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乃木希典的正攻法得到实战检验

9月中旬,在开挖半个月之后,乃木希典接到报告:由于西线地下的土质更好挖,这里的推进更为迅速,已经推进到了距离俄军堡垒200 ~ 50米之间。这已经是接近的极限,不能再往前挖了,再挖就要暴露了。

既然西线的进展比较理想,乃木希典决定就在这里发起一次中小规模的攻击,既把握住西线挖坑作业带来的战机,也检验一下正攻法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就继续在强大的东北线推广使用。

9月19日,第二次总攻发起!乃木希典命令由第十一师团在东北线进行牵制,第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使用正攻法主攻西线!

进攻西线自然也是先取制高点,西线这里的制高点比望台炮台还要高,因此也是整个陆路防线中的最高点,俄军干脆叫它“高山”,军事标高206米。但是在几个月后,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测得的高度将变成203米——也就是说,当第三军在几个月后最终攻下它时,它的山头将被整整削去一截,成为后来名扬世界的“203高地”。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前采用这一个称呼。

第一师团出发了,战前已经把坑道挖到了距离203高地仅仅50多米,准备发起突击的士兵就全部进入坑道,像出窝的老鼠一样迅捷安静地跑步前进,在接近阵地时,突然跃出发起闪电突击!面对地底下这群突然冒出来的日军,俄军一时来不及反应,而大炮已经很难射击到这样近的目标,西线不比东北线,这里就缺少重机枪。紧急时分,俄军只好站在山顶扔巨石滚木。哼,我就不信砸不死你们!

对于日军来说,不用挨炮火和挡机枪子弹,挨点巨石滚木砸这简直是贵宾级待遇,第一师团的士兵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感觉也意外,心情很激动,士气很高,不出意外的话,203高地将很可能被拿下,而对于日军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那简直就是太意外了。

这次的意外是康得拉钦科。

开战以来,康得拉钦科总是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前线,哪里情况紧急,他就必然会出现在哪里。康得拉钦科很清楚,乃木希典是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俄军的堡垒虽然强悍,但也有防御面过大、防线过长的缺点,康得拉钦科首先必须判断出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否则一旦被乃木希典钻了空子,缺口是容易被打开的!

在接到西线战况的报告后,康得拉钦科迅速判断出,乃木希典这次的主攻方向就是西线,于是他紧急赶到了203高地督战,严令俄军必须死守,同时调集预备队增援203高地。在康得拉钦科强有力的指挥之下,第一师团从坑道里发起的多次进攻都一一被击退,不得不返回阵地,准备休整再发动更大规模的突击,反正有那条坑道在,什么时候再给俄军来一次突击都行。

休整之后,新的突击又发起了,老办法,还是以坑道作为前进基地,在接近俄军阵地后跳出坑去发起突击。而这次,日军的上方突然又纷纷落下了炮弹,贵宾级待遇就此结束。

这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大炮有两个难题,首先自然是太远的距离无法炸到,而其次就是太近的距离同样无法炸到,人家离你只有百十米远了,你一炮过去,在两三里地外开花,那只能浪费炮弹,所以大炮的射程是一个区间,那么康得拉钦科又是如何神奇地炮击到近距离的呢?

答案是:创造发明,紧急的创造发明。

康得拉钦科不愧为乃木希典的克星,就在督战和指挥的同时,他已经发现乃木希典改变了战法,并基本摸清了正攻法的门路,由此得出结论:203高地缺少的其实并不是兵力,也不是武器,而是有效武器。有效武器首先是马克沁重机枪,但它们首先保障了东北三堡,而乃木希典已经同时派出了一个师团强攻东北三堡,很难调派那里的重机枪支援203高地。

和许多军功派的俄军将领一样,康得拉钦科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爱开会。这种会议是让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来参加的军事民主会,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士兵灵机一动的想法都会被大家热烈讨论,到最后会用一些奇思妙招甚至有些“邪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这种集思广益,康得拉钦科神奇地改变了大炮的射程!

为了对付乃木希典的正攻法,首先有士兵想到了悬浮于海中的巨形水雷,这种水雷的直径能够达到2米左右,爆炸力惊人,使用起来也方便,只是它原本是受到军舰撞击后再爆炸的,在海上作为防备敌舰偷袭之用。现在可以把这种水雷运到山上来,把引信拔去,安上导火索,在山顶点燃导火索之后推下山去,“水雷战车”就能呼啦啦地滚向日军,比大炮的威力小不了多少。

但这也很容易被日军躲过去。然后又有人从改装水雷中得到了灵感:既然水雷可以改装,那么水雷发射器是否也可以改装呢?这种发射器也是原本只用于海军,它的管壁很短,射角大,初速低,射程近,在布雷时发射圆球形的水雷入海,如果把水雷发射器和水雷都搬到陆地上,说不定可以当射程近的大炮使用!

有了这个想法,大家就朝着这个方向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最后发现需要改装的并不是水雷发射器,而是作为“炮弹”的水雷。水雷原本是圆球形的,一是方便于悬浮在海中,二是增加与敌舰的受撞面。如果要把它作为陆地上的“炮弹”,自然就必须让它朝着一般陆战炮弹加以改造以完成爆破,但又必须让它兼具水雷的特点以适用于原来的发射原理,总之,是要在两者中取个平衡。

在俄军机械师的紧急赶制下,一种长圆形的炮弹出炉了,它由尖锥形的“大脑袋”弹头拖着一个起稳定飞行作用的长长尾翼,由于炮弹比炮管还要长,改变了之前的火炮基本从炮尾装弹的模式,而需要从炮口装弹,将“大脑袋”露出炮管一截在外,以超过45度的大仰角发射,相当于是将炮弹“抛”到半空中,经过一条大曲度的抛物线后落下,直线射程就变为理想的50~400米,完全够得上炸到近距离的日军。

随着俄军把这种脱胎于水雷的新式武器称作“雷击炮”,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了。它的出现,是在战场上“不求最好,只求能解决问题”的简单实用智慧的结晶,一举解决了火炮自发明以来,无法实现超近距离射击这个极大的难题。它不一定能够受到炮兵的青睐,却绝对是步兵的最爱,除了能近距离歼敌,还因为它的射角大,发射时所产生的后坐力可以经由座板直接传到地面,不需要安装笨重的后坐装置,十分便于携带,特别是在山地作战中,发现接近之地可能有隐蔽目标时,摆在地上装上炮弹就可以轰,实在是近距离支援步兵的一种有效火力。直至今天,我们还能在很多影视剧中见到它的身影。

重新突击的日军正是受到了雷击炮的雷击。而他们的厄运并没有结束,雷击炮的出现给俄军带来了一个创造发明的小高峰。他们又发明了“步枪齐射装置”,这是把几条步枪安在一个特制的座架上,一名俄军士兵就可以同时控制几条步枪,西线不是缺马克沁重机枪吗?他们又发明了“半自动”的马克沁重机枪!

乃木希典对这一切目瞪口呆,对面的康得拉钦科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人,自己好不容易搞战术创新有了正攻法,他却搞武器创新有了雷击炮。结束吧,赶紧结束吧,再这样下去,说不定连“原子弹”都要被他创新出来了!

9月22日,在发起总攻4天之后,乃木希典匆忙结束了这一次总攻,虽然很狼狈,但阵亡人数下降到了1000人以下,伤亡总计约5000人,与第一次总攻相比大大减少。同时,除了这个战斗结果,战斗过程本身也已经证明了正攻法极为有效,要不是康得拉钦科天才般地紧急发明了作为克星的创新武器,203高地都有可能一举被拿下!

乃木希典已经不用为包抄战术失灵而苦恼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那个破局的方法,这就是挖坑,就是敌我间的“你挖我也挖”。绕了一圈,结果却是一个连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事实正是如此,绘事后素,过程艰辛得令人崩溃,结果却简单到令人震撼,原来所有的战略、战术、道理都是简单的,它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但获得它的过程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孤独的。

乃木希典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在这次战斗中使用了正攻法,展现了它在对付敌军强火力阵地方面的简单、实用和有效,又被“观战”的欧洲强国武官记下,成为了他们研究的素材。在之后的一战甚至是二战的战场,这种被正式命名为“堑壕战”或者“平行围困”的战法反过来被西方各国推崇,成为世界各国陆军最经典的战法。一支军队开到某个战场,首先不是让士兵们去冲锋,而是拿出锄头铁锹拼命挖“Z”字形坑道,挖坑的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双方都以坑道为前进基地,都伏在坑里对射和对轰,有的军队甚至把军营都搬到了坑里,士兵们在坑里面住上半年,出来以后灰头土脸的谁也不认识谁了,可见这种战法受到各国推崇的程度。从事实来说,乃木希典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挖这种坑道、发明这种战法的人,但他应该是当热兵器突飞猛进地发展出大炮和机关枪之后,又把这种古老战法翻出来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的采用,才使这个战法受各国推崇,才让中华帝国古老的坑道战走向世界,风靡世界。看来把这种坑道命名为“乃木Z”也是并不为过的,“乃木Z”就是这样在战术创新中诞生的!

对于接下来的第三次总攻,乃木希典已经有了更强的信心,其实对于康得拉钦科的新式武器,他也不必羡慕,因为睦仁即将给他配备一种大炮,一种令人恐惧的大炮。 pqUaRvHYguh93IMLhy2OcdOAHowgRKKx7BjwfykkL/jYsAwAzWoiIHp9U1PSAS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