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般若

从过去到现在,要了解“般若”是什么,大多还是通过对佛经的研读与了解。往昔法师讲经,是依据一部一部经典,说文解字,逐句说明;讲一部经往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据传昔日天台宗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光是经题上的一个“妙”字,就一连讲了九十天,因而有“九旬谈妙”的公案。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的南宗禅和北宗禅。南宗禅以《金刚经》,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惠能故乡在岭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而契入佛法,后来到了黄梅,听五祖弘忍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茅塞顿开。五祖传法印心,惠能成为禅宗六祖。《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因此,想要了解禅宗、佛教、般若,从《金刚经》着手是非常好的。

我们现在讲求“知识”,每个人只要睁开眼就有好多的知识扑面袭来。“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世间的现象;至于汉语的“智慧”,则有善有恶。比如老子所说“绝圣弃智”的“智”,日常生活说的“智慧型犯罪”,都不是善的智慧。“般若”,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探求、开发,超越一切知识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译而不作意译。

我想到,自己15岁受具足大戒时,尝到“以无情对有情,以无理对有理”的滋味。

受戒师父问我有没有杀生过,我答:“没有!”

突然一大把柳枝就打在我头上,“难道蚊子、蚂蚁都没有杀过吗?”

我连忙改答:“有。”突然间柳枝又打在头上,因为杀生是罪过。

接着师父问我,你受戒是剃度师父叫你来的吗?我答:“是我自己来的。”柳枝第三度打在我头上。“师父没叫你来,你自作主张,该打。”自然我谨受教,改答:“是师父叫我来的。”

“不叫你来你就不来了吗?”又是第四次打。

在53天戒期中,更吃了不少苦头。偶尔听到一些山声水声,难免想知道声音从哪来,给戒场上的引礼师父看到了,柳枝立刻落在身上:“听什么,把耳朵收起来,小小年纪,什么声音是你的?”挨完罚,赶紧收摄心神,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入耳。师父的柳枝又立刻追上:“把耳朵打开听听,什么声音不是你的?”偶尔放松望向四周,就被狠狠抽上一记:“眼睛东瞧西看的,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出堂之时,一阵风过,有雁飞翔,立刻警觉地闭目不看,哪想到师父的柳枝仍不放过:“睁开眼睛看看,哪一样东西不是你的?”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当头棒喝,柳枝打掉我执的骄傲与刚愎,转化为无我。当我们以为自己懂得了、了然于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见、成见,甚至拿知识和修行,与人较量,要争个高下,知识反而成了我们的障碍。

有相的知识或思想也会让人执着、计较。小孩子常常不明就里,向别人说:“这是我爸爸说的,我妈妈讲的。”读了幼儿园以后开始变成:“我老师说的。”读中学则又是:“我同学讲的。”到了青年时期换成是:“我男朋友讲的,我女朋友讲的。”三四十岁以后,慢慢就说心灵导师说的、哪个上师说的。佛陀于《金刚经》中却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为什么佛陀要说,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毁谤佛陀?

《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已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空”有层次,茶杯是空,房间也是空,虚空也是空,有层次的。我们“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空”有十八空,空到最后恐怕会进入顽空、断灭空,形成断灭见。所以不如不要把“空”作为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从《金刚经》这段文字就可以理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说诸法断灭,就会落入断灭的偏执。但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着法相,也不着断灭相。

“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识障、无明障等种种世间烦恼忧苦,直接通达诸佛的大智慧,并于现世实用,即是成就的秘诀。

“般若”是正见、正觉。“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缘而起、虚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缘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滞空、有不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每个众生皆具备的真心,要自己体察,在生活中实践,才能明澈放光。

我曾将“般若”分为以下层次:

一、人天乘:正见

就道理发表意见,不会离题,不会错误,等于照相,照出本来面目。凡夫所能了解的因缘,就是正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例如:病痛、烦恼、破财等等,能够知因而离苦,得到解脱,这是入世法的因缘。

二、声闻、缘觉乘:因缘

所谓“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比人高一点的声闻、缘觉、阿罗汉了解出世法,能够勘破五蕴皆空,离所知障,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知道六道众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缘”的真实境界了。

三、菩萨乘:空

是菩萨的阶段,这时候不但证悟了世间法,也证悟出世间法,而且能进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自然能知成万事了。

四、佛:般若

是佛陀的层次,是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后,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迹,因缘自来自去,不来不去,不住色相,一切自然和合圆满。

我们可以用乐器演奏来了解这四种层次:

不论如笛、箫、提琴、钢琴之类,初学时,都要从认谱和按键按弦开始,一音一调的练习、摸索,依照乐谱上的记号一个音一个音练,必须看谱(外境)才能弹的情形,是第一层次的“正见”。

等到完全练得纯熟流利,乐谱已经铭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谱而心中有谱,虽然不看谱,可是心里还有个谱本在(内外合一),是第二层次的“因缘”。

继续用心练下去,不看谱,心中亦无谱,一阕乐章可以浑然忘我地一气呵成,完全流转无痕(内外相忘),心内心外都没有谱,却总还有个“谱”的因,要照存在的谱弹,不能随手自成乐章,这是第三层次的“空”。

等到对音律、乐理圆融无碍,就可以与大化共流行,随心之所游、神之所驰而挥洒成曲,一游心即是般若,无忘无不忘(无内无外),是最高层次的“般若”。

其实,正见、因缘、空、般若四者,都是“无为法”,所谓“三鸟飞空,迹有远近,空无远近;三兽渡河,迹有深浅,水无深浅”,也就是说,麻雀、鸽子、老鹰,能飞得远近有别,兔子、马、大象,因为身子大小不同,渡河时潜在水下的体积有异,但是,空没有远近;这个比喻在说:证悟虽有深浅,但般若真性没有深浅,也不应住深浅,不要落入断灭见。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初闻佛法的人,可以从有为,先从“有”的上面去理解为何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所谓“欲会无为理,先从有事看”。

人常常就是被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们当作真的,明明暂时的,却贪恋不舍,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有”里,在心外执着,在功名地位上执着,最后感到无尽的寂寞、高处不胜寒;在名利上执着,钱过多了,有时人为财死,所以,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拥有,但是不要过度贪求,过多反为拖累烦忧,所以我们应该用般若的智慧来看世间一切。

生活处处有般若

如何过“放光”的般若生活?

《金刚经》开卷即言:佛陀以日常的穿衣吃饭,显示“般若”的妙趣,令众生都能在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体会、实践“般若”。吃时口中放光,持钵时,手上放光;入舍卫大城,即足下放光;打坐时,通身放光,这些都是表现智慧、表现“般若”。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难尊者说他从佛陀那里听闻:

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1250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

到了吃饭的时候,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带领弟子们走进舍卫城,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之后,回到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脚,铺好座位,盘腿坐着。

我们来看佛陀在《金刚经》开卷示现的六度(六波罗蜜),如何令日常生活的行止从容自在:

一、持戒波罗蜜:着衣持钵(手上放光)。示现律仪的肃静、安详。

二、布施波罗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佛陀乞食,令众生闻佛法,以佛法布施,和众生结缘。

三、忍辱波罗蜜:次第乞食(眼睛放光)。乞食依次第,不论满钵、空钵,食物好坏,都平等以视。

四、精进波罗蜜:饭食讫,收衣钵(口中放光)。佛陀从入城乞食到收衣,一切不假手他人。

五、禅定波罗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般若波罗蜜:佛陀一日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种波罗蜜。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无非是般若的“相”,般若的“体”就是以“般若”为心,妙用于生活的行住坐卧,成就“波罗蜜”。

佛陀于《金刚经》开卷示现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不以戏法作怪展现神通,而要我们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内心本具的“般若”,过放光的般若生活。

般若是光,光是没有染污、清净自在的。放光不是诸佛菩萨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们说柔软的、善良的、赞美的语言,这不是口中在放光吗?

观看人世,以慈眼平视众生,以慧目观照社会,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吗?

能亲手为别人服务劳动,不也是手掌放光?

听闻佛法、听闻歌颂佛德的梵呗,这不是耳朵在放光吗?

满脸的笑容、满面的慈祥,这不就是面容在放光吗?

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吗?

身体的端正,行立坐卧的威仪安详,对于他人的轻贱垢秽能含容不二,这难道不是通身放光吗?

人,如果到了无光可放,就如同“黑漆皮灯笼”。我们不要只管外面的阳光、电光、灯光、火光,更不要去在意邪魔外道的暗光与假光,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光”在哪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能放光吗?我们的“心”能够“放光”吗?我们能点亮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吗?

《地藏经》云:“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诸佛菩萨要成就度化的因缘,是谦卑如地,含笑亲手布施。如是修持,则生活中有般若,人人得安然,洒脱自在。 b7+lMQsKOirDSbuHASsfe+Xwu6UUyDI7JSs+68xAVCxU91j++7x6ftp+u4F2xX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