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十三节:
曾国藩的“绑票”生涯

在第一本书中,我们写过几节很有意思的文章:

曾国藩的“讨饭”生涯

曾国藩的“北漂”生涯

曾国藩的“借贷”生涯

这一节,我们写一个更加劲爆的题目:曾国藩的“绑票”生涯

顺便预告一下:后面我们还会写到

曾国藩的“外交”生涯

曾国藩的“相面”生涯

这都是曾国藩晚年的生活,要到很后面了,有耐心的同学请持续关注。

PK掉王錱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当初曾国藩带出来的4个人:

郭嵩焘:此君一战而胆战心惊,回去山洞(是真的去山洞了)隐居去了,不过很快他又被曾国藩用激将手段拎出来了。

刘蓉:当参谋,幕僚。

罗泽南:老实的读书人,曾国藩的左右手,忙着剿匪。

王錱:投他人去也。

也就是说,此时的曾国藩,得力的干将只有刘蓉和罗泽南两个。

刘蓉是幕僚,参谋型人才,无法独当一面。

罗泽南,老实人,也无法独挡一面。

能独当一面的王錱又闹掰了跑了。

虽然多了一个塔齐布,但是作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官,更无法独挡一面。

此时的湘军,全部的担子都压到了曾国藩的身上。

曾国藩有点犯难了。

虽然能办事的人没了,但是也并非一无所获。

通过打压王錱,曾国藩进一步确定了自己湘军的领袖地位。

整个湘军的领导人集团里,曾国藩一枝独秀,没有人能够和他争公司的领导权和控制权。

整个湘军,唯曾国藩马首是瞻。

并且从此之后十几年,在湘军的领导人问题上,从来都没有过争议:谁也无法和曾国藩相提并论。

一个稳定的、统一的领导,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并且他也有了两个猛将兄:一个是罗泽南,一个是塔齐布。

一文一武但是都能打的人。

曾国藩

罗泽南

塔齐布

这三个人形成了湘军早期的铁三角。

一个没有太大本事的好领导----曾国藩;

两个猛将兄:

一个学问很大且很能打----罗泽南,

一个没啥墨水但是忠心耿耿----塔齐布。

湘军早期的领导班子,有点像《三国演义》的刘关张三兄弟:

一个没有太大本事的刘玄德,

加上两个好兄弟:

一个有学问有涵养的关云长,

一个脾气火爆战斗力爆表的张翼德。

而刘蓉作为参谋,虽然传奇程度无法和诸葛亮相比,但至少是合格的。

有统一的领导,有兄弟,有参谋,一个稳定有效的领导班子就这样形成了。

领导班子形成之后,曾国藩头疼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融资。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曾国藩练的是民兵是团练,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从皇帝那里拿到钱,和湖南的巡抚骆秉章去要?

骆秉章有了王錱,哪里会把钱给和自己抬杠闹别扭的刺头曾国藩?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难倒曾国藩。

钱成了曾国藩创业史上最大的痛。

怎么办呢?

作为一代大圣人的曾国藩,自然有解决办法: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想办法!

什么办法?

干他的老本行:要饭!

要饭这个行当,曾国藩并不陌生。

十几年前刚中进士那会,曾国藩为了筹集资金上京,把大半个湖南省跑了个遍,通过“拜客”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不明白的同学翻翻第一本书的内容)。

而十几年之后,曾国藩创业遇到了困难,没办法只能重操旧业:

继续去当乞丐,继续去要钱。

不过这次要饭的规格要高那么一点。

一丁点而已。

这次要饭,不是曾国藩出去要,他已经是中央大员了,拉不下脸。

他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我不出去要,通过我自身的影响力,让你主动把钱送来。

曾国藩对自己的号召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毕竟手拿圣旨,脚踩中央大员。

这两块金字招牌挂出去,送钱的还不是一堆一堆的。

于是曾国藩设立了“捐局”。

所谓的捐局,放在今天就是一个类似于红十字会的组织。

宣传的办法很简单:

前方在打仗,将士们都没了吃和穿。

为了保证地方的安全,请父老乡亲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群策群力出点钱,把人民军队建设好,这样才能扫平叛乱,还大家一个朗朗乾坤,这样大家才能安居乐业。

为了大家的财产安全,生命安全,人身安全,希望大家踊跃捐款,支援前线!

当然也不是白捐:

凡是捐钱在1000两银子以下的,我曾国藩都设个账本,记下你的名字,将来算是你的一份功劳。

凡是捐钱在1000两银子以上的,那么我奏明圣上,要上新闻联播通报表扬,再给你一个虚职的顶戴(给的职位类似县官之类,但是只是个虚职,不会让你去上任,类似于现在的光荣称号),也光宗耀祖一番。

类似现在的国宝上缴,一面锦旗+500奖励,性质差不多。

捐局是一个非强迫性的组织,依靠皇帝+曾国藩的号召力,依靠通报表扬+送光荣称号的方式,让大家出钱。

虽然说捐了不白捐,但是看看投资回报比,其实捐了就是白捐。

捐1000两银子,才拿个虚职,通报表扬一次,这收益也太低了,要知道当年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工资也才10多两银子,1000两银子相当于普通老百姓干1000年,就图个通报表扬?捐了就等于白扔了一样。

曾国藩对捐局寄予厚望,不过很快他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自己的金字招牌不管用,号召力不够。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劝捐之难,难于登天,费尽心力,迄无一获”!

大白话,不解释,想想也不难理解:捐那么多,收益那么少,谁捐谁二百五。

我们不止一次说过:利益才是驱动一切的源动力。

一个非强制性的组织,要想通过别人“主动”捐钱,从而获得大量的金钱,并且要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的金钱,难如登天。

刀兵四起的年月,一会太平军来了抢一遍,绿营兵来了抢一遍,天地会土匪来了抢一遍,土地废弃,老百姓流离失所,连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饱。

一群吃不饱饭的人,你还指望他们主动给你捐钱?

和平年代所谓的荣誉称号或许有用,战争年月,有钱吃饭才是硬道理。

所以,设立捐局,劝老百姓捐钱这个方法行不通。

即便能有一点收入,相对于曾国藩建立湘军需要的大量融资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个方法行不通,曾国藩只能另寻办法。

曾国藩转变了思路:

普通老百姓没有钱,他们确实是没钱,饭都吃不上。

但是那些土豪大户们,家里却很有钱。

如果能让大户们出钱支援前线,军饷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了。

但是大户人家都不是省油的灯。

一者他们没有捐钱的热情,所谓为富不仁说的就是这些人。

二来这些人之所以是大户豪门,多半都是有背景的,后台硬,一般人不敢动他们。

我就是不捐,你也不能把我怎么着,毕竟是“捐”,不是“抢”,你不能来硬的!

你曾国藩上面有人,我狗大户上面也有人。

所以一般人想问富人讨钱,除了撕破脸去抢去偷,基本没有其他的办法,靠“捐”是不行的。

曾国藩不是一般人,他准备在土豪头上动刀。

是真的动刀。

曾国藩的办法很简单:“勒捐”!

“勒索”的“勒”!

对于这些为富不仁的狗大户,你有钱但一毛不拔是不是?

你以为我拿你没办法对不对?

你们想错了,我老曾有办法治你们。

方法很简单,直接把狗大户抓起来,然后明码标价:给钱就放人,不给钱就关着。

曾国藩真不是一般人,一个堂堂中央大员,居然干起了梁山好汉的勾当。

当时文雅的说法叫“勒捐”,现在通俗的说法就叫“绑票”,这个“勒”字相当形象。

既然决定要绑票,那一定要绑最有钱的富家公子,绑最大的狗大户。

毕竟狗大户钱多,干一票算一票。

绑个普通老百姓,勒索个三五两银子,那也太丢人了,还不如去要饭简单直接。

于是曾国藩把目标瞄准了湖南最有钱的大户土豪们。

当时湖南最有钱的是谁呢?

这个人大家其实很熟悉,就是陶澍。

具体说是陶澍家。

因为此时陶澍已经去世10多年了。

陶澍是晚晴时期湖南江湖第一个大佬,湖南近代史上牛人辈出,而陶澍是第一个牛人。

官至总督,一品大员。

在外为官30年,单单是在巡抚和总督的任上都干了十五六年。

为官这么多年,自然家财万贯。

陶澍家富得流油。

此时陶澍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家却是当时湖南数一数二的大土豪大地主。

按照曾国藩的说法,陶澍家拥有大量的良田。

这些田出租给租户,每年的租金收入大概有3万石粮食。

按照当时一旦粮食二两银子的价格,陶澍家每年靠收房租都有6万两银子进账。

可能大家对6万两银子没什么概念,我做个类比你就明白了。

当时大清朝每年的法定国家税收收入大概是4000万两,当然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放在一起我们算6000万两好了。

陶澍一家的租金收入,就相当于大清朝税收的1/1000。

放在今天做个类比:2016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16万亿不到一点点。

如果按1/1000算,陶澍家的收入放在今天,就是160亿。

一个家族,靠着租金收入就能年入160亿,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吸金能力。

陶澍家有钱,百分百的大土豪,狗大户!

(这个类比可能不太恰当,理解就好)。

并且陶澍家的背景也比较深厚,后台够硬。

陶澍和左宗棠是儿女亲家,陶澍最小的儿子娶了左宗棠的女儿。

陶澍和胡林翼也是亲家: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胡林翼娶了陶澍的女儿。

所以前面我们也说:左宗棠和胡林翼同岁,是拐弯的儿女亲家,只是左宗棠通过自己的女儿占了胡林翼的便宜,按辈分上算,同岁的胡林翼要叫左宗棠一句老丈人,不过是拐弯的。

四大中兴名臣里面,有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女亲家,陶澍家后台不可谓不硬。

曾国藩敢动陶家吗?

就没有曾国藩不敢动的狗大户!

当然曾国藩是读书人,先礼后兵,曾国藩给陶澍家写信:

地主大老爷啊,可怜可怜我吧,你们家一年收6万两的地租,能不能帮帮忙,捐一半出来给我们湘军,算是支援前线吧?!

曾国藩是有备而来,狮子大开口,一开口就要3万两。

3万两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时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10来两银子,3万两银子,相当于3000户人家全年的收入。

陶家当然不能给。

陶家开始哭穷:这年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曾大人,你高抬贵手,到别家去看看吧。

一个强要,一个不给。

折中的结果,当然是坐下来谈。

双方一番讨价还价,最后陶家给出最后结论:

钱我们只能捐1万两,并且因为手头很紧,要分期付款,用现在的话叫按揭。

曾国藩当时的目标是募集到10万两军饷,要新建湘军,每个月光军饷开销大概在8万两到10万两左右,并且每个月都要按时发银子。

富的流油的陶家居然只承诺1万两,并且还按揭。

穷的叮当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曾国藩,哪里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谈判破裂!

敬酒不吃吃罚酒,我老曾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啦,先礼后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勒捐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

勒索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还不知道?

绑票你总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曾国藩大手一挥:绑上!

绑谁呢?

谁后台最硬就绑谁。

算了一下,左宗棠的女婿、陶澍的小儿子陶桄(guang)后台最硬,就绑他吧。

于是左宗棠的女婿陶桄就被曾国藩绑票了。

并且放出话:不给钱,坚决不放人。

本来左宗棠是张亮基的师爷,张亮基费了九二虎之力才把左宗棠请出山,后来张亮基离开湖南,左宗棠一看来的是老朽骆秉章,有点看不上眼,于是就又回到自己的山洞隐居起来了。左宗棠不愧是自诩“今亮”的人,老子就是今天的诸葛亮,一般人老子不伺候,巡抚也不行。

巡抚我也不伺候,就是这么牛。

但是曾国藩这个人不按常规出牌,堂堂二品大员,居然做出了梁山好汉的勾当,把自己的女婿给绑票了,左宗棠不得不出山去找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个牛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左宗棠来了也不行。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左宗棠对曾国藩意见很大。

终其一生,左宗棠对曾国藩都是含讥带讽,嘲笑曾国藩没本事,只要曾国藩支持的,左宗棠基本都反对,并且是无条件反对,最终也导致两人交恶。

曾国藩和左宗棠相比,确实在才华和能力上有差距,但是左宗棠在落难的时候,是曾国藩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后来左宗棠独立成军,组建楚军,曾国藩给了巨大的帮助。

从这一点上说,曾国藩虽然才华不行,但是对左宗棠是有恩的。

左宗棠功成名就之后,对着曾国藩咬死不放,虽然和左宗棠的性格有关,但是毕竟恩将仇报,有点不地道。

最终,牛人左宗棠也没能硬过曾国藩。

没有办法的陶家只能上交捐款,才把人给赎了回来。

曾国藩硬气!

给他点赞!

顺便说一句,正是曾国藩的这次绑票行为,把隐居的左宗棠给激了出来。

新任巡抚骆秉章知道自己不行,但是他知道左宗棠的才华,所以也礼贤下士,恳请左宗棠继续来当自己的师爷。

左宗棠看着骆秉章虽然是个糟老头,但是人家作为一省巡抚,对自己毕恭毕敬,也就老老实实的顺驴下坡,安心继续当自己的湖南第一师爷。

这是左宗棠第二次出山的情形。

碰了陶家这个硬钉子,彻底打击了狗大户,打出了曾剃头的威名,之后的捐款就顺利的多。毕竟这么硬的茬子曾国藩都敢碰,那普通的大户人家,看到曾国藩来了自然也不敢怠慢。与其被曾剃头绑票,还不如痛痛快快拿出来,做个顺水人情,给曾国藩面子也给自己面子。软的不行来硬的,劝捐不行就勒捐,就绑票。

通过绑票的手段,曾国藩获得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

一个多月的时间,曾国藩就搞到了十多万两银子。

这十多万两银子解决了曾氏公司的现金流问题,不至于刚开业就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仅仅通过敲诈勒索的手段,是不能彻底解决曾国藩的军饷问题的。

因为毕竟勒索只能来一次,没有可持续性,而湘军的军饷则是每个月都要发的。

你总不能每个月都去把大户人家绑一遍吧?

收入不可持续,而支出却天天都在发生,曾国藩需要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找到一个稳定的军饷来源。 wgpT7oirG+GhmKh+sjT9+WsUOO7p4xuIXRq8jkF9A+k8O64HSqt/mhTSN4aSCM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