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十一节:
曾国藩书生将兵

做出了主动进攻湘潭的决策之后,湘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全力进攻湘潭。

当时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湘军陆军由第一号猛将兄塔齐布首先带领1300人,作为前锋部队出发。

后面跟随两千六百人,作为主力部队殿后。

陆军一共出动4000多人,基本上是倾巢而出。

因为当时陆军正规军一共也就13营6500人,塔齐布就带走了4000多,留给曾国藩的只有2000多人,并且这些人还要担任守卫省城长沙的重任。

湘军水师同时出动。

相比于陆军还留下2000人守长沙,水军则全部出动:

当时水军一共有十个营,曾国藩派出了五个营先发,去配合塔齐布进攻。

留了五个营的水师在后,归曾国藩自己指挥。

但是这五营水师并不是留下来守长沙的,大家约定的方案是水军五营先发,第二天曾国藩再亲自带领剩余的水军五营,作为后续和增援部队出发。

也就是说:整个湘军的10营水军全部出动,向湘潭进军。

湘军总共13个营的陆军出动了8个营,水军10个营全部出动,所以说倾巢而出不为过。

湘潭的战守成败,决定了湘军的第一战能否成功。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曾国藩当然想成功。

他太想了,他做梦都想。

因为这一年多以来,曾国藩受到太多的非议。

从地方,到朝廷,到最终的大BOSS咸丰帝,都对曾国藩意见很大:

地方上,前面曾国藩和地方闹翻,地方文武官员都看不上曾国藩。

地方上也就算了,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此时连咸丰帝也不站在曾国藩一边。

在太平军围攻湖北武昌的时候,咸丰帝阵脚大乱,又一次发挥了自己瞎指挥的特长。

咸丰帝一看曾国藩的湘军练的还挺好,已经有了10000多人,于是催促刚刚成立的湘军北上解救武昌。

咸丰帝YY无极限,不光要曾国藩解救武昌,还要他增援长江下游(自洞庭湖驶入大江,顺流东下,直赴安徽江面),一直要打到安徽。

显然咸丰帝又在纸上谈兵瞎指挥。

之前我们在两江总督陆建瀛殒命的一节就提过:

对于咸丰帝的瞎指挥,陆建瀛选择的是唯命是从,最终导致了他的兵败身死。

而湖广总督吴文鎔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咸丰帝让他出城追击太平军,他十分听话的去了。

结果呢?

还没追出200里,刚从武汉跑到黄州(黄冈),就被太平军包了饺子,最终吴文鎔殒命。

两个总督,一个湖广总督,一个两江总督,都被咸丰帝的瞎指挥要了命。

曾国藩是个刺头,当然不想重蹈陆建瀛和吴文鎔的覆辙。

他对于咸丰帝的催促不动声色,装聋作哑,装疯卖傻。

无论咸丰帝如何催促,曾国藩不动如山(曾国藩原话:不能草草一出)。

曾国藩抱定一个原则:

要想让我出征,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练好兵整好军,才能出战。

只要我觉得时机还不成熟,绝不轻易出战。

同时曾国藩还放出话来:我老曾出马,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对于曾国藩不服从自己的命令,咸丰帝写了一大段来讽刺曾国藩:

“我让你去增援,你说要准备好了再出征,说的好像等你准备好了就十拿九稳能打赢一样”!

“如果你真能打赢也就算了,如果你打不赢,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吗(岂不贻笑于天下)”?

但是不管咸丰帝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是下命令还是出谕旨,是变相鼓励还是出言讽刺,曾国藩就是不动,铁公鸡一毛不拔,死猪不怕开水烫。

你怎么催,我就是不动。

把咸丰帝恨得牙痒痒。

既不被地方上所容,又得罪了咸丰帝,并且还夸下海口: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你能想象当时曾国藩的压力有多大?

如果失败,还不被所有人笑掉大牙?

正是背负了太多的非难和指责,所以曾国藩特别渴望成功。

为了这场考试,曾国藩足足准备了一年多。

这中间受到种种挫折,种种刁难。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练出了一支自己的部队。

我要到疆场上杀敌建功,让所有看不起我的人,让所有针对我的人,统统闭嘴!

光说没用,大家真刀真枪战场上见高下。

我需要的,就是一场胜利,一场干脆利落的胜利。

在正确的战略决策之下,

在正确的战术执行之下,

拥有一支新式军队的曾国藩,本来可以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来做自己的汇报演出,但是他演砸了。

事情出现了料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塔齐布带着陆军和水军出发之后,曾国藩得到了一条小道消息。

这一条小道消息差点要了曾国藩的命。

虽然他最终依靠主角光环这个道具活了过来,但是也送给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一场大败,第一场耻辱。

这个小道消息是怎么说的呢?

消息是从北路的靖港那边传过来的。

当时的靖港,规模比较小,太平军在靖港的人数不多,和一些地方团练武装在对峙。

本来靖港也不是曾国藩攻击的主要目标,湘军倾巢而出要攻打的是湘潭。

大家商量好了,塔齐布带大队人马第一天出发,第二天曾国藩带后续部队跟进。

就在塔齐出发攻打湘潭不久,有人来向曾国藩报告:

靖港的太平军,听说湘军向南攻打湘潭之后,消极懈怠,疏于防范。

在靖港和太平军对峙的地方团练武装,发现了这个机会,想要推掉靖港的这一小股太平军。

但是毕竟是团练武装,主要是民兵,战斗力不行,于是大家想到了一个办法:

来向曾国藩求援。

湘军人多势众,战斗力更不可同日而语,一旦湘军加入战斗,靖港的太平军必败无疑。

当时团练武装搭建了一座浮桥,做好了偷袭靖港太平军的准备。

只要湘军一到,地方团练做内应,湘军做外援,大家里应外合,打他个措手不及。

作为战场新兵蛋子的曾国藩,作为一个书生意气的文人,传奇小说看了很多,地摊文学也读了不少,自然没少看文人将兵,出奇制胜、一战成名这样的戏份。

于是曾国藩开始YY:自己一介书生,顶着各方的压力,带领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部队,出奇制胜,一战而天下闻名。书生快意恩仇,决胜疆场,上达天听,扬名立万。

这样的情景,地摊文学没少写,想想也是美美哒。

不得不说这个诱惑相当大,再加上曾国藩真的太需要一场胜利了,虚幻的功名冲昏了曾国藩的理智。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战略战术部署,在出征前夜,毅然决然的做出了决定:

撸草打兔子,在攻打湘潭之前,我先去把北面靖港的太平军收拾了。

时机太难得了:

靖港是个小地方,太平军的实力很弱。

并且还有地方团练武装的里应外合,还搭好了浮桥等着我去。

曾国藩满脑子想的都是:一声炮响,里应外合,神兵天降,一战成名。

当时攻打靖港,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长沙城距离靖港只有25公里,并且是顺风顺水。

风是由南向北吹,水是由南向北流,长沙在南靖港在北,顺流顺风而下,顺着湘江,即刻就到。

地利:

靖港是一座小城,邻水而建,并没有坚固的工事。

而此时曾国藩还有5营的水军,顺江而下,充分发挥水师的优势,必然一鼓而下。

曾国藩相信,自己手里掌握的5营武装力量足以解决驻扎在靖港的这股太平军部队。

人和:

地方团练武装已经做好安排,里应外合。

还搭建好了浮桥接应湘军,湘军一到,太平军必然一鼓而下束手就擒。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好时机,天与不取,有违天道也!

于是曾国藩决定:攻击靖港!

本来作为全军统帅的曾国藩,不应该亲自带兵出征。

但是此时湘军大部队刚刚被塔齐布带走,猛将兄们都已经开到前线,作为支援部队的曾国藩手下无大将,怎么办呢?

总不能让塔齐布他们再折返回来吧?

不要小题大做了,靖港弹丸之地,我自己就能搞定。

于是曾国藩决定:亲自出马!

我要真刀真枪的,去博取一场功名。

作为一个书生,我要带领部队去砍人。

我老曾文武双全,文能上书谏言,武能带兵打仗。

我要让天下耻笑我的人知道,本大帅就是这么牛逼的奇男子。

当然,这样的人,一般最后都沦为了笑柄,曾大圣人也不能例外。

一番YY之后,曾国藩带着他的水陆大军,顺风顺水,沿江而下,从长沙进攻靖港。

风很大,水很疾,曾国藩自鸣得意。 fGZq+trxW7OHkphHK8yw9rUjfwa6kZLZ9TMzideJQVIDTUi7j5tbzEvGXbwMZpU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