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版 自序

1992年夏天,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编辑李永平找到我,说他们想出一本大部头的普及性的科学史书,问能不能约几个人一起来做。我对合作编书兴趣不大,想一个人试试。他们考虑后决定让我先试写一下。我那时20多岁,虽写过一些论文,但还没有出过书,把这部重头戏交给我独自唱,是有点冒险的。我拟定了提纲,试写了绪论,交给出版社。他们看了觉得可以,就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从1992年年底到1993年年底,比较密集地写了一年,完成了主要的写作任务。后期制作拖了一些时间,书最终于1995年年底面世。

那时科普工作刚刚开始重新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出版低谷后,好的科普书籍实在不多。这本书写得还算通俗,又用了很多图片,让人觉得十分新鲜,最先在1995年年底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引起了代表们的兴趣。后来,湖南科技出版社运作有方,打开了市场,销售了好几万册,拥有了一个不小的读者群。许多地方把它列入了青少年读书活动的常备书目,许多无理科背景的读者把它当作了解自然科学的工具书、参考书,还有些高校用它作为科学史教材。此外,本书也获得了不少学术上的荣誉,受到不少专家的好评。这些常使我有“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觉。我自己十分清楚,这总归只是一部通俗著作,即使按普及性著作来要求,毛病也不少。读者越多,获得的好评越多,我越是诚惶诚恐,好几次暗下决心,一定要花功夫修订一番。

2001年,我已经由社科院调到北大哲学系教书,本书的第一版合同到期。北大出版社愿意接着出第二版,但希望修订一下。自初版以来的6年间,我在西方科学思想史领域做了一些研究。从2000年开始,我在北大全校开“科学通史”课程。为准备课程,我广泛阅读了西方同行们的科学史著作。阅读和研究越多,越觉得科学通史写作之不易,也越觉得当初写作本书实在是无知者无畏,不知天高地厚。不过,书有自己的命运。既然出版者和读者需要它,那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因此,第二版的修订继续维持原先的普及读物定位,再做一些弥补工作。这次修订,加强了20世纪和结语卷的内容,补充了参考文献,编制了人名索引以便于查考,改正了老版的错别字,文字全部再润色,图片也做了一些调整和充实。

十年间(2002—2012),北大版反复重印,传播得更广。这十年,虽然有大批优秀的国外科学史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但由于中国读者的科学文化意识广泛觉醒,催生了对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巨大需求,拙著得以混迹其间,继续受到读者们的欢迎。

第二版合同到期后,老东家湖南科技出版社要求出第三版,对此我和北大社都无法拒绝,于是,第三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于2013年推出。这个版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开本、版式和图片全部刷新,图片以彩图为主,数目也大大扩充,可谓豪华版;二是文字内容上,除了文字润色、数据纠错、遣词造句重新推敲、人名索引重新编制外,在若干历史叙事方面有比较大的改动。第一,绪论中关于比萨斜塔实验的说法,前两版都主张伽利略实际上并没有做此实验,现根据专业科学史家的研究成果,改为伽利略有可能在比萨斜塔做过落体实验。第二,把原来作为注释出现的关于科学史著作的介绍挪到正文中,成为绪论第2章的一节。第三,正文第1章对生命起源问题做了新的表述。第四,第1章讲到人类起源问题,按照最新的古人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做了修改,明确反对人类多地区起源说,支持现代人类的非洲单一起源说,明确了中国人并不是周口店北京人的后代。第五,前两版第7章提到伊斯兰教徒焚毁亚历山大图书馆一节,但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新版补充“许多现代阿拉伯历史学家并不认同这些历史记载,他们认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在阿拉伯人攻占之前早已不存在了”等字样。第六,第14章关于布鲁诺一节,前两版沿袭布鲁诺为科学献身的说法,新版援引科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认为布鲁诺并非因为主张哥白尼学说而被处死,他并不是“近代科学的殉难者,相反,他是他的宗教信念和哲学思想的殉难者”。第七,第30章关于海王星的发现一节,前两版按照传统说法,认为亚当斯和勒维列共同分享发现的荣誉,新版根据最新的科学史研究,主张勒维列应该独享发现海王星的荣誉。第八,第二版第36章提到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之所以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集体攻关提不出一个三人以内的名单,最新的研究表明情况不是这样,故将这一节删除。尽管有以上这些修订,第三版的正文主体上仍沿袭了北大版。

眼下的第四版,基本沿袭第三版的正文,只做了很少几处修订。本版最大的变化是在图片方面。近十年来,我或借着学术会议之机或专门自费旅游,访问了不少科学家故居和墓地、科学博物馆,以及其他各种科学胜地、遗址,拍下了不少照片。本版大量采用了这些我亲自拍摄的照片,以增强现场感。

值此新版问世之际,我想向为第一版作序的周光召院士(1929— )、为第二版作序的席泽宗院士(1927—2008)、为第三版作序的韩启德院士(1945— )表示诚挚的谢意,正是这些科学前辈的提携和鼓励,使这本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也想感谢第一版的责编李永平先生、第二版的责编张凤珠女士、第三版的责编雷蕾女士,以及本版的责编许韩茹女士,正是他(她)们耐心的督促、认真仔细的编辑,使本书的历版都以恰当的时机和较好的质量面世,受到读者们的欢迎。我还要感谢读者们。二十多年来,我收到了无数的读者来信,或表扬,或批评,或指出错误,或提出建议,使我有动力持续不断改进文本。一如既往,希望读者和专家对这个新版提出批评意见。

吴国盛
2018年3月1日于清华荷清苑 KC6Q30zrH49GS/gvvFBrul+VADENndrBEcgr0J+Z64IQrK9iL2PDxFxwRmKetr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