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是武汉的门户,也是湖北的门户。
占领岳阳之后,武汉门户洞开,整个湖北也门户洞开。
此时的太平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对长江的控制权,长江江面,完全被湘军水师控制。
获得水上控制权的湘军则如虎添翼。
从岳阳出发顺江而下,武汉就近在眼前了。
湘军陆军则在塔齐布的带领下,携洞庭湖大胜的余威,趁机扫荡湖北南部的太平军,为攻打武汉做准备。
塔齐布的推进一帆风顺,湖北南部崇阳咸宁一带的太平军很快被扫平,湖北南部肃清,为攻打武汉解除了后顾之忧。
扫清外围之后,曾国藩带领湘军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直取武汉。
在距离武汉城外六十里的金口,湘军驻扎下来,设立前线总指挥部,准备攻打武汉。
此时的武汉三镇,本来是由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在把守,韦俊也是一员猛将,如果有他在,太平军和湘军还能一战。
但事有不巧,此时韦俊被杨秀清召回南京,而之前的前军统帅曾天养又在岳阳一战中牺牲,所以此时的武汉,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
镇守武汉的是太平军的两个首领,一个石凤魁,一个黄再兴。
石凤魁粗通文墨不谙军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粗人,大字不识几个,又没有什么战略头脑。
让他来镇守武汉三镇这么一个战略要地,实在是如同儿戏。
这也为太平军在武汉失利埋下了隐患。
此时太平军的军力部署,主要分江南江北两部分。
江南为主,江北为辅。
江南依托省城武昌,是太平军的大本营,也是武汉三镇最主要的防御基地,是太平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
在江北还有汉阳城,但是汉阳城没有坚城,太平军临时搭建了城防工事,防御力不如武昌,是次中心,辅助江南的武昌城防。
武昌和汉阳,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中间以水军联系,往来自如。
当然孤城难守,于是太平军在汉阳和武昌城外,又分别成立了两座大营,协助主城防守。
汉阳城外,太平军建了花园大营:
花园大营深沟高垒,营外是深沟,营内是木头堆砌的高墙。
在高墙之上,挖出炮眼枪眼,安置大炮百余门,守军近万人,是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
城南的武昌城外,也同样建立了洪山大营,和武昌互为犄角,协同防守。
也就是说此时的武汉地区,太平军的防守据点有4个:
在江南和江北,分别是汉阳和武昌两座坚城,坚城之外在树立两座大营,花园大营和洪山大营,江南江北的人员调动依托长江水道联系。
前后四座堡垒互为犄角,形成一个防御体系,这样的配置,如果用来对付绿营兵,估计是绰绰有余。
但是很不幸,这次来的不是绿营兵,这次来的是湘军,一支升级改良过的虎狼之师。
1853年9月中,已经肃清湖北南部地区的湘军,水陆大军抵达武昌上游六十里地金口,双方形成对峙。
大战在即,曾国藩又一次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
议题:讨论如何攻打武汉三镇。
湘军毫无疑问是具有绝对的战略优势的。
这个优势就体现在湘军水师上。
前面说过,太平军一直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战船,太平军水军主要的战船是从江面上掳掠而来的商船和民船。
商船和民船虽然数量众多,数以千计,但是战斗力很业余。
面对湘军的战船和战船上刚刚装备的从广东新购入的洋炮,太平军的水军在湘军水师面前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整个武汉地区的防御又是依托长江的,所以湘军水师占据了优势,也就意味着取得了制江权,取得制江权的湘军自然非常主动。
曾国藩是绝对不会放着自己的优势不用的。
曾国藩决定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湘军水师的威力,控制长江,切断太平军江南江北的联系。这是战略的第一步,一旦切断江南江北的联系,江南和江北的太平军就只能各自为战。
各自为战的结果当然实力大大削弱,曾国藩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取得制江权,切断太平军江南和江北的联系之后,湘军的陆军再攻击江南江北的据点。
所以湘军的战略很简单,两步走:
第一步:水军取得制江权,割裂江南江北的太平军。
第二步:陆军分而击之,各个击破。
对于水军,此时的杨岳斌和彭玉麟已经是水军的绝对统领,他们两个一文一武,凶猛异常,所以水师不用担心人员配置的问题,长江只有一条,也不用考虑分兵,集中兵力,一路杀下去就可以了。
陆军因为要分别攻打江南江北两块地方,所以还是要责任到人。
此时湘军陆军的两员大将,罗泽南和塔齐布,自然是攻打江南和江北的两个带头人。
但是到底谁打江南,谁打江北呢?
必须分工,责任到人才能成事。
江北的太平军据点是汉阳和花园大营,江南的则是武昌和洪山大营。
因为武昌是省城,最难以攻克,所以肯定是最后攻击的目标,需要等待扫清武昌外围的其他据点之后才会攻击,所以暂时还不用考虑攻打武昌。
也就是说,湘军的目标就剩下3个:江北的两个,江南的一个。
攻击江北的难度更大:毕竟江北有两个战略目标要攻克。
并且江北的花园大营太平军兵力更多,非常坚固难以攻克,所以江北的任务明显要重于江南。罗泽南和塔齐布,到底应该派谁去攻打实力更加强劲的江北呢。
毫无疑问应该是塔齐布。
此时的塔齐布已经是湘军的最高级别的长官:塔齐布此时是湖南提督,从一品的官职。
而曾国藩则是个戴罪之身,之前因为攻下了岳阳,咸丰帝赏了一个三品顶戴的虚职。
三品到从一品,这中间还差3个台阶呢。
就连此时咸丰帝给曾国藩的书信,其实都是由塔齐布转交的。
也就是说,虽然曾国藩是湘军的实际领袖,塔齐布是曾国藩的跟班,但是从官位上看,从咸丰帝的眼里来看,塔齐布才是前线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此时塔齐布带的人也最多,他率领的部队有八千人。
而罗泽南率领的只有三千人的部队。
也就是说塔齐布是整个武汉地区的名义最高军事指挥官,也带着最为强大的部队。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塔齐布人多势众,实力更强,当然应该是他来攻打更加困难的江北两个据点。
罗泽南也有意让他塔齐布去攻打江北,毕竟自己的实力和塔齐布相比,差距有点大。
于是罗泽南找塔齐布商量:塔帅啊,江北任务很重,我力有不逮,非你莫属啊。
塔齐布是个粗人,对于攻打江南和江北,他是没有什么主见的。
虽然他是名义上的前敌最高军事指挥官,但是他对于军事调动这些具体的战略战术问题,往往是不过问的。
不是他不想过问,而是没能力过问:智商是硬伤。
塔齐布只会冲锋陷阵,对于军事调度这些,他完全听命于他的副手兼参谋周凤山的。
于是老实憨厚的塔齐布也不隐瞒,直接就对罗泽南说:
谁来攻打江南,谁去攻打江北,我真不知道。
我只知道上阵砍人,至于具体要我去哪里砍人,我是无所谓的,我也搞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你去找我的副手参谋周凤山商量吧,商量好了告诉我结果就可以了。
我只负责砍人。
谋略?
对不起,超出我的能力之外了。
罗泽南只好来找周凤山,周凤山当然没有塔齐布勇猛憨厚的性格。
大家都知道江北难打,塔齐布是个粗人不明白,周凤山作为参谋可是门儿清。
于是周凤山摆出一副颇为为难的表情,开始打马虎眼:
还没想好,再商量商量,再研究研究。
言下之意很明显,周凤山想给自己的老大塔齐布找个轻松点的活:谁也不想去碰江北的两颗大钉子。
参谋嘛,不搞点心机,不搞点花花肠子,怎么能对得起参谋这两个字呢?
罗泽南也是个性如烈火的人,哪里能容忍别人打马虎眼敷衍自己?
一看商量不下来,一拍桌子就发飙了。
大丈夫建功立业,岂能畏难?
婆婆妈妈吞吞吐吐,是个什么道理?
挑肥拣瘦,互相推诿,难道要学绿营兵?
建功立业报孝朝廷的机会就在眼前,岂容你推三阻四?
罗泽南体现了他的猛将本色,主动请缨:
我带的兵虽然少,但是如果江北真的没人愿意去,那么就让我来吧!
我们说罗泽南像三国时期的关公,平时话不多,但是关键时刻敢于任事,敢于承担责任。
江湖我罗哥,人狠话不多!
就是干!
牛P
罗泽南带着他的学生兼副手李续宾,带着自己仅有的3000多号人,开往江北。
猛士仗剑走天涯,留给塔齐布和周凤山一个潇洒的背影。
果然豪迈,罗泽南书生将兵,亦不失英雄本色,不愧是湘军的教父,湖南军人的楷模。
而塔齐布和周凤山则留在南岸,攻打洪山大营。
塔齐布面有惭愧之色,对周凤山避重就轻的决策不以为然。
但是毕竟计划已定,准备大战!
按照计划,首先出击的是湘军水师。
曾国藩亲自出马,指挥水军攻击。
当然这次曾国藩学聪明了,他可不会再轻易犯险,带队冲锋了,他明白自己不是那块料。
曾国藩把水军人马分成了两队,第一队先出发,第二队人马随后出发。
第一队水师顺江而下来势汹汹,然而并不恋战,直接冲过太平军的防线,跑到太平军的后背。
不知道曾国藩什么时候看的火影忍者,居然学会了主角鸣人的绝技:千年杀!
我不正面攻击你,我跑到你后面去偷你的屁股。
简单来说就是“千年杀”战略,通俗的说法叫“掏肛”,非洲大草原的二哥鬣狗最擅长此道。
太平军一看湘军的水军直冲下游,马上就感觉到屁股有点凉,有点冷。
不是冷,是屁股后面冒着一股股的寒气。
于是赶紧回军,追击准备掏肛的第一队湘军水师。
这一追击不要紧,屁股又露了出来。
这个时候湘军水师的第二班人马再次出击,继续实施“掏肛”战略,攻击太平军的屁股。
这下难办了:两头都是掏肛的二哥,到底该顾头还是顾屁股?
看来曾国藩此次用兵,是决意要将“掏肛”进行到底了。
太平军陷入两难的掏肛境地,湘军水师则非常有利:形成上下夹击的局面,下游的水军陶肛,上游的水军继续掏肛。上下游合击“掏肛”,简称“双掏肛”。
首尾不能相顾,并且战斗力明显弱于湘军的太平军水军,很快就溃不成军,瞬间被湘军拿下,大败亏输。
湘军水军旗开得胜,靠着一手纯熟的“掏肛”战略,大败太平军,取得了武汉地区的制江权。
制江权一直是湘军和太平军交战的焦点。
谁取得了制江权,谁就取得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动。
当时的制江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制空权。
现代战争,一旦失去制空权,基本上这个仗就没办法打了。
两国交兵,取得制空权的一方基本就处于不败之地,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想想当年的萨达姆,号称十万敢死队,但是在美国取得制空权之后,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就宣布嘎屁,可见制空权的重要性。
当时还没有制空权,但是制江权也同样重要。
一旦拥有制江权,部队的机动性就大大加强,打赢了能够顺江而下一路穷追猛打。
打输了跳上战船顺风而逃,来去如飞,对方只能干瞪眼,连你的屁都闻不着。
因为制江权如此重要,所以湘军和太平军后来的战斗,其实一直都围绕着夺取制江权在展开。
谁取得了制江权,谁就取得了优势,反之谁失去了制江权,谁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在早期绿营兵没有任何水师力量的时候,被太平军以民船和商船组成的上万大军打的满地找牙,摸不着北。
太平军也借着此时的制江权,沿江东下,取得了定都天京的伟业。
而随后湘军战船横空出世,瞬间就扭转了水战局面,把太平军又揍得满地找牙找不着北,随后湘军就取得了战略主动。
后期湘军水师在翼王石达开身上栽了跟头。
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被困在九江湖口的鄱阳湖内湖,太平军守住湖口,使得湘军的水师无法进入长江,从而太平军又一次夺回了制江权,然后又有了太平军一系列的胜利。
当然这是后面的内容,我们下一本再说。
一句话:制江权就是生命线。
得之者昌,失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