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九节:
看似井井有条,其实一地鸡毛

咸丰帝所有的牌都已经打完了。

派能找到的最强的武将,

用最高大上的文人能臣,

调最精锐的部队,

倾尽自己所有的财产甚至自己的小金库(内务府),还祭出了神锋遏必隆宝刀给塞尚阿,

结果?

没有一个收功。

不得已,

求告神灵,

祭拜祖宗,

下罪己诏,

把对手的祖坟也撅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

没有一点疗效。

现在真的是没有任何办法了,

手中的大牌都已经打完了,

王炸也出了,

四个二也没了,

ACE老K也都丢出去了,

手里剩下的,都是一些3344这样的小零牌,怎么能赢?

眼看回天无力,后来的咸丰帝,新官上任的激情被磨灭之后,逐渐由之前的踌躇满志变成怠于政务。当然,他还在干活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他已经没有了热情,没有了激情,日渐消沉。

后来有人说咸丰帝沉迷酒色,最后并因此送命,这些都是讹传,不是出自正史,当然大叔觉得尽管是讹传,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当一个人拼劲全力也无法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激情过后,剩下的就是倦怠。

咸丰帝,何苦生在帝王家!

咸丰帝在北京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这边的太平军却又是另外一番气象。

我们再来看看定都天京之后的太平军在做什么?

太平军会不会趁胜追击?利用自己的一手好牌,彻底把咸丰帝这个天底下最大的大地主斗下来,农民翻身做主人呢?

1853年3月29日(有人说是3月28日,我们取29日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说法)洪秀全进入南京,改名天京。

踌躇满志的洪秀全写了一篇诗文:打油诗!

有观众说不想看洪天王的打油诗,想看洪天王高逼格的唐诗宋词:不好意思,这个天王这儿真没有!

咱们天王从来就没学会过唐诗宋词那些高逼格的东西,只有打油诗。

牛肉只有三炮爷有,天王就只有牛头打油诗。

洪天王在进入南京的时候,说来也奇怪,当时正好遇到地震。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情景:

于是乎,

象牙山第一诗人、天朝里第一才子洪天王赋诗一首:

......

地转实为新地兆,

天旋永立新天朝。

一统江山图已到,

胞们宽草任逍遥。(草就是“心”的意思)

把地震说成是上天的旨意,把自然灾害和自己改朝换代相联系,虽然诗文是打油诗的水平,但是牵强附会的功夫还是值得称赞的。

天王如此华丽的诗词,此处应该有掌声!

洪天王本人是个笑话,洪天王的诗就是个段子。

笑话和段子说完了,我们来说正事。

和洪天王下三滥不入流的打油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王杨秀清的安民告示:

“兹建王业,切诰苍生,速宜敬拜上帝,毁除邪神,以奖天衷,以受天福,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群黎勿容震慑,当旅市之不惊,念其苏之有望。为此特行诰谕,安尔善良,布告天下,咸晓万方。”

一看杨秀清的告示,明显感觉就和天王不是一路人----境界不同。

虽然杨秀清大字不识几个,这个告示肯定也是别人写的,但是至少还要点脸面,像那么回事,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毕竟是个干实事的,远不是洪天王象牙山打油诗的水平可比。

不过此时的杨秀清尾巴也开始翘起来了:此时他的名头是“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整整20个字。

革命还没成功,就把自己弄这么玄乎的一个名字,也是够了。

此时的杨秀清,除了名头唬人之外,其统治才能也凸显出来,不识字的他,居然编出了《行军总要》一书,当然署名是杨秀清,肯定是他主导下,别人捉刀的作品了。

《行军总要》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兵书,能够列入军事教科书的水平,不可谓不高,这里不多展开。

随后,之前已经颁布的《太平礼制》,《太平条规》,《太平军目》等太平天国方面的中央文件,也陆续完善,《天朝田亩制度》也在酝酿中,并在1853年冬颁布,成为建国纲领,太平军在杨秀清的带领下,在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上,初见成效。

我们再从太平军的角度,来看看双方的军力对比。

1853年4月16日,也就是差不多半个月之后,琦善从北岸追来,到了扬州城外驻扎,建立了江北大营,随后姗姗来迟的向荣来到南京城外,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建立了江南大营,大家都知道,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就是银样镴枪头,没用!

占领了南京之后,太平军有很大的军事主动权:

向东可以进攻苏浙:

苏浙是当时的富庶之地,也是大清国的赋税之源,更是粮仓供给基地;

向北则可以北伐中原:黄龙直捣,直接把大清朝干掉;

从南京向北,一直打到北京,距离真的不远,并且南京和北京之间,基本就是个大平原,无险可守,不理解的去乘坐一下京沪高铁就明白了。

向西则逆流而上控制两江两湖:

两江两湖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长江流域的主体经济区。

太平军可以依靠自己强大的水师控制长江,逆流而上一路打到武汉不会遇到任何阻挡,因为此时满清基本还没有水师力量。

一旦占领长江水道,就彻底将大清朝一分为二,斩断了满清的龙脉。

以上可以看出:此时的太平军形势一片大好,进可逐鹿中原一统全国,退可划江而治得半壁江山。

这是整体形势,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南京+镇江+扬州,成为了太平军主要的军事控制区,你可以把这个区域理解为后来的根据地,这个区域就是太平军的根据地加司令部,当然太平军当时是没有根据地意识的。

你说太平军不是从长江上游打下来的吗?长江上游的九江,湖口,安庆,芜湖,甚至最上游的武汉,这些地方怎么了,应该也是太平天国的控制区才对啊?

上面的这些地区,被太平天国狗熊掰棒子,打下来搜刮完之后,就直接放弃了,弃之如敝履,敝履就是破鞋!

对于一个起义军,本应该视地盘如命,攻下一座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守住这座城池,而太平天国则是典型的流寇思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跑,以后?

只顾眼前,不管以后!

以后再回来捞就是了!

自始至终,太平军一直都是这样的思路。

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根据地”这三个字。

如果当时的他们,哪怕有一丁点“根据地”的割据思想,只怕大清国就不用等到1912年了,早几十年就宣布破产倒闭了。

太平军顺江东下进驻南京之后,实际控制的地方就只有南京、扬州和镇江三镇,再次强调:

只有这三个地方是太平军的势力范围,其他的地方都不是。

虽然他们把长江中下游的主要城市都打下来了,但是他们随即就又丢了,这是太平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南京镇江扬州为大本营,太平军开始调拨自己的部队!

太平军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央军:中央军的直接负责人是北王韦昌辉,韦昌辉再归杨秀清领导。

杨秀清是中央最高领导,他要统筹全局,太平天国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甚至天上的事都要找他(天父下凡),所以他需要一个帮手。

这个帮手就是北王韦昌辉。

中央军的直接领导人是北王韦昌辉,韦昌辉不光要打理天京的军务,还要帮助东王料理纷繁芜杂的各类天国事务,在早期为天国建设出了很多力,是杨秀清的得力助手。

中央军驻守首都天京、镇江、扬州三城。

这部分大概有4万人,主要职责是拱卫首都天京。

镇江由罗大纲和吴如孝镇守,主要防御长江下游官军。

扬州由曾立昌镇守,主要对付的是琦善的江北大营。

罗大纲、吴如孝、曾立昌这几位都是猛将兄,以后说他们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北伐军。

北伐军的主要将领有三个人: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这三个人也都非常厉害。

前面我们说了,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两个人分别是攻下武汉、南京、扬州、镇江的功臣,太平天国目前的地盘,基本就是他们几个带头冲下来的。

此时他们已经是太平军中的主要将帅,当时太平军分封的“丞相”职务一共有6个,北伐军就占了三个,可见杨秀清对北伐的重视。

这部分部队的军力大概在2万多人,战斗力极其彪悍,不光将领强悍,士兵也非常强悍,主力是来自两广地带的老兵,用现在的话说叫革命骨干,久经考验的天国士兵,当然当时的朝廷对他们是深恶痛绝的,给他们取了个响亮的名字:老贼/长毛贼(后面我们会说老贼和新贼的区别)!

北伐军有一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的任务:北伐!

他们的任务:直捣黄龙,干翻大清朝!

对于太平天国北伐军的任务,历史学界有2种解读:

一种认为北伐军的目标是攻打北京,改朝换代,就如同当年朱元璋派帝国双璧徐达和常遇春去清理暴元的老窝一样,北伐军是去替大清朝咸丰帝养老送终的。

一种认为北伐军的主要目的是牵制:通过北伐,以攻为守,牵制北方官军南下进攻南京扬州镇江三地,为太平军赢得一个和平的大后方。

当时的大清朝官军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在北方还有几十万大军,还有数十万的八旗子弟,虽然他们烂的一塌糊涂,但那也是几十万人,这部分人一旦南下,会对天京造成很大的压力,北伐军就是要完成牵制任务。

大叔比较同意前者:太平天国北伐军就是冲着北京去的,不是为了牵制官军南下,虽然最终北伐军达到了牵制的结果,但牵制绝不是北伐军的出发点。

具体原因后面分析。

第三部分是西征军,西征军主要的领袖是石达开、秦日纲、还有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名将赖汉英。

西征军的人数大概1万多(第一波,后来不断增加),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开始走回头路,回头攻打长江上游的几个重镇。

西征军是要去抢地盘建立革命根据地吗?

你想多了。

西征军的目的也不是攻城略地,他们的目的就两个字:抢粮!

西路军的主要目的真的不是去占地盘搞根据地建设。

我们之前一直说太平天国是战术天才战略瞎子,太平天国从来没有想到过我要占地盘和大清朝来持久战,没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的战略思想,那些高逼格的战略思想都太过于遥远,他们的目的从始至终都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而想要吃饭,想要更快的吃饭,最简单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现在非洲的原始部落还在从事的行当:狩猎!

另外一个办法就更简单直接:抢劫!

原始部落说:我每天一个小时就能打到够一家人吃饱的猎物,何必花时间去种粮食呢?

太平天国说:我抢一个大户就能满足兄弟们好几天的口粮,何必花时间去建设根据地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游猎民族后来消失了,被农耕社会取代。

太平天国后来失败了,被更会搞后勤的湘军扑灭。

大叔再说一次:太平天国一直都是个战略瞎子。

这不是第一次强调,也不是最后一次强调,只是再次强调。

嗯!

后面还会再强调!

有人要说我在这里空口白牙空口无凭,无脑抹黑太平天国,抹黑农民起义,要戴个高帽子游街,哈哈哈。

你去看看西征军的行为你就会明白大叔所言非虚:1853年赖汉英率军西征,沿途攻克了和州,太平,芜湖,安庆,这些都是长江上的重镇,每一个都和太平天国的命运生死攸关,但是太平军都弃而不守,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下一个丢一个,只是把城中的战略物资粮食补给搜刮殆尽之后就放弃了,然后继续前进。

他们的目的地是当时江西的省府南昌,为什么是江西南昌呢?

因为江西是当时的粮仓,江西南昌城里有粮食!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一个新生的政权,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地盘,而是单纯的为了多抢点粮食,这思维果然清奇。

为了吃食,可以置战略要地于不顾,全力以赴去抢劫,太平军当时是有多饿啊?太平军的战略思想是有多低级啊?

第一部书里我们说过,长江沿途的武汉、九江、安庆、芜湖、南京、扬州、镇江,就是象棋中的车马炮,都有优质子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每丢一个都关系到起义的成败,太平军倒好,根本对这些车马炮不屑一顾。

流寇思维要不得。

纵观太平天国攻取南京之后的三路人马,看似井井有条,实则一地鸡毛!

井井有条体现在:

中央军管防守:拱卫天京,保卫大后方,没毛病;

北伐军管进攻:进军北京,消灭大清朝,没毛病;

西路军管后勤:进军南昌,筹集粮食弹药,没毛病;

但是大叔却认为,以上看似合理的安排,实则完全错误:方向性的错误!

太平军一路向西----西征军;

一路向北----北伐军;

实际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向东和向南。

东边和南边是江浙地区,大清国最富庶的一片地方,到这里建立根据地,有了粮草补给,可以和大清朝慢慢玩消耗,玩持久战。

此时太平军缺的是粮食弹药,粮食弹药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根据地建设中来。

但是在流寇思维的引导下,太平军采取的不是“建设根据地”的战略,相反,他们采取的是“抢掠”的战略。

曾几何时,你看到过一个政权是靠“抢掠”立国的?

“抢掠”不是不可以,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未尝不可,但是你已经形成了割据政权,占领长江水道,和大清朝划江而治了,已经达到了这种规模,通过“抢掠”,通过“狩猎”,如何能够立国?如何能够长久?

一个100人的部落,可以依靠“狩猎”生活,没毛病;

一个100万人的部落,如果你还是依靠“狩猎”生活,就是脑子有病了,病的还不轻。

太平军蜗居在金田村的时候,可以通过“征粮”苟延残喘,但是你已经定都天京号称天王手下有百万民众的时候,还寄希望于到南昌去“抢粮”来生存,敢问就算你这次成功了,未来在哪里?

太平天国要想成功,归根结底要回到“根据地”建设上来!

这是大叔的个人观点。

这些观点过于主观,过于开“上帝视角”,也是典型的拿着结果找原因,不够客观。

告别主观,我们再回到太平军的三路大军上面来,看看这几路大军都做了什么。

下节:太平军北伐! e1J5B2lp7hBr6WiHZKhMTnNlfd7PykXFZ8GJr7PpevgtY0TOapUFy3GrxlDxnm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