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权力毒瘾腐蚀了母性

慈禧显然被过度妖魔化了,世人将一桩桩阴谋安在她头上,将一盆盆脏水泼到她身上。然而,她真的是一个无辜的女人吗?如果说她当年为了自保不得已发动政变,当同治帝、光绪帝相继长大成人,该撒手放权时,她又做了些什么?权力,这个有点像鸦片的玩意儿,已让她欲罢不能。

王鲁湘 :同治帝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年纪轻轻就死了。后来慈禧收养了光绪帝,光绪帝又比她早一天死掉。两位皇帝之死都跟她有点关系吧?

王道成 :如果说同治帝之死跟慈禧有关系的话,那缘于她在同治帝的教育和婚姻问题上处理得不太好。她就这么一个儿子,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她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要求很严格,恨铁不成钢。同治帝才六岁,她就为他请了四位师傅:李鸿藻 、祁寯藻 、倭仁 和翁心存 。这些人都是著名学者,比如倭仁是理学大师。她给同治帝安排的课程很多,要学满文、汉文、蒙文、射箭、骑马、打枪……

王鲁湘 :学三门语言呢!

王道成 :这么小的孩子就给他安排这么多活动。慈禧要求这些师傅教授帝王之学,也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东西,所以同治帝第一天学的就是《大学》的前两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给六岁的孩子讲这些东西,他接受得了吗?我认为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让小孩子学这些东西,他必感枯燥,必然厌学。从翁同龢的日记来看,同治帝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困倦,爱搞小动作。

王鲁湘 :因为教学不得法。

王道成 :对,弄得同治帝太紧张了。十六岁快亲政的时候,同治帝有些书还看不明白,写文章错别字很多,有些话也讲不清楚。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慈禧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在同治帝最需要母爱的童年时期,她一心忙于国家大事,没有给予太多情感上的关爱,再加上过于严苛,以致母子关系疏离。同治帝只好投向慈安的怀抱,在那里寻求替代性的母爱。然而,母爱终究是难以替代的,同治帝的心理创伤已不可逆转。醉心于权力的慈禧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早已失去这个孩子。同治帝成年后,她又插手他的终身大事,呈现一个强势母亲对弱势孩子的高压态势。

王道成 :给同治帝选后妃,当时有不同意见:慈禧倾向于后来的慧妃 ,慈安和同治帝倾向于后来的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帝皇后是蒙古族状元崇绮 的女儿,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她的文化素养比较高。慈禧本来不同意立阿鲁特氏为后,由于三人之中有两人赞成,她只好放弃自己的意见,但她要求同治帝多关心慧妃。同治帝不太喜欢慧妃,被慈禧这么一干涉,干脆两位后妃那里都不去。奕的儿子载澂 是个花花公子,把同治帝带坏了,同治帝就出去逛花街柳巷。

王鲁湘 :比如八大胡同。

王道成 :按照正统的说法,同治帝死于天花,民间的说法则是死于梅毒。我认为死于梅毒的可能性较大,至少与天花并犯。

王鲁湘 :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慈禧为了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想推迟同治帝亲政的时间,不让同治帝表现出特别有能力,甚至不能特别健康,因此同治帝这种状态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王道成 :这恐怕不符合事实。因为慈禧就这么一个儿子,亲生儿子终究比别人可靠。事实上,同治帝亲政的时间并没有推迟。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同治帝选定一后一妃二嫔,于九月举行了大婚典礼。次年正月,十八岁的同治帝举行了亲政大典。一切似乎步入正轨,两宫太后不再“牝鸡司晨”惹人非议,同治帝也摆脱了傀儡的角色,大清国变成一个“正常”的国家。谁知悲剧开演,不到两年时间,皇帝一命归西,皇后随之而去,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

这位大清国最短命的皇帝,政绩不足为人所道,死因却让人津津乐道。1874年12月8日,同治帝开始发疹,次日被确诊为“天花”。12月16日,两宫太后召集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到病榻前觐见同治帝。据翁同龢记载,“两宫皇太后俱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只见同治帝手臂“花极稠密”。两宫太后随后单独召见诸臣,说奏章“上既未能恭亲,尔等当思办法”,又说“上体向安,必寻娱乐,若偶以丝竹陶写,诸臣谅无论议”。这时“诸王跪向前,有语宫闱琐事,惇亲王奏对失体,颇蒙诘责,诸臣伏地叩头而已,反复数百言。皇太后调护过勤,焦忧过甚,不免流涕”。然后,诸王说“一切奏章及必应请旨之事,拟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两宫太后表示同意,交代说“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不可径请”

同治帝朝服像

同治帝患病后,这是诸臣第一次见到龙体。两宫太后有意让他们看同治帝病得很重,一时半会儿好不了,需要由她俩暂时出来理政。这是一个政治意味很浓的举动,反映出两宫太后想重掌朝政的迫切心情。同治帝病倒后无力处理朝政,遂于12月8日命李鸿藻代批答奏章,五天后又命奕等人代批阅满文奏折。阅折权和批折权是皇权的象征,此时移交给外人,两宫太后自然不肯坐视大权旁落。权力腐蚀了人性,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打折。两宫太后当然会为同治帝痛哭流涕,但很快理智战胜情感,更关心皇权的归属。

关于同治帝的病情,从翁同龢的记述可以猜想一二。同治帝的病症似乎确是天花,但两宫太后的举动又令人生疑。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者直接接触传染。两宫太后竟然亲自在病榻前秉烛让诸臣观察病情,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患者,难道不怕被传染吗?除非这些人都得过天花,或者接种过天花疫苗。不过,他们人数不少,难道凑巧个个都有抗体?

讨论病因时,两宫太后认为必是同治帝“寻娱乐”得的,而且不是歌舞之类娱乐。有王爷大胆说起同治帝的“宫闱琐事”,结果太后恼羞成怒,大加诘责。两宫太后自欺欺人的矛盾心态,说明她们对同治帝真实的病情心知肚明。如果同治帝真的患天花,他们此刻讨论的应该是治疗方案,而不是与天花病因无关的宫闱之事。两宫太后提到诸臣对同治帝的病情议论纷纷,如果真得天花,这种病怎会引来闲言碎语?大家可能都在猜测同治帝患的不是天花,而是见不得人的花柳病。堂堂一国之君,后宫美女如云,居然得此不洁之病,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吗?皇家的脸面岂不丢尽了吗?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得不编造谎言。

其实,同治帝行为不检早已不是秘密。据清人笔记传闻,同治帝“与贝勒载澂尤善,二人皆好着黑衣,娼寮、酒馆暨摊肆之有女者,遍游之” 。同治帝不仅出宫冶游,还在宫中耽溺男宠。当时他身边有位美男子叫王庆祺,“顺天人,生长京师,世家子也。美丰仪,工度曲,擅谄媚之术。……宠冠同侪,无与伦比” 。在宫外逛遍妓寮,在宫中又搞同性恋,如此高风险的行为岂不容易得性病?

时人将矛头直指慈禧,认为同治帝死于梅毒,完全是“恶毒”母亲一手造成的。时人指责慈禧强迫儿子爱所不爱之妃,以致同治帝享受不到家庭的乐趣,“乃出而纵淫,又不敢至外城著名之妓寮,恐为臣下所睹,遂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从行者亦惟一二小内监而已。人初不知为帝,后亦知之,佯为不知耳。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帝躁怒,骂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医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肾而死”

在同治帝早逝这件事情上,慈禧确实负有一定责任。她没有付出足够的母爱,又对同治帝求全责备,还横加干涉宫闱密事,激起同治帝的逆反心理,以至于自甘堕落。不过,若说慈禧故意把同治帝送上黄泉路,明明有药可治却心狠手辣地让儿子凄然死去,从情理上似乎说不过去。在同治帝病重期间,翁同龢数次看见慈禧痛哭流涕,群臣不忍直视。

当年同治帝的主治御医是太医院左院判李德立 和右院判庄守和,后来李德立亲口告诉长子:同治帝死于梅毒。李德立为同治帝诊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为慎重起见,他约请一位有名的外科御医会诊,结果一致认定是杨梅疮。若奏明慈禧,这位太后喜怒无常,万一指责他有辱九五之尊,他必遭杀身之祸。但是,倘若隐瞒病情,将来他恐怕亦难逃罪责。他找庄守和商量,都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绝症,不如装糊涂,既然宫中都说同治帝出水痘,那就照天花来治。就连王公大臣都对同治帝寻花问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何必戳穿自讨苦吃呢?

据李德立后人描述,将病情定为天花是两位主治御医的主意,不是慈禧幕后指使的。当时每份脉案都要上呈两宫太后过目,恭亲王奕和帝师翁同龢有时还拿去斟酌一番,最后还要登记入档。既然对外宣称同治帝患天花,如用治梅毒的药,岂不自相矛盾?因此,两位御医只用滋阴化毒的药方勉强应付。倘若用剂加重,太后还会干预。李德立有一次提议用“白虎化斑汤”,结果太后马上指出此乃虎狼之药,应当慎用,他只得另拟药方。

同治帝死前一星期,略懂医道的翁同龢建议用人参入药,但两位主治御医说“恐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 。此时同治帝已病入膏肓,两宫太后还不放手让御医自主用药,还在想方设法维护皇室的名声,可见外界对同治帝病症的猜疑有多大。两宫太后瞻前顾后的举动说明必有隐情,天花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病,治疗过程何必如此遮遮掩掩。翁同龢也觉察到两位御医有所隐瞒,尽说些浮而不实的话。对两位御医开出的处方,他有时大叹不可解。

在众人一片遮丑声中,自作孽的少年天子惨然离世。从他身边人所受到的处分,亦可看出端倪。首先受到处罚的自然是两位主治御医,均革职戴罪当差。在皇帝病故之后处罚主治御医是惯例,如果同治帝真是死于天花,李德立、庄守和受到的处罚恐怕会严厉得多。虽然天花在当时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并非每个患者都会被夺走性命。以前清宫也有皇子得过天花,比如康熙帝幼年已从天花的魔掌逃生,因此被顺治帝选为皇位继承人。同治帝的两位主治御医仅被革职,还可以在宫中当差,说明他们的医术没问题,两宫太后也知道不是他们的过错。

同治帝死后不久,有御史弹劾王庆祺素非立品自爱之人,与同治帝的丑闻已成街谈巷议。两宫太后立即将王庆祺革职,永不叙用。引导同治帝出宫冶游的太监,不久也被发配黑龙江为奴,两位内务府大臣亦被革职。这些人对同治帝的行为不端负有一定责任,如果同治帝真是死于天花,他们会受牵连吗?

同治帝还连累了一个人——皇后,阿鲁特氏在他死后不久就以自杀脱离苦海。阿鲁特氏是慈安的表外甥女,一向不得慈禧欢心。据说这位皇后心高气傲,不肯低眉顺眼讨好慈禧:“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 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恨得咬牙切齿,认为这是在讥讽她从贵人一步步爬上来。慈禧排挤阿鲁特氏,可能还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阿鲁特氏是端华的外孙女,而端华是两宫太后一手除掉的政敌。阿鲁特氏的文化素质较高,一旦有机会掌权,说不定会成为“慈禧第二”,而且有可能为端华等人翻案。一向深谋远虑的慈禧,怎么可能让阿鲁特氏有出头之日呢? 0FyZ4q/u1pJuS7stSBKB8v1Q1b8WbSmXATiogmbzENXZh0TFsIMl9MW6IkbR6T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