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编者引言

本考点以物质变化或物质性质的类属判断命题,凸显化学分类观。基本要求是: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及联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重点是: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是:形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分类观及其信息处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经典拉分题 思维点评

点评1 物质变化的分类观建构

题1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面对“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满分解答 D

技巧贴士

要明白化学变化的本质特点是“原子重新组合”。

题2 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

D.煤干馏得到焦炭等

满分解答 D

技巧贴士

熟悉物质变化的本质过程是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前提。

题3 下列生产中发生的变化,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锅炉爆炸

B.瓦斯爆炸

C.生产汽水

D.生产煤气

满分解答 A

技巧贴士

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锅炉爆炸等;原子本身发生改变引起的爆炸,如原子弹的爆炸不属于化学变化。

题4 科学家用石墨制得了碳纳米管(如图1-1),碳纳米管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却拥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导电性,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下列有关碳纳米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1-1

A.碳纳米管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B.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常温时很稳定

C.石墨转化为碳纳米管属于物理变化

D.碳纳米管导电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满分解答 C

技巧贴士

同素异形体之间发生转化时,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属于化学变化。

题5 图1-2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2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满分解答 A

技巧贴士

先要“分步推写”,运用物质及其变化分类的思想在关系图中注明“甲”是“纯净物”,“乙”是“单质”;然后联想典型事例(如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氯酸钾制取氧气)判断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题6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图1-3中的A、B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回答下列问题:

图1-3

(1)从宏观上分析A、B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上分析A、B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满分解答 (1) A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再由气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中水被电解变成氢气和氧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A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B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技巧贴士

宏观变化是现象,微观变化是本质。

思维点评

(1)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研究的思想方法是化学分类观的主要观点之一,分类不仅有利于物质变化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抓住物质变化的本质,在解题时要抓住“是否有原子重新组合”的本质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2)对于考查物质变化分类观的信息题,要注意“回看题意”,针对题给信息分析判断。

(3)对于考查物质变化分类观的框图题,还要注意审题标记、分步推写、化隐为显,用物质变化的分类观破解框图题意。

点评2 物质性质的分类观建构

题7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满分解答 B

技巧贴士

物质的用途决定物质的性质,具体物质的用途需要具体分析利用了什么性质,要抓住“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依据,来区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例如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只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的物理性质。

题8 下列有关CO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CO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C.CO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CO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满分解答 B

技巧贴士

不仅要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还要区别物质性质、变化与现象的不同表述。

题9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曾从西晋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她因此认识到不能用沸点较高的乙醇提取青蒿素;于是改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终于在经历190次失败后获得成功,并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

(1)研究表明,在60℃时青蒿素的结构就会被破坏,从而失去疗效。据此可知,青蒿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蒿素药品应密封保存在_______处。

(2)已知:与提取青蒿素有关的四种有机溶剂的分子组成、结构与部分物理性质如下表:

续表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比较,你认为影响物质物理性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对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来说,随着_______的增大,沸点升高,水中溶解性减小。

满分解答 (1)热稳定性差;低温阴冷 (2)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对分子质量

技巧贴士

本题是有关物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信息处理题,要紧扣设问、回看题意,联想类比回答第(1)问,比较归纳回答第(2)问。

思维点评

(1)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研究的思想方法是化学分类观的主要观点之一,在解题时要抓住“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依据,来区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在解题时,还要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涵盖范围。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助燃性等。注意:物质表现稳定性时,虽然未发生化学变化,却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3)对于考查物质性质分类观的信息题,还要注意“回看题意”和联想类比。

(4)对于考查物质性质与用途、存在关系的判断题,还要运用“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性质决定其用途与存在”的物质结构观,理解常见物质的用途、存在与性质的关系。

(5)在表述物质性质时,一般用“能”“易”“可以”“具有”等词;而物质变化表述的是物质正在进行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文字叙述上是不同的。

点评3 物质变化与性质分类归纳的实验探究

题10 某同学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以后,对金属钾的变化与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用小刀切割一小块金属钾投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钾会浮在水面上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并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迅速游动,伴随着爆炸声着火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冷却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的讨论:

(1)金属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钾的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该变化属于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产生爆炸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蓝紫色火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金属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除了上述现象外,还会有_____。

(5)根据金属钾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钾元素在自然界的形式是_____,在实验室里金属钾应密封保存在_____中。

满分解答 (1)硬度小、银白色固体、密度小于水、熔点低 (2) ;放热 (3)钾与水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氢气,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引燃混有空气的氢气,就会产生爆炸声;氢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紫色 (4)产生蓝色沉淀 (5)化合态;煤油或液体石蜡

技巧贴士

要紧扣设问、回看题意,透过宏观现象看到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联想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涵盖范围,针对每个实验现象分步推断体现的性质和变化;要依据物质的性质与它在自然界的存在、用途的关系,进行归纳、解释和预测。

思维点评

(1)对于考查物质性质和变化分类观的实验探究题,其答题思维流程是“标记实验目的→推写各步原理→回看题意答题”(可称之为“实验答题三步术”)。其中“标记”是为了更清晰地明确实验的目的;“推写”是推断书写的简称,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每个实验步骤的原理;“回看”是通过回归题干及设问,使答案更加切合题意。

(2)在答题时要透过宏观现象看到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除了产生新物质外,还经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在表现化学性质的同时,也能表现出物理性质。

满分训练

1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我国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生铁

2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选项不符合如图关系(a、b并列关系,分别包含c、d)的是( )

第2题图

3 根据下列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氧原子、氢原子),判断错误的是( )

第3题图

A.变化Ⅰ产生淡蓝色火焰

B.变化Ⅰ属于化学变化

C.变化Ⅱ有新物质产生

D.变化Ⅱ属于物理变化

4 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B.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D.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5 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 4 ·5H 2 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 4 粉末,无水CuSO 4 易吸收水分又变成蓝色,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到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用途

D.制法

6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在发现准晶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7 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由此可知(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 2 可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 2 时只发生物理变化

8 科学家在40 GPa高压下,将干冰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 K,成功制得了物理性质类似于金刚石的“原子晶体干冰”。由此可知“原子晶体干冰”( )

A.由干冰制得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可溶于水,可用于制碳酸饮料

C.容易气化,可以用作制冷材料

D.硬度较大,可以用作耐磨材料

9 超临界水是常态水在超过374℃、22.1 MPa时形成的气、液密度相等的一种特殊状态的物质,具有很强的溶解氧气和氧化塑料等有机物的能力,由此可知超临界水( )

A.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由常态水形成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可处理废弃的有机物

D.处理塑料对工艺设备的要求很低

10 为了探究氨气(NH 3 )的某些性质,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图中从左向右依次是他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

第10题图

(1)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可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

(2)A操作中,导气管要尽量接近试管底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氯气(Cl 2 )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有毒气体。

材料Ⅱ Cl 2 化学性质活泼,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点燃或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氯气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水。

材料Ⅲ Cl 2 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如ClO 2 、NaClO、Ca(ClO) 2 等,它们均有强氧化性。

(1)实验室闻氯气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从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角度分类,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d.爆炸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反应

(4)ClO 2 、NaClO、Ca(ClO) 2 都可以用于自来水的消毒,这是利用了它们的_____性。

(5)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6)实验室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氯气中是否含有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物流仓库中存有一种电石,其主要成分是CaC 2 ,遇水立即反应产生乙炔(C 2 H 2 ),并放出大量的热。

(1)CaC 2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存有电石的仓库着火,如果用水灭火,会产生二次爆炸。试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角度解释产生二次爆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浓氨水和浓盐酸做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

第13题图

(1)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物质甲是_____。

(2)该实验利用了甲、乙的共同物理性质是_____;白色烟环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3)在形成白色烟环之前,乙会形成白雾,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蜡烛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有火焰产生(如图)。

第14题图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_____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________;猜想二: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猜想三:可能是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设计方案】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

【现象与结论】 实验表明猜想三正确,现象是___________。

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结论与反思】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的_____有关。铁丝燃烧没有火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MLHtwJA5ZIDQzPtzvznOsywbSePrdgpIfpc9uU0t4IxJcEiSlP+8mV8wudGHgS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