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作化道路始末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心,从建国之初就是这样。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农村互助合作会议,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毛泽东还是很重视农民自己的想法的,为此他希望那些农村出身的作家能够向他反映情况。当时很有名的“山药蛋派” 代表作家赵树理就来到太行山区一个小山村蹲点,准备了解实际情况。根据赵树理的观察,农民当时还没有强烈的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更多还是希望自己种地。为了照顾这些情况,中央有关会议希望不要过急地把农民推向合作化,还是要支持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

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传统,“土改”之后,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一方面有了翻身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些小农经济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所以在中央的政策鼓励和推动下,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己也开始产生互助合作的要求。到了1952年年底,全国已经有了八百三十多万个农村互助组,这种小型的互助组仅由几户人家组成,同时也成立了几万个初级合作社。

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商业、手工业改造一起被称为“三大改造”,对当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是后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一个序曲。

一方面不伤害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保护和支持农村当中已经出现的合作化愿望和要求,当时中央政府对农村问题的处理还是比较妥善的。

办社第一年

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永贵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期间,在环境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陈永贵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

1952年年底,在太原参加丰产劳模会期间,陈永贵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念头鼓舞着他。开完会后,陈永贵抱着“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回到大寨。

回到大寨后,陈永贵立即加紧筹办合作社。不过他遇到了一个小麻烦,陈永贵所在的互助组有49户,但是县里只批准他办一个30户的合作社,他必须动员十几户退出去单干。可是尝到合作甜头的农民不肯退出去。陈永贵灵机一动,他想做两本账,明账写上30户,谁爱查谁查,暗账写上49户,谁来也不给看,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1953年2月18日,大寨的“新胜农业生产合作社”宣告成立了。在大寨村,有陈永贵领导的合作社,也有其他三个互助组,还有几个单干户。这几方势力大家都憋着劲,要把对方比下去。

初级合作社与互助组最大的差别在于:互助组各家地还是各家管,但是在合作社,土地的使用权由各家各户转到农业社手里,春种秋收夏管冬藏全凭陈永贵一个人张罗。另外分配也成了难题,分多分少大家都会有意见。

办社初期农业社的管理相当混乱。大家的积极性也难以维持下去,开头的热乎劲凉下去之后,不按时出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开始增加。社员们对陈永贵的不满也多起来,有说他“不民主”的,有说他“主观主义的包办”的,有说他“营生混乱”的。

为此,陈永贵专门召集了一个社员大会,并向大家推荐了一份其他农业社实行包工制的材料。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社员的积极性又上来了。农业社很快又红火起来了。陈永贵描绘道:“过去光嫌休息的时间少,现在害怕休息时间多,做活少。这时社员说,这样不但能多做营生而且精神愉快高兴。” 1WUEb4l8Zh9F/Q3RQGcxTY9UOdr7g2sviDllsWynMPVOZL0kvkFKQU28QVEDX6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