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次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1951年初,电影《武训传》在全国放映,这部影片起初广受好评,不久却引发了新中国第一场思想文化战线的大批判。

《武训传》是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倡导下拍摄的。武训实有其人,他是清朝末年山东聊城堂邑县人。武训小时候目不识丁,吃尽了苦,所以他立志要为农家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没有钱,他就讨饭,用行乞得来的钱办学,就这样成为一位很有名的贫民教育家。

电影拍好以后,曾于1951年2月在中南海放映,当时周恩来、朱德看了之后都认为这个电影拍得不错。后来江青把它推荐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眉头紧皱,不停地抽烟。看完之后,他要求再放一遍。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这部电影非常不满。不久,毛泽东就发起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就叫做“要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篇社论本来是胡乔木写的,毛泽东看了之后并不满意,就亲自改写了这篇社论,对《武训传》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厉批评。

我们知道,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农民起义,他对于武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改良主义,那种对统治者奴颜婢膝的精神非常不满。此外,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局势也相当严峻,国内要镇压反革命,国外的朝鲜战争还处于相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出于他的政治敏感,是不可能喜欢《武训传》这部电影的。另一方面,江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她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充当“旗手”埋下了先兆。

武训其人

武训是山东堂邑县柳林镇西武家庄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幼时家贫,以帮佣和行乞为生。他没有正式名字,因在族中排行第七,大家都叫他武七。光绪十四年,杨树坊等乡绅替他向朝廷请求表彰时,才帮他想出了武训这个名字,以对应他兴办义学的壮举。

孩提时代,武训就渴望读书,年长后因没有文化被人骗了工钱,此后即发下宏愿,欲穷毕生之力,兴办义学。

武训筹办义学的方式相当笨拙,全凭一己之力“边乞边佣”。其行乞足迹以山东为核心,遍及河北、河南、江苏等周边省份。讨得好的衣食,总是设法换成钱,自己如苦行僧般只吃最粗劣的食物。有时候也充当江湖艺人,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的节目。他白天行乞,晚上则纺线绩麻,农忙时也帮人做些短工,还做过媒人、信使……为了筹办义学,不论报酬多少,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

乞、佣之外,武训还靠存款放息和置办田产来筹集资金。1860年,武训首次购置了40亩义学田。他希望义塾能够在自己死后,依靠这些义学田的收入继续运营下去。到他49岁那年,已经总共购置了田产230亩,集资3800余吊。1888年,武训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义塾建成后,他又亲自跑到寿张县去跪请名儒崔隼来作教师,五十多名学生被分成了经、蒙两班,又立下了严肃的学规。1890年,第二所义学在馆陶县杨二庄成立。1896年,第三所义学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同年6月,武训在临清去世。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参加葬礼的乡民达万人以上。

民国时期弘扬武训精神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和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关系密切。1935年,何思源等人发起组织了纪念武训诞辰97周年活动,蒋介石亲笔题写《武训先生传赞》。

第二次高潮与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关系密切。陶行知不仅宣传武训精神,还身体力行,成为武训精神的忠实实践者。1945年在重庆发起的纪念武训诞辰107周年大会,到会的有一千多人,郭沫若、陶行知、邓初民、柳亚子、罗叔章等都参加并做了演讲。 WyqjKmpVVSJccMhHeVMrCA7txcz+hwR5idrL8tzwuQVBn3/aopM4lAg+nIuy6l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