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十节:
太平军北伐

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那就是《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被曾国藩抓住之后,在牢里写的一个中篇小说,系统全面的回顾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前后后。

在这个自述里,李秀成总结了太平军最主要的十大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伐,北伐占了十大“误”中的前三误。

李秀成自述中说:“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三、误曾立昌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在李秀成的自述里,把北伐看成了“误国之首”,并且单单是北伐就占了十误中的三误,这也给北伐定了基调:战略失误!

但是具体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容我慢慢道来。

根据《清史稿》的描述,太平军北伐的目的很明确:“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勿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北伐的目的就是直接攻击北京,直捣黄龙,把咸丰帝赶下台!

这个过程中,“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就是说避实就虚快速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北京,并且告诫“勿贪攻城夺地糜时日”:沿途不要在攻城略地上迁延时日。

总之一句话:北伐要速战速决,直捣黄龙!

这个战略方针其实是有佐证的,罗大纲在给《致上海英国领馆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三两月之间,灭尽妖清”,也就是说当时罗大纲对北伐扫荡大清朝的时间评估是“三两月之间”!

另外的证据是洪天王给北京搞地下工作的同志发去的书信:“吾等大兵不久到京,汝等速宜整备团练,以备接应”。在北伐之前,就已经有太平军的间谍潜入北京,准备做内应。

也就是说,当时的洪天王也乐观的认为:北伐军将“不久到京”!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伐的基调:三两个月的时间,搞定咸丰帝,改朝换代。

说的更直接一点:在1853年冬天来临之前,打下北京。

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是1853年的3月份。

这就有点尴尬了,毕竟别人也是开了200多年的公司,虽然现在业绩不好,现金流枯竭,资金链眼看要断裂,但毕竟家大业大,你一个刚成立的创业公司,三个月的时间就想掀翻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0年的龙头老大?

精神可嘉,但过于鲁莽。

首先时间非常仓促:3月底才攻下南京,北伐军5月头就出发,中间只有短短的45天准备时间。

不要说几万大军出征,就是现代公司组织个2000号人的团队OUTING,这点准备时间都不够,派哪些人去,在哪里落脚,在哪里补给,出了意外有什么应急措施?这还只是让你去旅游,北伐军将士可是要去战斗的,情况自然更加恶劣。

并且,当时的北伐领导人林凤祥和李开芳是在4月1号才打下扬州的,老大要北伐,这两个人马不停蹄的跑步回京,然后就被安排了,估计连回家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北伐军准备要出发了,但是从哪里开始北伐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上面的两张图了。

北伐的起点无疑是南京,北伐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是北京。

当时从南京到北京,最佳的攻击路线是哪条呢?

很明显: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依托舟船之便,水陆并进。

如果你对京杭大运河不理解,就想想今天的京沪高铁从南京到北京这段,虽然线路有出入,但是意思差不多。

这个思路相当的有水平。

要知道当时大清朝是没有水军的,所以在水道上,根本没办法和太平军抗衡,之前太平天国顺江而下,由武汉一路打到南京,靠的就是水路便捷而强大的运输能力。

而大运河的主要节点镇江扬州,此时正在太平军的手上,按理说应该从扬州出发,一路沿河北上,直捣黄龙北京城就对了。

其实不然!

说四个字你就明白了:江北大营!

当时的咸丰帝看到大运河的起点扬州被太平军攻克,大运河被太平军切断,第一反应就是:

这下完了,太平军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估计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京城就告急了,寡人要回科尔沁草原去放羊了。

为了不去放牛,咸丰帝在大运河沿线囤积了重兵防守,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北大营。

当时官军主要部署在黄河下游(看第一张图,注意当年的“黄河下游”和今天的位置不一样),现在的淮安、泗阳、宿迁一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太平军沿着运河,乘船向北进攻。如果太平军选择从扬州出发北伐,势必阻力重重,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勿贪攻城夺地糜时日”的宗旨是不符的。

为了达到“师行间道”的目的,太平军放弃了大运河这个大动脉,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第二张图中画出的蓝色那条线,这条路很明显要简单得多。

首先避实就虚,从南京出发,经安徽,到河南,到河南之后攻下怀庆府(焦作市),然后顺着这段运河支流,一样可以借助运河水运之利,顺流而下打到天津。

只要能打到天津,北京还远吗?

这条路线更具合理性:即避开了官军的主力部队,又能够借助运河水运的便利直趋北京,可谓事半功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最终太平天国北伐失败了,但是至少在路线选择上没有太大的毛病。

于是太平天国北伐军选择了西路,从南京的浦口开始向北,从陆路北伐。

说干就干!

1853年5月13日,北伐军从南京浦口区登陆,开始向西北打。

5月16日,攻破滁州,旗开得胜。

5月28日,攻破凤阳(朱元璋的老家,靠近现在的蚌埠),再胜。

6月6日,攻下蒙城,还胜。

6月10号攻下亳州,进入河南,又胜。

6月13日攻破现在的河南商丘府城,在商丘获得了大量弹药粮食补给,狂胜!

出兵一个月的时间,一路攻击前进,行军接近千里,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连战连捷,北伐军大喜过望,一切进行的太顺利了。

仔细看过前面地图的同学都知道,到了商丘之后,就距离黄河不远了,在1855年黄河改道前,黄河的流向和今天还不一样,黄河过了河南开封兰考之后,就直接南下山东的曹县单县,然后向南,经过砀(dang)山,到徐州东南,至清江浦夺淮河入海。

当时商丘的北面、东面都是黄河,府城距离黄河岸边也就几十公里。

一个月的时间,北伐军就从长江干到黄河了,可谓神速。

到了黄河之后,问题就来了。

北伐的太平军是走陆路来的,没有船只。

此时的官军一看北伐军要在商丘一带渡河,早早的把南岸的船都拖走凿沉了。

太平军无以为渡,只能沿着黄河找船,在刘家口,有幸抢到了两条船,尝试了几次,都没有能够强渡成功(两万人过河,只有两条小破船,估计这两艘船当时的内心也是崩溃的),没有办法,只能修改行军路线了。

黄河下游我们说了有大批官军驻守,无法强渡,只能往上游走啊。

于是溯河而上,继续找船找渡口,目的:过黄河!

6月19日,北伐军来到古都开封。

太平军在开封城外驻扎,尝试过打开封,但是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太平军缺乏重炮,根本无法攻破古都开封的坚固城墙,加上他们来开封的目的不在于攻城略地,而是要找渡口北上过黄河,所以古都开封虽好,但对于太平军将士来说却是个鸡肋。

并且此时的官军也跟上来了:远在北京的咸丰帝,本来把部队部署在黄河下游,结果看到太平军居然跑到黄河上游来渡河,马上就慌了,赶紧调兵遣将往黄河上游赶,围追堵截他们去也!

于是太平军在前面攻城略地,快速攻击前进。

太平军流动作战的时候才能体现威力,一旦停下来,后面跟着的官军马上就包围上来了。

顿军开封城外,北伐军开始犯难。

想进取,没船不能过河;

想攻城,没炮不能破城;

尾巴后面还跟着一群绿营兵,北伐军第一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官军越来越多,开封城外看来是待不下去了,为了完成北伐大计,还是要过河啊。

不得己,大军只能继续向西,向黄河上游,继续寻找渡口。

6月23日,太平军来到郑州。

当时的郑州远远不能和开封相提并论,那个时候郑州还不是河南的省府,战略意义大概也就相当于一个府城(今天地区的概念)吧,和现在郑州的地位完全没法比。

为了寻找渡口过河,北伐军已经耽误了十几天,林凤祥和李开芳非常着急,商议之后做出了决定:要么就在这里渡河,要么干脆回家。

为什么?

因为时间拖不起。

北伐的主要人员是两广的老长毛,战斗力极强,但是要知道他们是两广人,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北伐的目的就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速战速决,在冬天来临之前把大清公司打到破产清算,如果时间拖得过长,一旦冬天到来,寒冷对于北伐军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6月28日,北伐军来到了郑州西边的荥阳市,在汜(si)水口找到了十几条船,总算是有了救命稻草,于是开始渡河。

官军不敢和太平军刚正面,只能远远的看着他们渡河,这场面和之前如出一辙:太平军在前面快速渡河,官军在后面喊打喊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就是不上前。

等到太平军渡河部队大部分过河之后,留在南岸的北伐军只剩下吉文元一部的1000多号人,这个时候官军觉得比较有把握了,于是几万人一吆喝,对着这1000多号人发起了攻击。

没办法,大部队都过河了,剩下的这1000多号负责掩护的部队,抵挡不住官军人多,过河眼看是不可能了,只能回头折返,回南京。

说说这1000多号人的归宿:这部分人在回师南京的途中,因为实力有限,遭到了沿途官军的围追堵截,到最后真的能够回到南京的,寥寥数人而已,也是悲惨。

不过相比于已经过河、到了河北的那些老兄弟,这些人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到7月4号,太平军大部队基本完成渡河。

没能渡河的兄弟被攻击,几乎全军覆没,那么成功渡河的将士们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呢?

北伐军渡过黄河,回头望着滚滚的黄河水,再望一眼黄河以南的根据地,想想自己未知的前景和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愁容满面。

过了黄河,从此之后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既没有援助,也没有后勤补给,更没有根据地可以休养生息。

这样一股流动的武装,就如一叶浮萍,飘进了大清朝北方的茫茫大海里,前途如何,只有天知道。

孤军深入,有去无回,不成功便成仁!

虽然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超强的战斗力,但是此时此刻北伐军将士的心里是非常迷茫和无助的。

北伐军将士看着滚滚而逝的黄河水,满含着热泪,一扭头,向着北方前进。

有网络无名氏根据《悟空传》的意境杜撰了几句话,非常经典:

“大圣此去,欲意何为?”

“踏天门,碎凌霄!”

“倘若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吧”!

本人杜撰一个太平军版的,作为结尾:

“天兵此去,欲意何为?”

“踏皇城,捉清妖!”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TWX0In7nVkeV7ztD5YsCKPhpquRTWAuv8L2iflsvwdsHVlz17UaCM8u1JfNduR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