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要发展湘军,必须要解决军饷来源的问题。
通过“捐局”和“绑票”,曾国藩解决了眼前的问题。
但是当兵的每个月都是要关饷的,每个月都要发工资。
必须有源源不断的饷银来支撑曾国藩的湘军,这是“捐局”和“绑票”都无法提供的。
你总不能每个月都去绑一次狗大户吧?
曾国藩必须要找到一个持续的可发展道路。
这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政府的支持。
前面我们就说过:曾国藩和湖南巡抚骆秉章已经闹翻了。
此时骆秉章虽然明面上不敢对曾国藩做什么,但是背地里,他可以选择对曾国藩不做什么。
不做什么呢?
不给钱。
骆秉章是湖南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政府拨款给谁和不给谁,决定权在他手里。
骆秉章可以把钱给曾国藩,也可以把钱给王錱。
给谁都不犯法:曾国藩是带兵打仗,王錱也是带兵打仗,甚至鲍起豹带着绿营兵,虽然战五渣充当啦啦队,但那可是正规军啊,拨款也正常,给谁都不犯法。
钱本来就少,再加上层层截留,最终能发下来的钱,已经屈指可数,大家都在排队等着用钱,不幸的是曾国藩排在了队伍的末尾。
究竟拨款给谁,完全看骆秉章的心情。
而此时的刺头曾国藩,肯定不能给骆秉章带来什么好心情。
于是拨款到底花落谁家也不言自明。
并且曾国藩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
曾国藩办的是团练,也就是民兵。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民兵不是国家正规军队,没有编制。
没有编制,自然国家不发军饷。
曾国藩如果想获得拨款,如何把自己手下那几千人,从民兵的身份变成官军的身份这就很重要。
而此时新出现的一个风口,帮了曾国藩大忙。
这个风口就是:水军!
前面我们说过,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号称战船万艘。
虽然很多是民船,是乌合之众,但至少也有一万多艘船,所以太平军的水军实力很强。
而大清朝在长江水道之上,完全没有水上武装,清军水军实力无限接近于0。
所以在太平天国早期,太平军完全控制了长江水道。
太平军攻城略地来去如飞,所依靠的就是长江水道便利的运输条件。
要想剿灭太平军,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这,就是最大的,也是最新出现的风口。
最先发现这个风口的人,是我们前面说的晚清第一键盘侠郭嵩焘。
郭嵩焘虽然打了一仗就逃跑了,但是眼光却非常独到。
他一眼就看穿了长江流域太平军横行无阻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写信给咸丰帝:
“欲肃清江面,必破贼船;
欲破贼船,必先制造战船以备攻击。
贼船出没无常,季风急驱,一日可数百里。
官兵既无舟楫之利,哨探不能,施防御无所用,是以其势日益猖獗。”
郭嵩焘的见解,一针见血。
长江水道,就是官军和太平军的生命线。
谁控制了制江权,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
现在是太平军完全控制长江,所以太平军攻势如潮。
官军因为没有水军,所以被打得满地找牙。
官军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长江的制江权。
远在后方的咸丰帝看到这个奏折,并不迂腐的他马上就明白过来,深以为然。
于是道光帝马上批复:
“我军攻剿未能得手,皆由战船无多,致令长江天堑无所控扼。”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咸丰帝就下了决心:建立一支水军。
咸丰帝建立水师的决心是很大的。
他委派了两个总督两个巡抚,四个封疆大吏一起来办这件事情。
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张亮基,湖北巡抚崇伦,湖南巡抚骆秉章,也就是四川湖南湖北,这三个省一起来办水军这件大事。
并且主抓这些大事的,都是地方大员,封疆大吏,都是土皇帝。
可见咸丰帝对于新建水师这件事情是多么重视。
但是咸丰帝忘了国人的一个特点:人多不一定就能办成事。
平时我们也会发现:同样一个任务如果分派给某一个人,责任到人,往往还比较容易办成。
而如果同时分派给很多人,那结果就是互相推诿互相攻讦,最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
兴办水军的任务下给了两个总督两个巡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着手去办。
为什么这么大的风口,这么大的机会,这些总督巡抚们却办不成事?
要解释这个问题,估计要花费很多笔墨,还是举个例子比较简单明了。
互联网是现在最大的风口吧,你看过哪个互联网巨头是国有企业?
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小米华为,哪个是国企?
现在直播很火热,你看哪个国企去干了,还干成了的?
当年微信出来之前,三大运营商做了7个类似“微信”的产品(具体哪7个想想知道的可以举手,大叔为你一一道来)。
结果微信一出来,把这7个葫芦娃都打的满地找牙,你现在还在用“飞信”吗?
总督巡抚们都是国有企业的老总,就算他们看到了风口,看到了机会,他们一样干不成。
能够抓住风口干成事业的,只能是民营企业。
曾国藩的湘军,就是民营企业。
能干成这件事的,非曾国藩莫属。
真正热心要办这件事情的人当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曾国藩。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就算在眼前如果你不主动去抓,等于没有。
有人又说了:曾国藩此时已经穷得叮当响,他哪里来的钱来办水军?
陆军的军饷他都要靠绑票勒索了,曾国藩又如何有钱建水军呢?
其他的总督巡抚们也是这样想的:没钱,俺们办不了水军。
总督巡抚们说完之后就回去睡大觉了。
曾国藩也没钱,但他不光没有把“没钱”当借口,反而主动向皇上请缨:
我没钱,但是我要把水军办成了!
这就是国企老总和私企老板的区别。
国企老总:没钱,我就不办。
民企老总:没钱,我也要办。
没钱,也要办!
曾国藩为什么要办水军,有几个原因:
第一:水军太重要了。
如果没有水军控制长江水道,任由太平军控制长江在上下游游走,曾国藩无论怎么努力,湘军无论怎么拼命跑断腿,也不可能追上太平军。
也不可能收拾得了太平军,更不用提剿灭了。
现在的人都觉得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湘军,其实不然。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湘军水师。
当然水军也是湘军的一部分,但正是因为兴办水军这个契机被曾国藩抓住了,才有了后来湘军的纵横天下。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编练水军,就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此时的曾国藩还非常弱小,只有两千来号人,并且因为王錱已经在省城投靠骆秉章办团练,所以此时的曾国藩失去了先机,王錱实力比他强,他和王錱的竞争,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而一旦编练水军,水军当时是一个稀缺的军种,相比于陆军,水军更加难以办理,进入门槛更高。
要办陆军的话,你随便招募几个人,大家拿着铁锹、扛着锄头,最不济的怀揣两块砖头就能够上战场拍人。
我们的开国元勋贺老,当年不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吗?
古惑仔不都是这个套路吗?
所以要办陆军,进入门槛不高,大家都能干,你曾国藩能干,我王国藩李国藩也能干。
陆军是个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利润不高。
但是水军则不同:进入门槛要高得多。
水军需要装备,不是你随便一吆喝三五十号人三五百人甚至三五千人就能干的。
你首先必须要有船,船上要有炮,还要有水手炮手,还要精通水性战法。
这一切,不是短时间能够轻而易举解决的,也不是一帮人拍脑袋就能干的。
水军相对于陆军,更需要系统的团队的力量。
一个强大的团体共同协作,才能把水军办好。
并且造船买炮,训练水手,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大把的时间,一般人很难筹集到大笔资金,也无法短期找到足够多的水手,毕竟水手是个技术工种,不像陆军来个人就能干。
这也就是说,水军的的确确是一个高门槛难进入的行业。
曾国藩要想进入这个行业也很困难,但是一旦水军练成,那曾国藩就独占了一个别人无法进入的行业,拥有了唯一的专利权,可以垄断经营。
垄断经营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所以此时的投入,是值得的。
在其他总督巡抚们都推诿不干的时候,曾国藩主动请缨。
曾国藩要先入为主!
其实现在的创业也是这样:
一旦你能先人一步,进入某个新兴行业,那么后来的人只能来投靠你,被你收编。
即便他们再另起炉灶,其规模和影响力也远远达不到你先入为主的水平。
这就好比现在的互联网聊天软件,QQ横行天下微信横行天下,如果你作为一个后来者,想要挑战先入者的地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国藩敏锐的发现并抓住了水军的这个特点。
陆军团练每个省都有,每个人都可以去练,并且当时的团练大臣也有四十三位之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而水军则不同,竞争要小得多。
水军对曾国藩而言,俨然就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救命稻草。
一旦水军建成,曾国藩就奠定了他平定太平天国的一哥地位,没有人能够撼动。
第三个好处,也是最大的好处:
对曾国藩来说,遍练水军可以让湘军“转正”!
前面我们说过很多次:
曾国藩练的兵属于民兵,民兵不是正规军。
所以民兵没有办法发响,中央政府也不会拨款给你。
而如果一旦曾国藩开始编练水军,因为水军的费用很大,要造船,要买枪造炮,要招募水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
而这些钱,不是一个光杆司令民兵营长曾国藩拿得出的。
大家也都知道他拿不出那么多钱,咸丰帝也知道他没那么多钱。
既然大家都知道我没那么多钱,那么我就可以明目张胆名正言顺的问中央要钱,问地方要钱。这样,以后曾国藩的湘军,军费就有了着落。
而此时的水军,是属于名正言顺的正规军,是有建制的,是皇帝亲自下诏要求兴办的。
也就是说,曾国藩通过编练水军,彻底改变湘军作为民兵的性质。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这也是为什么曾国藩在穷的叮当响的时候,却哭着喊着要揽下“编练水军”这个需要耗费大量钱财的任务的原因。
咸丰帝看到曾国藩如此热心,自然大家褒奖:赶紧去办!
当然任务是接下来了,工程被你承包了,钱从哪里来?
此时作为甲方的咸丰帝,比曾国藩好不了多少,也是穷得叮当响,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一个穷的叮当响的甲方,遇到了一个穷的叮当响的乙方,也算是晚清的一道奇景。
作为包工头的曾国藩,苦苦思索来钱的渠道。
这个时候有一个好消息传来:
有一笔从广东押解来的军饷,本来是要送到江南大营,给向荣的绿营兵发工资的。
但是此时长江水道被太平军占领,整个湖北江西戒严,路上不安全,所以这批军饷运不到前线,滞留在湖南省城长沙。
天无绝人之路!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你想干什么事,你努力去干,老天爷总会给你点机会。
这批军饷,就是老天爷给曾国藩的机会。
曾国藩瞅准了时机,马上给咸丰帝发邮件,要求把这笔钱挪过来给自己用,用来编练水师。
咸丰帝当然马上照准,批给曾国藩四万两银子。
曾国藩解了没钱的燃眉之急。
包工头曾国藩的揽下的工程,终于有钱开工了。
这笔钱很重要。
四万两银子看似是很多钱,但是相比于湘军每月10多万两的开销,其实也算不上很多钱。
半个月的工资都不够。
但是这笔钱还是很重要。
重要的不是这四万两本身,而是这四万两银子背后的意义:
这是官饷!
这是官饷!
这是官饷!
也就是说,曾国藩第一次名正言顺的从政府那里拿到了军饷。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和第三和第N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拿到这四万两官饷之后,曾国藩带的兵就不再是民兵的性质,而有了官军的性质。
官军是有俸禄的,也就是说湘军以后也可以和绿营兵一样,可以靠官府养着。
从此之后,曾国藩都可以名正言顺的伸手问政府要钱。要知道当时政府是唯一能给钱、唯一能持续给钱的机构。
虽然咸丰帝穷的叮当响,但是在他掌管之下的大清朝,这个国家机器还基本运转良好。
当时还没有遭遇兵灾的四川,山西,陕西,直隶,东北,甚至浙江江苏,后来局势稳定后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税收财源还在不断的从这些和平地区被征收上来,源源不断的给长江流域的前线输血。
这也是后来大清朝能平定太平军的根本原因:以全国之财力,对付长江流域的太平军。
曾国藩通过编练水军,从政府这里又掘到了第二桶金。
更严格的说,曾国藩掘到的不是一桶金,而是一个金矿。
政府的饷银就是一个可以源源不断给他带来创业资金的金矿。
通过编练水军,曾国藩彻底改变了湘军民兵的身份,从此之后湘军这个民营企业,也拥有了和绿营兵这个国有企业一样的地位,一样的资源。
湘军获得了国有企业绿营兵相同的资源,同时还拥有了绿营兵不具备的民营企业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的曾氏创业公司,前途一片光明。
以上,就是曾国藩能够发迹的根本原因。
很多所谓的历史学家不明就里人云亦云:
曾国藩是靠湘军发家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曾国藩是靠湘军水师发家的。
如果说当时文人从军是风口,那么兴办水军则是风口中的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站在风口中的风口上,曾国藩能不能飞起来呢?
请看下节:衡阳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