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于右任: 一代草圣国殇情

于右任 (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书法家、诗人,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编有《标准草书》,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等。辛亥革命元老,早年系同盟会会员,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曾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曾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曾参与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

受访者

许有成 ,复旦大学校史专家、教授,著有《于右任传》,编著《复旦经纬:百年掌故及其他》。许有成教授逝世于2012年5月,本文采访于2011年。

王士仪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书法家。

2003年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背诵了这样一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温总理的恰当引用,令这首诗闻名四方。而它的作者,就是著名书法家、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他本是前清举人,却毅然举起抗清大旗,吹响革命号角,投笔从戎,出生入死。1949年去台湾之后,他非常思念故乡和亲人,晚年写下这首传诵海内外的《望大陆》。

孤苦无依

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母亲体弱多病,加上家境贫寒,在他不满两周岁时撒手人寰,留下他与伯母相依为命。1929年,50岁的他重回儿时所生活的村子,曾作诗云:“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

许有成: 于右任对母亲基本没什么印象,那时父亲在四川,他从小便由伯母带大。伯母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由于很穷,无以为生,就把他带回娘家一起生活了将近十年。

有一件事情,是于右任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他小时候跟着牧童去放羊,因为冬天草很少,越走越偏远,结果遇上了狼,差一点被吃掉,幸亏遇到一个年轻的农民及时救了他。那个姓杨的小伙子大概十八九岁,把狼赶走后,把他背回家。于右任大难不死,从此再也不用去放羊了。伯母帮他找了一间私塾,他就这样开始读书,学习诗文和写字。

王士仪: 于右任最早是学习王羲之,就是王字里面的草书。当时考举人、进士都要写答卷书,没有不是从王字、董字、赵字下手的。所以,老一辈知识分子在书法方面下的功夫都非常大。

革命根苗

1890年,11岁的于右任到三原县城拜师毛班香 ,学习经书、诗文和书法。在那里,他无意间读到了文天祥和谢枋得的爱国诗篇。

许有成: 这些诗令他很受鼓舞。他对八股文不感兴趣,那些文章要求撇开个人身份,从大的家国问题出发,他很早就在心里种下推翻清朝统治的根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于右任和学堂其他师生被勒令跪迎圣驾,这令他大为愤懑。当晚他便写信给当时的陕西巡抚岑春煊,要他趁此机会杀掉慈禧太后,拥护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许有成: 于右任写这封信的时候,被同学看见了。同学说:“你这是找死,这封信还没到皇帝那里,你就已经送了性命。这个巡抚拍西太后的马屁还来不及,怎么会手刃她呢?”于右任想一想,也觉得这个举动比较幼稚。他当时写了很多激情洋溢的诗来反对清朝的统治,后来间接反对慈禧太后。几个要好的朋友把它出成集子,题名叫《半哭半笑楼诗草》。他还拍过一张照片,拍的时候脱掉上身衣服,解开辫子,好像怒发冲冠的样子。后来,当地县太爷拿着这本诗集和照片,告到陕西巡抚升允那里。当然,这被视为弥天大罪,很快上报给了朝廷。

1904年,适逢会试。北京贡院在庚子事变中被八国联军捣毁,因此,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春闱便移到河南开封举行。于右任前往参加此次会试,此时的他却浑然不觉,“捉拿革命党人于右任”的密旨已经发出。万幸的是,父亲提前得知他被通缉的消息,火速请人去开封告知,让他立即逃匿。

许有成: 于右任当时想,干脆到上海闯一闯,那个地方开时代风气之先,有很多新的信息,也有不少革命党人。过去他一直没有机会去,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还犹豫什么呢!

报业先驱

于右任逃亡到上海之后,暂住在同乡吴仲祺 家中。同吴仲祺往来的人多是饱学之士,有的是新派人物,有的是革命党人。在吴家,于右任结识了很多朋友,也遇到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马相伯 。听闻于右任逃亡到上海,惜才爱才的马相伯亲自驾舟将他接到校中掩护,并邀他入读自己一手创办的私立大学——震旦学院。于右任早在家乡就对这所学校不胜仰慕,不承想在自己苦无去处之时,却有机会成为该校学生。后来他说,亡命时期的行为,是不可以用常情常理来解释的。

许有成: 于右任最初是当学生,也帮老师做些教学方面的工作,后来还教一点课。他觉得这样下去不大好,有时趁老师不在,就溜出学校探听外面的消息。当时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热血青年经常举行集会进行声援。

当时,于右任试着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但并不顺利。因此,他决心自己创办一份报纸宣传革命主张。他为这份未来的报纸取名《神州日报》,寓意“再造神州”。为了募集办报资金,他决定前往日本。当时中国很多有志青年都到日本,他一方面想向那里事业有成的人募集报款,另一方面也想考察一下日本的新闻业。1906年4月,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他乘船东渡日本。在那里,他陆续认识一些同盟会会员,并见到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随即加入同盟会。

许有成: 孙中山很重视于右任,封他“长江大都督”的头衔,让他自己去发展。于右任还组织了一个同乡会,任同乡会第一任会长。几个月后,他募齐了报款,就回国筹备办报。他先后创办了四份报纸,最早是《神州日报》,后来是以“民”字打头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王鲁湘: 于右任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很多学校的创立都与他有关。

王士仪: 尤其是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和上海大学。

王鲁湘: 他也是民国最早的一代报人。

王士仪: 他创办的报纸可不得了,“竖三民”报可能影响了中国整个革命。当时孙中山在东京领导的《民报》,根本进不了中国大陆,于右任在上海发表的论述,就像箭一样飞进中国人心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发表了292篇文章。

王鲁湘: 我看过其中一些发刊词和社论,都是呼吁“人权”,呼吁议会政治,为革命大造舆论。

王士仪: “人权”是于右任创出来的,所以梁启超先生非常佩服。当时钱基博先生 看不起北方人,说北方人没有投票权,这引起于右任大书特书民权思想。这些东西写出来了,可是没地方登,他就送给梁启超。梁启超说,我不敢赞成,但是,没有一个字我敢反对。后来他感觉到,假如自己有想法,但没有发表的地方,那是不行的。所以,他后来接连创办“竖三民”报。我一直在想,《民立报》的“民立”是不是“中国人要站起来”这句话的来源?我觉得很有可能。

于右任“竖三民”报

王鲁湘: 发刊词里就有这话,就是民族不独立,国家就不能独立,意思是民族要立起来。

王士仪: 所以,这恐怕后来被大家归纳出“中国人要站起来”的说法。一生当中,他最得意的就是这段时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当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筹募革命经费。从报纸上获悉起义爆发的消息后,他取道伦敦、巴黎,从法国马赛港乘船归国,并两次致电《民立报》,将自己的行踪公之于众。

许有成: 实际上,《民立报》当时起到了党报的作用,宣传的都是孙中山的一些主张,报道的都是革命党人在国外的活动。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要从国外回来,就是通过《民立报》告诉世人的。

诗书为友

于右任《岁寒三友图

政局的风云变幻让人始料未及,袁世凯篡权,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为了对抗北洋军阀,于右任回陕西主持靖国军,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生司令”。1925年孙中山逝世,于右任当时正奉命北上同张作霖谈判,未能随侍在侧,引为毕生遗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最早主张“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于右任,感到前所未有的苦闷和彷徨。

许有成: 于右任一直被视为国民党左派,所以当时处境非常艰难。他与何香凝等人共同组织一个诗社,就叫“寒之友社”。

“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这是1928年于右任为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三人合作的《岁寒三友图》所题的诗。政治上的不如意,使诗歌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等出席作陪。席间,两位诗人漫谈诗文及近作,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结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的神来之笔?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时曾赋《越调·天净沙》一首:“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拊掌大笑。

闲来无事时,于右任把精力放在了写字作诗上。他爱好书法,尤以草书擅长。1932年,他发起创立了“标准草书社”,欲将草书标准化,以恢复其文字功能。

于右任写的词《越调

王士仪: 于右任认为,历代草书之所以不能被大家认识,原因就在于难,缺乏一个学的准则。所以,他要整理出一套符号来,推广到全国,让人民去学习。他替人家写字时,如果某个字不符合标准草书的规则,认为有损大家学习的原则,他绝对不给人家。可见,他处处以身作则。

王鲁湘: 草书,特别是狂草,好像人不到那种癫狂的状态,字肯定也写不到位。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一辈子不能写草书了。但是,我看了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体系后,觉得写草书者不一定非得狂狷之人,正人君子也可以写草书。

王士仪: 他说,只有在写草书的时候,他那种跳跃的心情才会出现,非常快乐。所以,他不是不会写其他字体,而是找到了表达内心感觉的一种方法。

王鲁湘: 草书有“阳舒阴惨,取会风骚” 之意。

两袖清风

于右任被尊为“一代草圣”,也是当代留下作品最多的书法大师。从民国初年直至逝世,半个多世纪里,他留下的作品数以万计。在台湾十五年,他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来满足民间的求字。2010年,他的《草书四屏》在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分别竞拍218.4万元和173.6万元,创下他个人书法的价格新高。当然,除了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辛亥革命元勋和国民党监察院院长这两个头衔。

王鲁湘: 我们从老人家的书风上,可以想见其为人。他一生两袖清风,最后除了几张纸,什么也没有留下。

王士仪: 于右任先生过世后,国民党中央打开他的保险箱,当时派了一位大员做证人,就是后来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办人。当时,我是这位证人的小秘书。打开箱子时,里面有一双他老人家穿的布鞋,还有一张写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诗,是用钢笔写的,现在看到的毛笔版本是一位日本先生帮他写的。此外,他留下了一点债务,箱子里有4000元美金的借条。这笔债是怎么回事,我想没有人知道。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前来借钱的朋友,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加上来访客人太多,开支愈来愈大。一向清廉的他,每到月末便捉襟见肘,有时还靠借贷度日。

许有成: 于右任平时很好客,又喜欢接济比他穷的人,所以生活常常很拮据。有一次,他迫不得已叫秘书借来一个金镯子去典当,暂时渡过难关。这件事情被新闻记者打听到了,就在报纸上登了出来。大家议论纷纷,因为他是个“监察院院长”,官阶较高。他怪秘书嘴不严说出去了,秘书说这有什么,你一个“监察院院长”穷得向人家借金镯子典当过日子,这是一种光荣。

初到台湾的于右任,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台北市青田街的寓所里。后来,他有时也到台北市北投溪的梅庭居住,亲手题写了“梅庭”二字。梅庭建于1930年,曾为日本高级军官住所,见证了“二战”的岁月,所幸并未遭战争损毁。

王鲁湘: 于右任老先生只是偶尔来梅庭吧?

于右任梅庭内室

王士仪: 他主要是来避寿,避暑是次要的。因为过寿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来看望他,老人家不胜其扰。那年他过八十大寿,来的人不知有多少万!所以,他避寿一定要到这里来。过年的时候,他也有这个困扰。更重要的是,他要避关说,躲开所有请托之人。所以他来的时候,连侍卫都不带,只有刘延涛 先生和一个老用人陪着他。他就在这里看看书,写写字。

王鲁湘: 现在这里挂的都是于老书法的复制品吧?

王士仪: 是,原件怕丢了。

王鲁湘: 而且,这个地方太潮湿。

王士仪: 以前有过一个教训,蒋介石在阳明山的官邸,2007年被大火焚毁了。我们担心,如果于老先生的真迹摆在这里,一旦失火怎么得了!筹备组商量之后,决定这里的一切以复制为原则。

伉俪哀情

1949年11月29日,是重庆解放的前一天,也是让于右任终生难忘的日子。他乘坐美制军用运输机离开重庆飞往台湾,夫人高仲林及长女则留在了大陆,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再也没能相见。

“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1958年是于右任和高仲林结婚60周年之际,由于海峡两岸的人为阻隔,老伴的生活到底如何,他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借诗作聊以抒发思念之情。继这首《忆内子高仲林》之后,1959年他又作了一首《思念内子高仲林》:“梦绕关西旧战场,迂回大队过咸阳。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作艳装。”1961年是妻子八十大寿,他忍不住给香港的朋友吴季玉写了封信,一诉衷肠。

许有成: 吴季玉先生把这封信的内容告诉好友章士钊,章士钊1961年3月由香港回北京,致信周恩来总理:“髯翁最近给香港吴季玉先生来信说。‘今年是我妻八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髯翁的这种心情,请总理予以注意。”周总理很重视,可是一算,高仲林的生日已过了好几天。陕西有个风俗,重要的人物如果在外面赶不回去,可以补过生日。于是,中央统战部派人叫她的女婿、外甥都赶回去,陕西省委统战部也去了人,摆了三桌祝寿的酒席。高仲林当然很高兴,可这件事如何让于右任知晓呢?当时信里不好明写是周总理给办的酒席,如果蒋介石知道了,要恼火的,说不定还说你通敌。后来,老朋友邵力子出了个主意,说宋朝有一个姓周的人叫周敦颐,他的最爱是莲花,你只要讲这个,于右任就知道了。后来,于右任明白是周总理给高仲林过的生日,非常感激。

1964年11月10日晚8时许,于右任先生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曾对前来探望的人伸出一个手指,随后又伸出三个手指。后来有人说,于右任先生是想等将来祖国统一之后,让人把他的灵柩运回陕西三原老家。一周后,由国民党高官张群、严家淦等五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开始料理于右任的后事。由于没有找到遗嘱,治丧委员会便把他1962年所写《望大陆》一诗作为遗嘱,并选定阳明山光明里海拔800多米的巴拉卡作为墓园。

于右任墓园

王鲁湘: 在台北市近郊阳明山上,于右任先生的墓园有一个牌坊,是菲律宾的华侨立的。这个牌坊前后有两副对联,非常有意思。其中一副对联,上联是“西北望神州,万里风涛接瀛海”,因为他的墓园朝向西北,而西北方向正好是大陆,西北也是他的故乡陕西关中;下联是“东南留圣迹,千秋豪杰壮山邱”,称他是一代豪杰。另一副对联是用他的标准草书写的,上联是“海气百重开,终于有灵飞太华”,太华就是华山,也是于右任故乡的一个代表;下联是“国殇高处葬,此山不语看中原”,老人家葬在这里,默默无语地看着中原。 V9N8j0cq6wOQBx+QKOikkUqOqXrCRFW6dgKg77I1i/nxP3SiHOtiA9GAZqBmYi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