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夏

1.立夏(5月5—7日)

立夏是孟夏四月的节气。“夏”是“大”的意思,到了农历四月,春天播种的作物逐渐长大,所以叫做立夏。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日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做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夏曰池塘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青蛙开始鸣叫,蚯蚓出来走动,蔬菜绿了,瓜果熟了,蝶影飞舞,蝉声处处可闻。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而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所以要抓紧时间做好防治。

洞庭湖即将迎来雨季

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一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君臣穿着赤色的礼服、佩赤玉、坐赤色的马拉的赤色马车,车上的旗帜也是赤色的,这样一群浩浩荡荡的赤色人马,让人看了都觉得热,觉得夏天快要来临了。

立夏时节吃豌豆糕可使人精神百倍

立夏这天,樱桃、青梅、蚕豆、大麦等果物初熟,家家用这些东西来供神祭祖。感谢神明赐给一季的丰收,禀告祖先子孙有丰余的实物,也兼有人神共享的意思。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逢年过节总有些别致而丰盛的吃食。立夏这天,各地百姓吃哪些过节的食品呢?江苏南京人在立夏这天吃豌豆糕,并且是坐在门槛上吃,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在工作时精神百倍,不打瞌睡。浙江定海人立夏这天吃带壳煮熟的鸡蛋或鸭蛋,认为这样可以使人像蛋一样肥白健康。除此之外,还吃刚开始产的竹笋,因为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健脚(笋是竹的嫩芽,竹与足发音相似)。浙江新昌人除了上述食品外,还吃用糯米与乌鱼混合煮成的黑白相间的“花饭”,吃红烧黄鱼、卤蛋、蚕豆、樱桃和青梅等食物。

2.小满(5月20—22日)

小满是孟夏四月的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谚云:“小满三天见麦黄。”就是说,小满之后就要准备收割小麦了。

洋槐花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时,苦菜已经枝繁叶茂,而喜阴的一些枝叶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用“满”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的情况。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小满过后,是全国农民最忙碌的季节,黄河流域收麦,长江流域割稻,东北地区开始种植大豆、大麦与棉花,珠江流域则播种二次稻。

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插秧的季节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逐渐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此时宜抓紧对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蘖,晴天抓紧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节气之后人们特别关注气象问题,它是收获的前奏,也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金黄的麦田

3.芒种(6月5—7日)

芒种是农历五月的节气,是因为这一时节谷物开出了芒花而得名。芒种这个节气常在端午的前后,此时气候炎热,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开始成熟,因此称之为芒种。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因此,“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们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期。

芒种分三候,一候螳螂生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据说从芒种那一天的晴雨,能预测农历五月与六月的雨水和干旱的情况,因此才有“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的谚语,意思是说,芒种若下雨,则五月多雨,而六月干旱。

芒种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已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南方地区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华南地区尚未移栽的中稻,应抓紧时间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升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不高。红苕移栽最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也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于此。

荷塘边摇曳的柳枝

4.夏至(6月21—22日)

夏至是五月的中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夜最长,昼最短。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夏至是阳气的至极,所以这一天白日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阴气就一天比一天增多,一直到冬至这天,阴气到了最盛的顶峰,夜最长而昼最短。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夏至时节一切生物都呈现出成熟至极的现象:草木茂盛,花朵盛开,果实熟透了,麦穗结得满满地,青蛙不叫了,却处处听得到响彻云霄的蝉鸣声,草丛里常见到螳螂,还可以割下驯养的鹿的鹿角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因而也进入了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到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而且华南雨水量的分布形势由入春以来的东多西少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取得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到,鹿角解”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所以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是最热的天气了。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有“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的农谚”。

夏天来到,草木茂盛

雨后彩虹

5.小暑(7月6—8日)

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是十分热。夏季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了小暑,随着节气的改变,天气越来越热,由于还没热至极点,因此称之为小暑。再过十五天,气温更热了。

蟋蟀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之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此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民间认为,小暑天气炎热与否,也跟收成息息相关。如果小暑过于炎热,那么稻麦就多不结实,那年的冬天一定多雨多雪,给农家百姓带来灾害。只有小暑不太炎热,而大暑很炎热,农作物才会有好收成。

烈曰下的玉米地

6.大暑(7月22—24日)

大暑是农历六月的中气,大暑就是比小暑还要热的天气。小暑之后,气温慢慢爬升,一天比一天热,到了十五天之后的大暑,温度高得令人难受,达到了一年中温度的最高点。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会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雨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华南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华南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以趋利避害。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的

大暑时节,细菌繁殖得很快,容易发生瘟疫。如果瘟疫来了,到了大暑时还没消除,沿海居民有送“大暑船”出海的习俗,借此把瘟神送走,“大暑船”就是今日俗称的“王船”。

从大暑至处暑的三十天,是肠炎、痢疾、脑炎、登革热等疾病最猖獗的时期,所以应特别注意饮食与环境卫生。 LF9XPsN9ZYuot2QVh366dPLm8yQPzixy8wLTAjkckQSi6mU8qW5dFIDiq7wjaO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