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实践般若

没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觉悟

般若如何内心本具?如何能开悟见性?不依靠圣水、符咒或是上师的灌顶加持,要打破内在的黑暗执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别人代替你不得!

智闲参访沩山禅师,沩山禅师问道:“听说你在百丈禅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真的吗?”

智闲答言:“惭愧!”

沩山禅师:“这不过是世间上聪明的辩解,对了生脱死,毫无帮助,现在我问你,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智闲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许久,请示道:

“请禅师慈悲为我解说。”

沩山禅师:“我知道的,我若为你说破,你将来真正开悟时会骂我。”

我们学佛,如果只是追求胜境感应,贪得上师指点,为我们免难消灾,就错用心机了。我们若是只旁观别人锻炼身体,自己是不会强壮敏捷的。工作的专业需要系统化的练习,我们想要解悟慧命,又何尝能够轻慢贪懒?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行脚参学,途中,宗圆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两次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发心来参学,现在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么从今以后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劳,只是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笑答:“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领悟,不止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本来,别人就真是没有办法代替我活着,想要参透慧命,又怎能起依赖的怠惰心?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经藏,能够把佛书中的道理说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无法落实,是非得失不能放下,这样就不能契合《金刚经》的旨趣。如果将佛教与生活分开,离开生活就没有“般若”,也就无法了解“空”。

有一个商人,平时信佛,只是脾气暴躁,生气时,常常口不择言叱骂自己的母亲。有一天他到庙里去烧香,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美好,心里想: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我如果能亲自见到,请菩萨帮忙我生意兴隆、做事顺利,一定可以赚更多的钱。于是他向住持和尚请求。

“法师啊!我要怎么能见到观世音呢?”

住持和尚为了度化他的痴迷,就对他说:“你回家去!如果看到衣服穿反了,鞋子套错边那个人,就是观世音菩萨,他是有求必应!”

商人欢天喜地赶路回家,一路上并没有见到法师所说的菩萨,心里正气愤法师骗他,回到家大力地敲门。母亲听到急促的叫门声,又急又怕地来开门,结果衣服、鞋子都穿反了。

打开门,商人一见母亲的样子,不就是法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吗?他恍然悔悟,身边的母亲,用血乳哺育他,一生终老殷勤地照料他,不就是有求必应的菩萨吗?商人自此痛改前非,恭敬孝养母亲颐养天年。

并非在诵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才有般若,也不是一定要闭关当中才有般若,般若在平淡无奇的吃饭穿衣之中,在平常待人接物处世之中。

龙潭崇信参访天皇道悟禅师,一住就是20年,但他始终认为没有得到一点佛法,于是就去告假离山。

天皇禅师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呢?”

龙潭回答说:“我要去参访佛法。”

“这里就有佛法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参访呢?”

“我来了十几年都没听到你为我开示佛法,这里怎么会有佛法呢?”

“哎哟,你可不能打妄语啊!”天皇禅师说,“怎么说我这里没有佛法呢?平常你端茶来,我就接过来喝;你拿饭来,我就接过来吃;你向我合掌问讯,我就向你点头回礼;这些处处都在告诉你佛法,怎么说没有呢?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这就是般若啊!”龙潭说,“让我想想看。”

天皇禅师说:“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别心,就不是般若了。”

龙潭言下终于大悟了。

这正是“不可思议”,悟在当下。清朝溥畹大师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讲到“尔时须菩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言”这一段,他解释:悟道的人,像飞龙乘风乘雨去,尚未开悟的人,则像虾子、螃蟹,犹在努眼睛。对没有悟道的人那种茫然的样子,形容得可谓活灵活现,所谓“烧尾鼓浪成龙去,虾蟹犹然努眼睛”。

我们一辈子都有顿悟的机会,我们每天都有顿悟的时刻,赖床的人每天在迟到的苦恼中顿悟要早起,体能渐差的人每天都顿悟要运动,但都只是想一想,习气难改,所以“悟”,不能只是一时短暂的“了悟”,要能够在现实的“实践”中“体会”,于“现世实用”,才能体悟“生活禅”——生活便是禅,才能逐渐地度烦恼、苦厄,得自在菩提。

《杂宝藏经》有一则婢女与羊相瞋的故事。

有一个婢女,负责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麦、黄豆等杂粮研磨成粉。有一只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时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怀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而被怒叱责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责怪后,就生气拿起竹杖捶打羊,屡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积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见她空手无杖,就用角去触犯她,婢女又气又急,就拿起着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烧痛时,四处翻滚,身上的火苗焚烧村人、房舍,并且殃及山野。山中有500只猕猴,走避不及,也被火烧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这么可怕的灾难。所谓瞋火一起,烧尽功德树林;瞋怒一生,刹那飘堕腥风血雨的罗刹鬼国。

《优婆塞戒经》说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维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维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如来就是佛陀,不是因为听闻佛法、思虑佛法,而是在自己修道的过程觉悟了佛法,所以能够成佛。

有个男子是做小偷的,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老了,我怎么来谋生呢?你总该传授我一点秘诀吧!”

父亲说:“好啊!今天晚上传授给你!”

到了夜静更深的时候,父亲叫儿子随他出去,找到一户人家就下手偷东西,他们偷偷地跳了墙,进了室内,打开了柜子,父亲叫儿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亲大叫:“啊!有贼!有贼!”

主人听到后,马上醒来捉贼,老贼已经跑了,小贼就关在柜子里面,心想:父亲真是岂有此理,怎么把我关到柜子里,就大声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只能靠自己脱离这个危难。

情急智生,他想一个办法。在柜子里学老鼠叫:叽叽喳喳……主人拿着灯在找贼,听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哎呀,这是老鼠叫,贼跑掉了。”当他们防守一松,小贼冲出去,把灯用力吹灭。主人立刻随后追赶,小贼很是着急,糟了,后面又追来了。他临时又想了一个办法,走到一个古井边,拿一块石头丢入井中,主人追到井边说:“唉!今天出人命了!”说完就走。这小贼就这样安然地回家。

回到家,儿子就责问爸爸说:“你今天怎么这样捉弄我?”

爸爸问:“我怎么捉弄你?”

儿子说:“你把我关进柜子,大叫‘有贼!有贼’!”

爸爸就问:“那你怎么出来的呢?”

儿子就如此这般一说,爸爸听了很高兴,说道:“儿子,我有传人了!你悟到这个道理,就知道随机应变要靠自己,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学生怨老师偏心,徒弟怨师父不传授真正的秘诀,子女怨父母偏爱,但是,成就生命的秘诀不是别人给的,“般若”是我们自己内心本具的,是我们成就的愿力和实践的执行力。

若是不内求般若,不实践般若的生活,只是空谈般若,又有何用?

当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以后,知道众心一时不能明白,于是要他深夜离开。六祖惠能离开黄梅以后,有数百位和尚为了衣钵追逐而来,慧明追赶上他,想要抢夺五祖传给他的衣钵。惠能便将衣钵放在路旁的石头上,说:“衣钵是法的象征,岂可用暴力来争夺?要就拿去吧。”于是隐身草丛里。当慧明要拿衣钵时,拿不动衣钵,明白了,心生惭愧,就请求六祖惠能为他开示佛法。惠能教他:

“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没有妄念,就是般若。”

慧明又问:“除了这个密意,还有没有其他的密意?”

惠能回答他:“如果能说出来的话,就不是密意了。假如你一定要探求密意,要能够从自性里面去追求,密意就在你自己那里。”

真正的密意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清净自在的般若,就在我们的心里。领会了密意、领会了般若,还是要落实到衣食住行的个人实践,活用应变。

在组织中养成执行力

执行力也是组织企业通往成就的秘诀。

当年,梵蒂冈安霖泽(Arinze Francis)枢机主教对于佛光山在1996年底,以不到3个月的时间,妥当地安排、协助在台湾举办天主教与佛教领袖对话的国际会议,印象极为深刻。前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知悉此事后,也企盼能和我见面。

只要相信心的力量,每天往好的方向想,想这件事一定会做成功、想该如何能够做得成功,每天眼睛睁开都觉得很有希望,不停去做,就一定会完成。

世间事业的失败经常就是因缘不具,因此培养因缘,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秘诀。所谓“诸法因缘生”,一切事业都要有资金、土地、市场、计划、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缘的缺少,事业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要与人结缘。眼里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与人广结善缘。以自己的能力发心,回向给别人,把自己融入其他的因缘之中,将来因缘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许多事情都在很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但我自己不觉得难,别人不敢想的我都愿意鼓起勇气去尝试,碰到挫折不放弃,佛法讲因缘,因缘和合而成,因缘不具,一切事情皆难成。所以,因缘不具足时,就等待因缘或创造诸善缘。只要最终决定要做,我会向弟子们解释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轻易屈从多数人的反对。

有一年,资深记者陆铿来访,有朋友对他说:“你要去劝劝大师,佛教办报纸是不可能的事,千万不要做。”结果一席长谈,陆铿非但没有让我打消主意,反而被我说服在《人间福报》开一个专栏。

年轻时我就养成习惯,随时思考:倘若将来有机会办杂志,该如何编排充实的内容;倘若有机会传法,该讲些什么内容;我从来不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只是空等、彷徨、悲观,我倾听,从无相布施的过程当中,向世间众生万事万物学习,累积经验智慧,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场或兴办学校,一切构想、程序、细节早已成竹在胸,自然能够顺利进行。

佛陀每每在宣讲法音妙谛时,首先必须具备六种因缘的成就,像《金刚经》的开头:

信成就——大众对闻法的信心已经建立了。(如是)

闻成就——大众都已具备闻法的福德资粮。(我闻)

时成就——讲说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一时)

主成就——说法主正欢喜地演说妙法。(佛)

处成就——法会的地点非常的合适。(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众成就——闻法的信众都集合到齐。(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启建一场法会,必须有六种因缘的成就。我们今日读《金刚经》难道不是殊胜的因缘?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要感谢世间的因缘,感谢别人成就我们,这是多么值得欢喜赞叹!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佛经里一概没有交代讲经的年月日时间,都用“一时”来交代。为什么佛典不明确表明时间?因为所谓的时间概念,不过是缘于众生业感果报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时间都不一样,台湾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钟,美国却还是凌晨。一个地球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时差的分别。佛经的“一时”泯除众生对有限时空的观念。只要我们和佛能够一心合会,就算只是“一时”感应,在法性里却是亘古无穷的受用。

《长阿含经》里有个吹法螺的故事,可以用来比喻因缘和合的关系。

很久以前,有个村落里的人从没有听过吹法螺的声音。有一天,一个善于吹法螺的年轻人,来到这个村落拿起法螺吹了三声,然后把法螺放在地上,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听到这声音,都十分惊奇,纷纷跑来问这个年轻人:“你吹的是什么声音,怎么如此婉转悦耳啊?”年轻人指着法螺回答:“是这个东西发出声音。”村民们用手碰触法螺说:“喂!你可以再发出声音来吗?”法螺却默然不响。

年轻人再拿起法螺,又吹了三声。村民们才恍然大悟:“优美悦耳的声音,并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须要有手、嘴、气彼此合作,法螺才能发出声音!”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的管理。佛光山以人间佛教的信念凝聚众人,僧团教团的成长,是每个人“发心”慈悲、奉献自己的心力,集体创作而成,不是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能单独完成。因为人间佛教的信念,就是利益众生,欢喜无悔,所以不管再怎么辛苦,都心甘情愿。

以用钱来说,人人都知道“十方来,十方去”,了解分毫都来自众生的布施,所以要善加运用,活动或项目,往往能低于预算完成。再例如人力资源,在共同的理念目标下,只要对大众有益,就能“发心”,心甘情愿投入心力,这一点恐怕是许多民间企业都很难做到的,而这就是无我度生。

一般人看《金刚经》,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发心”二字,但是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发心度化那么多众生,不是给众生吃饭、穿衣就有功德,而是让众生能够解脱,所以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佛陀不以为众生是他能度的,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佛陀只是依因缘度化,佛陀不居功德、不住功德,这就是“发心”,而且是发广大心、发无对待心、发无颠倒心、发平等心,真是无限的大心!

17岁时,我染患疟疾,乍冷乍热,极为难受。当时在丛林参学的人,都抱定把色身托付给护法龙天的决心,即使得了疾病,也从未听过有人请假休息。我拖着虚弱的病体随众作息,直至全身虚脱倒卧在床上。大约一个月后,家师志开上人遣人送来半碗咸菜,我捧着那碗咸菜,感动得涕泗纵横,感谢师父如此爱护弟子。于是,我立下誓愿:“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将全副身心奉献给佛教,以报答师恩。”不久,我的病就痊愈了。

这一辈子,为了普及佛教,我不曾放弃向自己革命,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我不会只是枯坐等待因缘,有时,要有能力变通,组合各方力量,创造动力,发挥影响力。佛陀不是向外革别人的命,而是向内革自己的命,我一直愿意学习佛陀向内革命的精神,改变自己的观念、灭除习气,不断更新。

人要做海绵,不停学习吸收;不要做塑料袋,滴水不透。 r1VMM3mB7eLY/22n3RNwpNyXOLCeZvQQzA3k/NGVhxcix5tclgN0XNtD/kst34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