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十二节:
曾国藩的巡抚梦

作为湖北省府的武昌城,在失陷几个月之后,被湘军光复。

武昌三镇的攻坚战其实只打了三天,三日之内杀贼数千而湘军伤亡只有几百人。

这是湘军自组建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功。

这也是自打太平军起事以来,大清朝收复的第一座省城。

并且是完胜,战果不可谓不辉煌。

武汉光复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帝大感意外。

胜利来得太突然太惊喜了,咸丰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信息确认之后,咸丰帝对曾国藩另眼相看+青眼有加。

于是之前被撸官的曾国藩,马上官复原职:赏还曾国藩二品顶戴,官复原职。

这还不算,咸丰帝还给了曾国藩一个更高的职位:湖北巡抚。

不过在湖北巡抚在前面,加了署理(代理)两个字。

按照曾国藩的功劳,当湖北巡抚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想想之前的江忠源,起步也就是个举人。

后来因为守住了江西省城南昌,拿到了安徽巡抚的职位,并且是实授。

要知道江忠源并没有特别大的军功,只是“守”住了省城南昌而已。

相对于江忠源,曾国藩的功劳则大得多:

首先在湘潭一战,拔掉了太平军插入湖南的尖刀,保住了长沙城。

随后曾国藩又肃清了湖南境内的太平军,遏制了太平军进入湖南的脚步,可以说保住了湖南一省全境。

保住了湖南还不算,曾国藩还挺进湖北,在洞庭湖和岳阳,又以5:1的大比分将太平军斩于马下,顺势还清理了湖北南部地区,光复了小半个湖北省。

此时又画龙点睛,拿下了沦陷几个月的省城武昌。

注意:这不是“守”住武昌,是直接“攻”下武昌(虽然武昌并没有发生战斗)。

战果相比于“守”住南昌的江忠源,曾国藩的功劳要大得多。

一路下来,曾国藩的功劳不止于攻陷武昌,更重要的是他保住了长江上游的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

他不是只打了一场胜仗,他是保住了湖南湖北两个大省,也保住了长江的源头,为后来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没有曾国藩在湖南湖北的战功,大清朝离破产估计也就是几年的时间。

曾国藩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气,顶起了大清朝的脊梁。

曾国藩此时的功劳,对于咸丰帝而言,恩同再造。

用后来慈禧老佛爷的话说,叫做“再造玄黄”之人(这句话不是评价曾国藩的,是评价李鸿章的)。

考虑到之前向荣一路吃败仗,一路尾随太平军。

从广西跟到湖南,从湖南跟到湖北,再从湖北一路跟随到南京,一路上寸功没有。

靠着车技高超,始终和太平军保持安全行车距离,一直没撞车,单单是“没有撞车”这个功劳,最后向荣都拿到了钦差大臣的称号。

两相比较,湖北巡抚这个职位对曾国藩来说,并不算是超额奖励,相反,奖励的还远远不够。

如此的大功,得个巡抚,对曾国藩来说是理所应当。

并且,此时的湖南湖北前线,没有人比曾国藩更适合当湖北巡抚。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湖北,特别是湖北的省府武昌城,变成了太平军和官军争夺的焦点。

太平军三度围攻武昌:

第一次是太平军发家的时候,攻陷武昌,随后弃守,顺江东下,定都天京。

第二次是太平军西征,当时安徽战场吃紧兵力不足,太平军主动撤围而走,没能打下武昌。

第三次就是这次,太平军西征军攻陷泸州,杀掉江忠源之后,又在黄冈干掉湖广总督、曾国藩的老师吴文鎔,之后溯江而上,围困武昌,几个月之后攻陷武昌城,占领湖北全境。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湖北巡抚换了好几个,所有湖北巡抚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命运:

没有好下场!

1852年6月到1852年12月,湖北巡抚常大淳,在太平军攻陷武昌之后,投井自尽。

1852年12月到1854年1月,湖北巡抚崇纶,这个人我们前面说过了,在害死吴文鎔之后轮到自己。武昌沦陷之后,崇纶弃城而逃。

当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随后曾国藩为师报仇,狠狠的参了崇纶一本,对他破口大骂赶尽杀绝,咸丰帝看到之后自然不会放过他,崇纶眼看没有生的希望了,服毒自尽。

1854年2月到1854年6月,湖北巡抚青麟。

青麟其实有点冤,他是来接崇纶的班的。

不过青麟前脚刚到武昌,后脚太平军就围上来了。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崇纶也是殚精竭虑,企图保住武昌城,但是独木难支,一个文人也不可能冲出去跟太平军肉搏。

太平军攻陷武昌,前任巡抚崇纶跑了,青麟这个继任者当然也跟着跑了。

他的结尾和崇纶差不多,跑到湖北荆州之后被抓。

被抓之后的青麟去跟皇帝喊冤:

我才刚上任没几天,武昌有几个门还没有摸清呢,太平军就来了,我有什么办法?

并且在太平军围城的这几个月,我也是跑前跑后,腿都跑细了。

无奈我是个文人啊,武官都不顶用,我一个文人能有什么办法?

绿营兵的战斗力您也不是不知道,我回天乏力啊!

青麟的争辩其实合情合理。

咸丰帝也是没办法,对于青麟的争辩,还特意写了一封信:虽然你冤,但是我还是要杀你!

如果兵败不处死,怎么震慑其他人?

不杀你,朕如何服众?

以后谁还肯卖力?

青麟,军前正法!

一个巡抚,就这样被砍头了。太平年月,巡抚是封疆大吏。

刀兵四起,杀个巡抚也就跟碾死个臭虫差不多。

太平军第二次攻陷武昌,间接弄死了2个巡抚,一个前任,一个现任。

一杆钓两条超级大鱼,双飞,也是没谁了。

两年多的时间,3任巡抚,都不得善终,都殒命在巡抚的职位上,估计湖北巡抚衙门的风水一定不好。

湖北巡抚,按照这样看,其实不是个什么好职位,甚至是个烫手山芋。

一般人你让他去,他都不敢。

此时非比和平时期随便派个人都能去当巡抚,干好干坏差别不大。

此时湖北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和前线,要想当湖北巡抚,必须要能带兵打仗,否则去了也是白给,前面的常大淳、崇纶、青麟甚至湖广总督吴文鎔,都是文人,上任就是送死。

要找能打仗的人,两湖地区,唯有曾国藩比较能打。

甚至放眼全国,北方能打的有曾格林沁,南方能打的,只有曾国藩。

湖北巡抚这个职位,最恰当的人选,非曾国藩莫属。

不管功劳和奖赏是否对等,曾国藩当湖北巡抚,对咸丰帝的大清朝,和对曾国藩的湘军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咸丰帝有了一个得力的前线指挥官,帮着守住湖南湖北,守住了湖南湖北,就控制了长江上游,就有翻盘的机会。

对曾国藩来说也是利好消息,毕竟实打实的拿到好处了。

虽然巡抚前面还有代理(署理)两个字,但是对于当时乱糟糟的形势来说,代理和实授也没有什么区别。

按说曾国藩的功劳很大,为什么还要给个代理的职位而不是实授呢?

要知道当年江忠源可是直接拿的实授,立刻走马上任。

其实咸丰帝并不是吝啬,他是替曾国藩着想才这么做的。

这里面有个原因我们要说清楚。

当时曾国藩是莫絰出山,也就是说曾国藩是带孝出山的。

按照当时的规定,带孝的人是不能当官的,也不能被授予实际官职。

曾国藩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所以才会摊上太平军这摊子事儿。

按照当时的礼制,因为曾国藩的父亲还健在,母丧只需要服期年之丧。

期年也就是一年。

此时曾国藩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一年多,已经过了期年之丧。

但是毕竟曾国藩是一个以圣人自居的人,这样的人对于道德的要求就很高,也就是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曾国藩在3年之内(27个月)是不能当官的。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在,所以咸丰帝给曾国藩的官职里面加了代理两个字。

这其实是给曾国藩留了一点余地,都是为了面子,为了服从礼制陈法,文人的那一套。

大家当时都吃这一套,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你不遵从礼制陈法,是会被人嘲笑唾骂的,文人墨客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骂人却有一手,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唾沫星子。

为了不被唾沫星子淹死,曾国藩当然要上表辞谢:

老大你对我不错,但是我现在不能当官,我还在居丧期间,这于礼不合。

如果我当了湖北巡抚这个官,会被天下读书人耻笑,以为我贪图高官厚禄,连母亲的丧期都不顾就出来抢功劳,这是置我于不忠不孝的地位啊。

我不是为功名才出山的,我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着想,“移孝作忠”,是为了替您分忧才出来的。

您还是收回成命吧。

这个官我不能要!

一个要给,一个不要,好像湖北巡抚是个烫手山芋一样。

曾国藩是不是真的不想要湖北巡抚这个职位呢?

错!

大错特错!

他太想要了,并且是非常非常的想要,做梦都在想。

前面我们知道曾国藩为了筹银子,把同学兼好友左宗棠的女婿都给绑架了。

绑票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你觉得曾国藩会因为这些礼制上的问题,会因为害怕别人的唾沫星子拒绝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职位?

要怕别人骂他,就干不出绑票勒捐这样的举动了。

曾国藩不是个官迷,他是真的需要湖北巡抚这个职位。

此时的湘军也才刚刚成立一年不到,曾国藩处于创业的初期。

曾国藩的机遇实在是太好了:

站到了最好的风口上,遇到了最好的时机,公司成立才一年,营业收入就急速上升,业务拓展的速度极快,势头一日千里。

此时的曾国藩急需大量的资金来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更大程度去实现自己澄清天下的梦想。

而曾国藩最大的命门就是缺钱。

想想曾国藩为了搞钱,之前受了多少委屈?

为了让湖南大户掏点钱,得罪了左宗棠。

为了搞一点军饷,派王錱去省城融资,结果被骆秉章和鲍起豹敲竹杠,不光挖走了王錱这员猛将,还准备另起炉灶,彻底搞垮自己。

如果不是曾国藩聪明,抓住了编练水师这个风口中的风口,曾国藩的湘军估计此时也就是一个民兵团练的水平。

民兵团练武装,不要说冲出湖南走向全国,只怕连湘潭都走不出去,连自己的老家县城都保护不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的曾国藩也就是一介腐儒,无数LOSER中的一员。

天下LOSER无限多,不多曾国藩一个。

不想当LOSER的曾国藩,此时做梦都在想怎么搞到钱,怎么迅速扩大湘军的规模。

不要忘了,战争就是个吞金巨兽,枪炮一响,银子就哗哗哗的往外流,湘军士兵每个月都要吃喝拉撒,每个月都要关饷,这是笔极大的开支。

就算曾国藩自己“不要钱,不惜命”,湘军广大士兵还要养家糊口呢。

湖北巡抚的这个职位正正好好解决了湘军最大的痛点和难点。

这个任命,就如同瞌睡的人给了一个枕头,及时+舒服。

一旦拥有了湖北巡抚这个职位,那么曾国藩就拥有了对湖北整个省份财政收支的支配大权。

虽然当时湖北被太平军打得稀巴烂,但是一旦收复湖北,税收依然在,这些税收将成为曾国藩湘军的粮饷来源。

并且,有了巡抚这个名头,曾国藩将彻底改变自己“中央大员”这个虚职,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官,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之前遇到的种种挫折,以后都不会再有了。

比如之前的勒捐,如果曾国藩有巡抚的职位,那么向湖北的大户收钱就将变成朝廷的行为,是名正言顺的事,谁还敢反对,谁还敢不给钱?

成为湖北的巡抚,曾国藩就和湖南巡抚骆秉章一样,以后也不需要再看骆秉章的脸色行事,甚至曾国藩将不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

解决了湘军的粮饷问题,曾国藩的曾氏创业公司将如虎添翼,必将迎来事业上的腾飞,扫平天下也不再是曾国藩的空想,将会逐渐落地,变成现实。

一个想要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个想要做出阿里巴巴这样规模上市公司的人,在创业初期,在急需要钱的时候,咸丰帝给了曾国藩这个机会,曾国藩会不想要这样的机会?

曾国藩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体会过这中间的艰辛,所以曾国藩没有任何可能,会放着到嘴的肥肉不吃,一个即将饿死的人会因为什么礼义道德而不食嗟来之食吗?

这样的情节,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在现实中一万次也不会遇到一次。

既然曾国藩如此想要湖北巡抚的职位,为什么还要上奏折辞谢呢?

说的通俗点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说的不好听一点叫“当婊子立牌坊”。

曾国藩并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咸丰帝赏的,都是他应得的。

但是如果曾国藩坦然接受湖北巡抚的职位,又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被读书人唾骂。

没办法,众口铄金,读书人就是这副德行: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做了好事你是不能留名的,做好事得了好处是要被鄙视的。

那么怎么避免这种被动的局面呢?

很简单:借皇帝的口,来封这帮键盘侠的口。

曾国藩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

我立了大功,大老板咸丰帝当然会奖赏我,湖北巡抚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也迫切需要这个职位好大展宏图。

但是此时我还不能坦然接受,否则要被人唾骂,所以我只能推辞。

于是曾国藩打定主意:

我先上表辞谢,让皇帝另选他人。

此时湖北巡抚这个烫手山芋没人敢接,皇帝一定还是要我来干。

那么这个时候借皇帝的嘴说出来:

非要你曾国藩来干湖北巡抚这个职位,你不能推辞。

以后再有人骂我,我就可以当面怼他一脸:

MD当初老子不干,是皇帝非要让我干的,你们要骂去骂皇帝老子去吧。文人墨客们虽然喜欢骂人,但是有勇气骂大老板咸丰帝的却没有几个。

咸丰帝的脾气大家都是知道的,搞不好就是个“革职查办”的处分。

在当时,骂普通人叫撕逼,骂咸丰帝那就是脑残了。

读书人不脑残,他们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这样,借着咸丰帝的口,就封了那一帮喜欢嚼舌根的人的嘴,避免自己落下骂名。

于是曾国藩上表辞谢湖北巡抚。曾国藩的算盘打的不可谓不精。

但是没想到,曾国藩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事情出现了变数。

曾国藩低估了文人口水的威力!

本来咸丰帝是兴高采烈的收到捷报的,兴奋之余随手就给了曾国藩一个湖北巡抚的职位。

当时没有谁比曾国藩更适合当湖北巡抚,咸丰帝的这个做法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但是就在曾国藩和咸丰在争论谁来买单的时候,旁边有人对咸丰帝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咸丰帝的想法。

这句话的原话如下: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lv)里,一呼崛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

这句话一共33个字,却字字千斤,压在咸丰帝的心头,让咸丰帝猛然惊醒。

有时候一句话能成就一个人,有时候一句话能彻底毁了一个人。

曾国藩就差点被这句话毁了。

这句话翻译过来很简单:

曾国藩就是个退休在家的老干部,跟普通平头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但是这个老干部在老家一声疾呼,居然就招募了1万多号人,这恐怕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言外之意很明显:对于曾国藩如此的号召力,咸丰帝你不得不防,防什么?

谋反!

一句话点明了中国千百年来君臣之间的最大难题:信任问题!

咸丰帝听了这句话,猛然醒悟。

随后默然不语,脸色久久不能恢复。

这句话说到了咸丰帝最大的痛点上,说到了咸丰帝最担心的问题上。

仔细想过之后,咸丰帝做出了决定:

湖北巡抚这个职位,所有人都可以干,就是曾国藩不能干;

如果没人愿意干,咸丰帝宁愿空着,也绝对不能给曾国藩。

这就是一句话的威力。

咸丰帝确实不能给!

如果给了湖北巡抚给曾国藩,大清朝马上就有倒灶的风险。为什么呢?

我们要从大清朝的地方权力结构上分析。

在太平天国起事之前,清军的地方官制,通常在一个省里会有提督巡抚二人。

巡抚是文官,提督是武官,一个是省长省委书记,一个是省军区最高军事指挥官。

在和平年代,中央政府不希望看到地方武装力量坐大,所以需要文官压制武官。

也就是巡抚压制提督。

所以虽然提督的官职比巡抚要高半级(从一品),但是提督依然要听命于巡抚(正二品)。

也就是说:掌握军权的提督,是听命于巡抚的。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制衡作用:

提督作为武人,拥有地方武装力量,实力很强。

但是中央支持巡抚,规定提督必须听命于巡抚,这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在削弱提督的实力。

再反观巡抚,虽然你的权力很大,连掌兵的提督都要听你的,但是巡抚是个文官,手上没有部队,即便权力很大,依然无法兴风作浪。

就算巡抚想叛乱,手下没兵,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大清朝的统治无法形成威胁。

巡抚权力大,但是没有实力,没有兵。

提督有兵有实力,但是没权力。

一个有上层建筑,但是没有军事基础(巡抚)。

一个有军事基础,但是缺乏上层建筑(提督)。

于是督抚这两个人的权力,都被中央给阉割了:都是残疾人。

这两个人即便对中央有二心,因为各自的缺陷,也很难造大清朝的反。

提督巡抚不同权,相互制衡,这就是中央控制地方的杀手锏。

而一旦提督和巡抚这两个职位被同一个人干了,那么对于中央来说,将可能会带来一场灾难。

说的简单一点:

省里的长官提督和巡抚必须对着干,而不能一条心,这是中央希望看到的。

而一旦提督和巡抚联合起来,则中央必须提防。

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曾国藩是个什么角色?

首先曾国藩是掌握军队的,在整个湖北省境内,绿营兵已经彻底被干趴下,只剩下曾国藩的湘军能和太平军一战。

也就相当于曾国藩是实际上的湖北省的提督(虽然他不是提督,但拥有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此时曾国藩的手下可是有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塔齐布。

塔齐布何许人也?

湖南提督!

湖南省军区司令。

这样就很明显了:

曾国藩自己实际上已经是湖北的省军区司令,手下还有一个湖南省的省军区司令,并且领着一支唯一能和太平军刚正面的强大武装。

在湖南湖北地界,曾国藩此时是毫无疑问的扛把子,总把头。

在军事上,曾国藩一股独大,没有任何人能和他抗衡。

如果再把湖北巡抚的职位给曾国藩,那么曾国藩将一人干两个职务:

提督和巡抚。

文官和武官,曾国藩一肩挑。

清政府赖以控制地方的方案:提督和巡抚不同权,相互制衡的设置,将被曾国藩彻底打破。

也就是说,拥有湖北巡抚一职的曾国藩将身兼两职,将成为湖北省真正的主宰,将成为湖北省真正的土皇帝。

有了武装力量湘军:这是基础;

有了巡抚的权利:这是上层建筑。

给曾国藩湖北巡抚的职位,就相当于把湖北整个军政和财政大权都给了曾国藩。

现在的曾国藩是个瘸子:他有军权,但是没有财权。

咸丰帝还是可以控制湘军的,如果你不听话,我断了你的财路,湘军自然瓦解。

曾国藩一旦成为湖北巡抚,那么就拥有了财权,湖北一省的税收就要归他调度。

有了财权,又有了军权,曾国藩就不再是个瘸子,他可以双腿走路,可以单独存在,不再依靠中央给他军饷银子。

整个湖北省将被他一人掌握,湘军将成为曾国藩的独立王国。

这个时候,曾国藩是否会听命于朝廷,就不是咸丰帝说的算了。

这是在把曾国藩往割据势力上推啊!

后来民国天下大乱,各省的统兵大员们都是一手抓军队,一手抓钱袋子,有了军权和财权,个个自立为王,原因就在这里,我有钱,又有军队,为什么还要听你中央的?

这是大清朝中央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咸丰帝听了别人一句话,马上就做出了屙屎的表情:

一句话惊醒我梦中人,吓得我屁滚又尿流(星爷语录哈哈哈)。

督抚同权,危及大清朝的立国之本,不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例万万不可开,此事万万不可为!

此时,曾国藩的种种黑历史也如幻灯片一样,出现在咸丰帝的脑海中!

在咸丰帝的眼里,刺头曾国藩有哪些黑历史呢? uFDnGfakSsx1X0T4MmN13uVQxF7gxE1YU6/uaF0oOvhe13VCg8gHO5IkeMhUDVI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