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国初的吃和穿

今天的中国人吃的、穿的和建国初期相比,真是天差地别。现在走进中国大陆任何一个超级市场,我们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和商品。穿着方面,至少在城市里人们的衣着打扮和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在建国初期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1950年2月,供给制从华北推行到了全国。在吃的方面,干部们都采用分灶的方法,按级别分成四级:一般干部吃大灶,中层干部吃中灶,高级干部吃小灶,最顶层的中央首长吃特灶。虽然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无论哪一种灶吃的都不是很丰富。

另外,为了消除旧社会剥削阶级的淫奢之风,北京市从1950年7月开始实行征宴会税,宴会税的起点非常低,旧币7000元也就是1956年货币改革之后的7毛钱以上的宴会就要收税,这样一来,饭店的生意大受影响,很多餐厅都萧条了,于是人们在吃的方面就逐渐变得非常简朴。

穿着方面,当时全国统一规定,干部穿灰色制服,工商企业员工穿蓝色制服。在样式上男的就穿中山装,女的穿列宁装,学生就穿学生装。所以最后这种以蓝、灰色为主调,非常单调而又非常统一的颜色,支配了中国将近30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变。在此之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就是一片蓝色和灰色。

建国初期外交部的伙食

与今天的“吃喝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建国初期由于物资匮乏,政府推行了供给制。享受供给制待遇的人员,吃穿住行都由国家供给,此外每人每个月仅发少量的零花钱。1950年—1954年,约有10%的公务员实行供给制,他们的子女可以每个月领取一定的保育费。从1953年11月起,供给制就改成了薪给制。

其实,在建国初的困难时期,所有国家公务员都不领工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照配给额度和干部级别加以派发的。就拿外交部来说,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

“杨冠群当时一个月就3块钱的零用费,用于购买发的东西之外的东西,因为皮鞋不给发,他就买了一双,花了3块钱,可是皮鞋质量很差的,穿了大概不到一个月就开裂了。

“没有工资,只有‘包干零用金’的日子前后持续了将近4年的光景。外交部办公大楼的地下室,当时就是外交部的员工食堂。从当年的伙食也能得见在五十多年之前国家公务员的生活标准——‘那时就是高粱米饭、高粱米稀饭就咸菜疙瘩,按现在标准讲是没法吃了,但是那时候算很好的伙食……到了1953年开始才有工资,食堂里面才开始有炒菜,4毛钱一碗炖鸡汤就是最高营养,那时就不舍得吃这个炖鸡汤,正好那时美国军用黄油很便宜,高粱米饭拌黄油,馒头上也拌黄油,到现在我都不喜欢吃黄油,吃伤了。’这种记忆深深地烙进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荣植的脑海中。” somM60BOanhevBHxpzWoAXXI2yGYqTLFpp5iFY1hR+OedfskwdXSJJZsz5eEuE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