于侗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长期交往,侗语中吸收了不少汉语借词,许多人也都会说汉语。

侗族分布地区气候温和,霜期短,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左右,为山区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侗族人民以长期的辛勤劳动,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许许多多的梯田,筑造了大大小小的沟渠,开发了山区。建筑艺术尤为侗族所擅长,很早以前就能修筑结构复杂、夕卜形美观的鼓楼、风雨桥和小凉亭。民间手工艺制品,有色彩鲜艳的侗锦和图案精致的侗帕。侗布经久耐用,以榕江的三宝侗布最负盛名。侗族的编织、雕刻以及生活中常用的竹藤、木器等,也都精致实用。

侗寨鼓楼是侗家住宅的标志,侗语称为“堂卡”或“堂瓦”,鼓楼分为多柱和独柱两类,多柱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组成,独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撑,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不论何种建筑形式,其顶层均置放齐心鼓,故人们称之为鼓楼。在贵州东南部侗族聚居的地区观光游览时,常会看到山寨中、村落旁立着一种宝塔形的建筑物,它以杉木作料,不施一钉一铆,柱、枋的横穿、斜挂、直撑,一律采用接榫与悬柱结构,牢固又严谨。侗家人历来是同姓聚居,一寨一姓建鼓楼一座,一寨多姓则建多座鼓楼。夕卜人来这里做客,可根据这一族姓的象征物来分辨当地居民族姓情况。

侗族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侗族的服饰,若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斜襟开扣,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腰系彩色腰带,背后有两条带幛,随着人物走动而翩翩起舞。内衣为白色或月蓝色,袖长超过外衣袖口。下身穿青色裤子,脚踏翘鼻绣花布鞋。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斜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的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南侗善绣,服饰极为精美,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髻上饰环簪、银钗、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系腰带,银腰围,青布包头,下着宽大长裤,穿草鞋或赤脚。

侗族饮食以大米为主粮,人们犹喜糯食。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节庆的粽子、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南部地区山坡多,田地远,糯米饭既便于携带,又不易馊,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糯米分红糯、黑糯、白糯,同类又分不同品种。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美誉。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乡是歌的海洋,侗歌种类和名称繁多。侗族大歌,侗语意为大型之歌,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名扬国外。 a7rvHPZg/knqNXk9xVcrSI+vukmmJHRLWzYo147T+Lf1gqrbAv7NHDO+Dju4V5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