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一战,是湘军第一次和太平军正式交手,在正面战场大规模交锋。
太平军一触即溃,被湘军全歼,损失人员近万,是西征的太平军空前的大失利。
而湘军则获得了空前的大胜。
后来李秀成在他总结的“天国十误”中认为:
“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说的就是湘潭太平军的惨况。
此一战,拔去了太平军插入湖南的一把钢刀。
在湘潭解围之前,太平军把长沙和后方的衡阳分割开来,以南北包夹的姿态威胁长沙,俨然要把长沙变成一座孤城。
湘潭一战之后,长沙后方基本稳固,虽然还受到北面来自湖北方向太平军的威胁,但是至少后方安全了,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下游溯江而上的太平军了,不再担心腹背受敌。
这一战的战略意义很大,只可惜太平军林绍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稀里糊涂就被人全歼,稀里糊涂的就丢掉了战略要地。
杨秀清只是把林绍璋革职,多少也是看在他哥哥林凤祥的面子。
否则以杨秀清的个性,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十个林绍璋也不够杀。
在湘潭,太平军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的对手----湘军。
而此时,还在长沙城外军营里寻死觅活的曾国藩,听到湘潭大捷的消息,终于舒了一口气:
将功补过,我可以不用死了。
曾国藩马上给咸丰帝写信报捷,详细陈述了湘潭大捷的情况。
曾国藩的捷报传到北京以后,咸丰帝和大臣们都不敢相信。
这两年来,咸丰帝从前方收到过太多所谓的捷报,这些捷报都是从绿营兵这里发来的。
绿营兵打仗的本事不大,邀功请赏的本事不小。
兵败说小胜,
小胜说成大胜,
要么推脱责任,或者干脆讳败为胜,夸大战果,不一而足。
被骗的次数多了,也难免咸丰帝怀疑。
毕竟咸丰帝身处在大后方,囚坐在紫禁城高墙大院内,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二手消息。并且这些二手消息,也经过了层层筛选,层层过滤,只有地方大员愿意让他听,他才能听到。
所以对于消息的真假,咸丰帝必须要加以甄别。
湘潭大捷的消息传来,咸丰帝特意找了一个湘潭籍的翰林院编修,此人叫袁联芳,让他去调查虚实。
为什么找他呢?
因为此人祖籍是湘潭的,事情的真相,袁联芳给老家打个电话就明白了。
通过私下打探,袁联芳得知湘潭大胜的消息属实。
于是这位翰林院的高材生,添油加醋的给咸丰帝极其生动的描述了一遍前方战事。
听到袁大才子的描述,咸丰帝大喜。
这是咸丰帝自太平军起事以来,第一次听到真正大捷的消息。
打了大胜仗的咸丰帝非常高兴,就连给他转达消息的袁联芳,也鸡犬升天。
咸丰帝一高兴,就赏给他一个松江知府的好缺。
于是袁连芳也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翰林院编修,瞬间就成了地方的知府并且还是富庶的松江府,乐得袁联芳屁颠儿屁颠儿的就去上任了。
而此时曾国藩之不失时机地继续抬了一把自己的属下塔齐布。
此前湖南提督鲍起豹已经被咸丰帝撸了,正好湖南有一个提督的缺。
所以塔齐布再次升官,代理湖南提督。
塔齐布之前升任副将,现在升任提督,都是曾国番一手提拔的。
想想塔齐布也算是祖坟给力,遇到了曾国藩这个好老板,打胜仗了曾国藩不光自己不居功,还把自己推到前台,在晚晴官场,这样的老板,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塔齐布本来是一个底层出身的莽夫,能够得到曾国藩这样的赏识和提拔,自然对曾国藩更加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更加死心塌地的跟着曾国藩干。
曾国藩通过这个手段,一方面抬高了自己属下的地位,顺带的也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又收买了塔齐布的心,可谓一举三得。
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曾国藩捞到什么好处了呢?
毛都没捞着。
跟着他鸡犬升天的袁联芳都搞到了一个知府的职位,虽然知府官职不大,但也是个从四品的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差不多也相当于一个市长。
并且是正印官,一府的老大,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样的存在。
而真正的功臣曾国藩,则啥都没得到,确实比较郁闷。
这里我们先放一个伏笔,后面再一起分析。
虽然湘潭大捷救了曾国藩一命,但是曾国藩也从靖港和湘潭这两次战斗中发现了湘军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
队伍溃散,临阵脱逃!
在湘潭大战中,虽然取得了大捷,但实际上真正投入到战斗中,敢和太平军死磕的也就是塔齐布的两个营,还有水军杨载福和彭玉麟的两个营。
其他的部队,基本上和绿营兵没有什么区别,看到太平军冲过来,也是撒丫子一溜烟就没影了,有些人甚至直接就当了逃兵,趁火打劫,卷了点散碎银两,干脆逃回了湘乡老家,根本没把湘军的军纪当回事。
绿营兵通常是一打就散,人影不见;
而随后等仗打完了,又继续到军营报道,聚合成军。
等到了阵前,继续溃散,然后到后方继续聚合成军,周而复始。
所以绿营兵打仗溃败是常事。
绿营兵溃散大家理解,湘军溃散就没有道理了。
我们前面不是说过,湘军的军制固若金汤,每个士兵都被编织成了一张网,谁也跑不了吗?
怎么经过实战一检验,马上就现了原形呢?
其实湘军的军制没什么问题,但曾国藩低估了底层老百姓的智商。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其中款曲,容我细细道来。
话说湘潭大捷之后,曾国藩要奏明咸丰帝,论功行赏。
很多底层士兵都获得了军功,有军功的人是要奖赏给相应的官职的。
这个官职虽然是个虚衔,但也是实打实的官府承认的,例如你打仗勇猛,就给你一个千总的军职,千总虽然是个小官,并且还是个虚职(只有头衔无法实授),但是千总毕竟也是个正六品的官。
要知道县长才七品芝麻官,很多读书人经过层层考试,考上进士的人,刚出仕的时候,也就是分配个县长的官,有些仕途不顺的进士,可能一辈子也就老死在县长的职位上。
而湘军一场战斗下来,自己就干到了六品,比县长还高两级,这个奖励算是不小了。
本来获得了军功,得到官职奖励是个好事,但是曾国藩随即就发现不对了:
在誊录有功人员名单的时候,这些有功的人纷纷要求改名。
比如我报名参军的时候,报名是张三,等到领封赏了,我的真名就叫李四了!
并且不是一个两个人这么做,很多人都这么做。
这就奇怪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一打听,士兵说出了实情。
在老百姓报名参加湘军的时候,他们用的根本就是假名字。
为什么要用假名字参军呢?
很简单:为了以后逃跑做打算!
事情明白了:
也就是说,在参军的时候,很多士兵用的根本就是个假名字,编个假简历蒙混过关。
先领点银子花花,等到打仗的时候,如果势头不对,自己马上就溜号。
反正用的也是假名字,溜号了也没关系,追查起来跟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也就是个查无此人的结果。
但是运气好,现在打胜了,还是个大胜仗,要论功行赏了,总不能把六品官的官职给一个自己瞎编的假名字吧。
要追究责任的时候报假名,有好处了当然要用真名字认领了。
所以此时大家要改名,用真名!
知道真相之后的曾国藩,眼泪掉下来。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原本以为农村的老百姓老实巴交,谁知道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
这些农村里出来的看似老实巴交的老百姓,套路比城市的流氓地痞也不遑多让。
曾国藩慢慢醒悟了,从忠君爱国的理想世界里走了出来。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忠君爱国的觉悟的。
利益才是驱动一切的源动力。
既然湘军已经证明了自己不纯洁,那么曾国藩自然要整顿一番。
我要整顿,彻彻底底的整顿!
曾国藩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
裁撤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