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壮志未酬身未死”的状态,曾国藩退回长沙城外的湘军大营。
曾国藩没有回长沙城,他选择驻扎在长沙城外。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长沙城里有骆秉章,有他的死对头鲍起豹。
这些人正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呢,如果自己这样灰头土脸的回去,对于死要面子的文人曾国藩来说,简直比死都难受。
丢不起那人。
曾国藩在靖港打了败仗的消息传到省城,省城瞬间就炸开了锅。
一方面是底层老百姓担惊受怕:前方战争失利,太平军很可能顺江来攻击省城,人心惶惶。
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得意洋洋。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骆秉章和鲍起豹为首的官员。
一直看不惯曾国藩的长沙地方官,看着曾国藩打了败仗,终于舒了一口气,内心前所未有的舒畅。
你小子不是牛逼吗?
你小子不是跟我们不合群吗?
你小子不是自诩为酷吏吗?
你小子不是自封为战神吗?
你小子不是看不起我们吗?
你小子不是要自立门户自成一军吗?
结果呢?
还不是和我们一样,兵败如山倒?!
瞅瞅你那熊样吧,你怎么不去死呢?
哈哈哈哈!
看到曾国藩驻扎在城外不肯入城,省城派出了他们的慰问代表团。
团长左宗棠!
不过与其叫慰问代表团,不如叫嘲讽代表团!
这个代表团来的目的不是慰问,而是嘲讽。
左宗棠本来也看不惯曾国藩,还抓过自己的女婿勒捐,逼自己的亲家出了三万两银子。
于公于私,左宗棠都不能失去这个嘲讽曾国藩的机会。
于是他乐呵呵地跑到曾国藩的军营里来。
而此时的曾国藩,刚刚被人从水里打捞起来。
当时的湘江,估计水土保持的也不太好,河水也不是那么清澈。
曾国藩还穿着湿衣湿裤,一身的泥泞,蓬头垢面,奄奄一息。
左宗棠看到曾国藩这副熊样,哈哈大笑,说出了千古名言,“好像猪仔”!
并且还加了一个形容词,叫落汤的猪仔。
不是落汤鸡,曾国藩成了落汤猪!
不过这里要说一下:左宗棠虽然嘲笑曾国藩,但是后来在曾国藩低落的日子里,左宗棠还是不断开导曾国藩,让他想开一点。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左宗棠对曾国藩“落汤猪”的评价,不能算是嘲讽,说“取笑”更妥帖,属于战友之间的内部恶搞,大家开开玩笑,朋友还是朋友,不用上升到斗争的层面。
但是骆秉章则不同,骆秉章虽然没有恶搞曾国藩是“落汤猪”,但是他的行为,却深深的刺伤了曾国藩的自尊,这是实实在在的“嘲讽”,无言的嘲讽。
骆秉章是随着慰问团一起到前线来劳军的,来是来了,但是他没来看曾国藩。
后来曾国藩在他自己的个人传记里面写道:
当时打了败仗,落魄不堪,骆秉章到了临船而不入。
就是说骆秉章到了他旁边的那艘战船上,去安抚失败的士兵,但就是不来看我曾国藩一眼。
作为一省的最高长官,我打了败仗,然后你来慰劳,居然跑到别的船上去,距离我也就一步之遥,你就是不到我的门上来,可见对我的轻视。
这些嘲讽还不是关键,更加关键的是,出师未捷身未死的曾国藩,该怎么向皇帝交代?
自己之前大言不惭,跟咸丰帝吹下了种种牛逼。
咸丰帝屡次催促尽快出兵,曾国藩给的借口就是我要练成一支大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而如今大兵炼成了,谁知道刚一出战,就被人打得如此狼狈。
不幸真的被咸丰帝说中了,被天下人耻笑!
怎么有脸向咸丰帝报告这次战事呢?
想来想去,曾国藩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还是死了的好!
死了,一了百了!
于是曾国藩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曾国藩向咸丰帝主动写信,坦白自己兵败的情况。
为什么刚才没脸写,现在有脸写呢?
因为这是“遗折”!
没错,我是向大老板咸丰帝你吹了牛说了大话,现在我没能做到,那我有死而已!
我败了,但是我为失败负责,我死还不行吗?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不丢人!
于是曾国藩理直气壮的写遗折。
死都要死的那么理直气壮,曾国藩不愧是个刺头。
然后曾国藩给家里也写了一封遗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
我死之后,你们马上送我的灵柩回家。
所有别人送的丧礼,除了棺材本和运费之外,其他的全部捐献给湘军,让他们继承我的遗志,继续搞业务,继续搞发展。
此时的曾国藩正处在他人生最大的低谷,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一个人,悲观绝望到写遗折给皇上,写遗信给家里,写遗书留在军中,可以说曾国藩已经做好了死的全部准备。
万事俱备,只欠麻绳!
等死而已。
那么有人说,曾国藩其实罪不至死。
虽然他有点轻率,有点轻信,有点轻敌,但胜败乃兵家常事。
打了一场败仗就要死要活,这不是军事家的风范。
作为一省长官的骆秉章也应该出手相救,替自己的这个属下辩护一番。
毕竟曾国藩是为了保住长沙,是为了保住湖南,是在替骆秉章打仗。
但是骆秉章此时的私怨明显强过道义,于是他也上了一道奏折,陈述这次兵败的是事情经过。
这个时候湖南提督鲍起豹,作为湖南最高军事长官湖南省军区司令,不但不帮忙,还做起了跳梁小丑。
首先是鼓动巡抚骆秉章,希望骆秉章撸了曾国藩,把湘军遣散,让老曾回家种田。
作为官场老油条的骆秉章,此时虽然是湖南省的土皇帝,但是毕竟还是怕那个在朝堂之上的真皇帝,曾国藩是中央大员,是奉旨办差,从根子上来说,曾国藩是咸丰帝的人,骆秉章不敢越俎代庖,处置曾国藩。
并且骆秉章有更深层次的顾虑:
毕竟曾国藩在朝当官13年,他背后有没有站着什么其他的高官大员呢?
万一自己处分了曾国藩,得罪了其他势力,那以后自己在官场也不好混了。
之前骆秉章就已经被曾国藩教育过:还记得王錱那茬吗?
骆秉章收了王錱,结果曾国藩居然告状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吴文鎔那里去了,幸亏吴文鎔死得快,否则一旦战事结束,有自己的小鞋穿了。
骆秉章想一想之前的事,就心有余悸,一阵哆嗦。
所以骆秉章还不敢轻易动曾国藩。
鲍起豹几次怂恿,骆秉章只回答三个字:“等等再说(且待之)”。
骆秉章在等什么?
很明显,等皇帝的决策。
如果皇帝对待曾国藩和其他地方大员一样,革职查办,那骆秉章可以踩上一脚。
如果皇帝对曾国藩信任有加,让他继续干,那骆秉章就做个顺水人情,凡事留一面,以后好见面。
打狗要看主人,咸丰就是曾国藩的主人。
是落井下石,还是网开一面,一切的一切,都等皇帝的一句话。
鲍起豹眼看怂恿骆秉章处分曾国藩行不通,于是就和骆秉章一起,联名给皇帝写信,报告曾国藩兵败身未死的消息。
鲍起豹的想法简单的多:不趁着这个时机打击报复,踩曾国藩一脚,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时?
不过很不幸,这是跳梁小丑鲍起豹最后的表演。
咸丰帝得知曾国藩兵败的消息之后,当然非常失望。
但是失望之余,至少他看到了曾国藩的精忠报国的忠心。
至少曾国藩是一个有廉耻之心的人。
虽然兵败靖港有负所托,但咸丰帝之前已经收到过太多前线兵败的消息。
曾国藩这次兵败,只不过是咸丰帝收到的无数的兵败消息中的一次而已。
此时已经神经大条的咸丰帝,没有深究曾国藩的责任。
只对他“革职”,但是依然信任曾国藩,把曾国藩撸了之后,依然让他“戴罪自效”。
也就是个“革职留任”的处罚,撸了官,但是不夺军事指挥权。
其实这个惩罚不算轻,但是也不算重。
不算轻是说撸官,一撸到底。
曾国藩在朝廷辛辛苦苦爬了13年,一场小失利,就被撸了个干净,确实挺狠的。
说不算重,是因为没有剥夺曾国藩的军事指挥权。
有赌未必输,只要你还留在牌桌上,就有翻身的机会。
没有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也没有剥夺他湘军最高统帅的地位,这个处罚对于曾国藩其实没有太大实质性的影响。
只要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后面只要有战功,马上就能去掉“戴罪”的帽子,顺利复职。
对曾国藩的处置就到这里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完。
在奏折的结尾,咸丰帝看到了鲍起豹的名字。
鲍起豹是和骆秉章联名上书的,本来是想露一小脸,顺便踩一小脚的。
结果很不幸,被皇帝抓住了马脚。
看着鲍起豹的名字,再看看他的头衔:湖南省军区司令。
咸丰帝陷入了沉思。
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在前线打仗,兵败,准备以死报国。
而你鲍起豹,作为正规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不但战前不出一兵一卒协助剿匪,在战后居然还落井下石,联名上书弹劾曾国藩,这种人实在是太可恶。
比打败仗的曾国藩还要可恶100倍!
于是咸丰帝决定给这个配角一次上镜的机会:
“即行革职”!
鲍起豹本来想借机踩上一脚,出口恶气。
不过他运气不太好,没能把别人踩下去,还一脚踏空,把自己摔了个半身不遂。
该!
曾国藩受到了惩罚,但至少还有翻身的机会。
鲍起豹则一撸到底,失去了湖南提督的职位,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捞到。
从此以后,鲍起豹这个配角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再也没有回来。
作为配角,最好要老实本分,不要过多参与主角的戏份。
参与过多,往往就不能活到最后一集,这是个血的教训。
当然当时没有电视连续剧,鲍起豹也不知道这中间的梗,所以他就这样谢幕了。
跳梁小丑只增笑耳,蒲松龄先生的话写得好。
从对曾国藩和鲍起豹二人的处理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咸丰帝是个不错的皇帝。
不是为他洗地。
咸丰帝继承的是一个烂到根子上行将倒闭的国有企业。
已经苟延残喘了200多年,在他上任的时候矛盾集中爆发。
眼看就要嗝屁,但是通过他的努力,愣是挽狂澜于即倒,让大清朝又换发了活力,使大清朝免于2000年来改朝换代的更迭命运,也算是一代明君。
当然有人把大清朝最后倒闭的责任也推到他头上,说“大清朝的倒闭,自咸丰帝始”。
有这种说法的人历史没学好,有点张冠李戴。
一码归一码:
咸丰帝能挽救大清朝免于改朝换代,这是他厉害的地方,可以算是个明君。
咸丰帝不能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最终大清朝被民国取代,这里历史的发展规律。
一个人无法阻挡历史的发展规律,咸丰帝做不到,换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做不到,这不能怪咸丰帝。
咸丰帝力挺曾国藩、干掉鲍起豹的行为,让湖南官场大为震慑:
大家都知道鲍起豹是曾国藩的死对头,这次曾国藩打了败仗,鲍起豹上书弹劾,很明显鲍起豹占了绝对优势。
但是即便如此,最终的结果居然还是曾国藩把湖南军区司令鲍起豹给撸了,这中间的能量,不容小觑。
大家纷纷感叹:
曾剃头这小子能量不小啊!
朝中有人!上面有人!
此时的湖南地方,还摸不清曾国藩的底,毕竟曾国藩在京师混了13年,关系网在朝廷,作为地方官,谁也不知道曾国藩通的是谁的路子。
不管曾国藩上面的人是咸丰帝,还是其他朝中大员,但是湖南官场取得了一致的观点:
曾国藩这个人不容小觑,后台很硬。
曾国藩不好惹,也不要惹!
从另外一个方面,也算是咸丰帝为曾国藩出了一口恶气。
很快,一个更大的消息到来,彻底改变了曾国藩被动的处境。
什么消息呢?
湘潭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