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十节:
牺牲曾国藩,幸福全天下

王錱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

办法很简单:用王錱替代曾国藩就好了。

王錱能完美解决上面的矛盾:

首先王錱能打仗会打仗,是办团练的首倡者,这个人能文能武,行军打仗的能力也不在曾国藩之下,拥有最久的创业经验,比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錱能成事,是个可造之材。

其次:

王錱地位很低,只是个秀才,当然没有专折奏事的权利,所以王錱无法直接给咸丰帝写邮件。

这样骆秉章和鲍起豹就能够继续垄断向皇帝写邮件这个渠道,避免了曾国藩参与进来竞争。

既找到了一个能干活会打仗的人帮忙守城,又不会受到威胁继续垄断经营。

两全其美!

这个方案完美的解决了骆秉章和鲍起豹的难题,那么对于王錱呢?

王錱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要合作必须是共赢的,要想拉拢王錱,必须要给王錱好处。

王錱能文能武,有理想有抱负。

是最早办团练的人,是最早出来创业的人。

他创业的时候,曾国藩还在京城当官老爷。

好不容易几年的时间王錱的公司成了规模逐渐盈利了,却被空降了一个领导。

就好比自己辛辛苦苦种了几年的桃树,眼看要挂果丰收了,结果被别人摘了桃子,从内心里王錱是不舒服的。

但是因为曾国藩实在后台太硬,资历也比自己高太多,王錱只能认了:我不能当老板了,就跟你一起干,当个合伙人吧。

王錱和曾国藩合作,前提和基础很明确:

曾国藩有顶层资源,

王錱有底层队伍,

两个人搭伙一起干,各取所需,合作共赢,也勉强说的过去。

王錱虽然失去了企业的领导权,但是找到了曾国藩这样一个大靠山,也不吃亏。

但是现在曾国藩经过长沙省城的一番勾心斗角,顶层资源逐渐丧失了。

首先丢的是皇帝的金字招牌:

之前有咸丰帝的金字招牌,但是这个金字招牌到了后来还是不管用,还是被鲍起豹和骆秉章修理的卑服的。

其次是地方领导的支持:

之前邀请曾国藩出山的巡抚张亮基也已经调走了,新的巡抚骆秉章明显看不惯曾国藩。

并且曾剃头在省城弄的鸡飞狗跳,把文官武官全得罪了。所以到这里,地方上的这层关系也断了。

再看曾国藩本身的二品大员的牌面:

没有了咸丰帝和省首长罩着,二品大员一点价值也没有。

说的实际一点:二品大员的牌子,连军饷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

此时曾国藩所谓的上层资源,基本已经丧失殆尽。

丧失上层资源的曾国藩,也就丧失了和王錱合作的基础。至少王錱和曾国藩两个人“各取所需”的前提没有了。

而此时曾国藩不能给王錱的顶层资源,骆秉章和鲍起豹却能够给得了。

骆秉章和鲍起豹同曾国藩一样,有专折奏事的权利,所以曾国藩能帮王錱争取到的福利待遇,督抚二人一样能争取到。

并且此时骆秉章和鲍起豹还是在任的省府最高行政长官,现任的一个省长,一个省军区司令,一省的财务大权、军事大权都抓在他们的手里。

与其去投靠前任巡抚(张亮基)招抚来的门外汉(曾国藩),何不投靠眼前的现任督抚呢?

是个人都能想明白。

王錱一夜无眠,辗转反侧把所有事情思前想后一遍,他做出了决定:

投靠骆秉章和鲍起豹。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王錱不仗义,出卖了曾国藩卖主求荣,不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品格。

此言差矣!

在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开上帝视角。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曾国藩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就觉得他做的都是对的。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当时”的情形,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出评判。

如果只是按照一个人的成就来判别对错,那历史就变成一部成功学了----貌似历史确实就是部成功学。

胜者王侯败者贼,非黑即白,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在这件事情上,做出抉择的王錱,我们很难说他做错了。

如果王錱不投靠骆秉章和鲍起豹,拍拍屁股走了,结果将是一个五方受损的局面:

首先受损的是长沙城里的那两个老头骆秉章和鲍起豹:

这两个年近60的老头只能在城里玩哥俩好。

如果太平军不来,他俩啥事也不用做。

如果太平军来了,他俩啥事也做不了。

没事,则歌舞升平。

有事,则完蛋滚犊子。

决定他们命运的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是太平军的心情:

太平军的那帮大爷不来就有好日子过,大爷们来了就只能祈求老天爷开恩城门楼子上再供个战神岳武穆了。我命由天不由我。

其次受损的是曾国藩:

我们来推演一下,如果王錱不投靠骆秉章和鲍起豹,那么他只能灰溜溜的回去衡阳。

一分钱也拿不到,回到衡阳之后曾国藩依然没有钱。

创业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

毕竟创业早期无法盈利却需要大笔的投资,没有了融资,创业也就油尽灯枯了。

曾国藩和王錱只能大眼瞪小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也是哥俩好。

而此时太平军已经把整个长江流域打得稀巴烂,军情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继续蹉跎岁月顿足不前,如何告慰悬望的大BOSS董事长咸丰帝?

如果对得起自己一腔的报国热情?

如何对得起胸中的猛虎?

当然最主要受损的还是王錱自己:

一个有如此才干、有才华、正值人生的上升期、正站在风口上的大帅哥,就因为缺钱,只能和曾大爷一起蹉跎岁月,到头来一事无成?

王錱可是一个做事疯狂到“不顾成败利钝”,“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一个拥有如此报国热情如此急公好义的人,绝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当然一旦一拍两散,受害最深的还是咸丰帝这个名为大清朝最大BOSS,实际却操碎了心的大清董事长。

前线的文武官员内斗,已经是很多年的积弊。

然而屡禁不止,最终导致劳师糜饷师老无功。

而太平军渔翁得利,眼看一天天壮大,把个大好江山闹得断壁残垣。

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作为君父的咸丰帝已经下了好几次罪己诏。

典型的“君辱”并且还“辱”了好几次,下面的臣子不光不效死力,还为了利益勾心斗角,说好听点是大逆不道,说难听点叫狼心狗肺,怎么对得起自己升平年月拿的国家俸禄?

最后,受害最深的,一定是长沙一城的老百姓。

大家都干不成事,那么最终谁来买单呢?

一旦城破,国破家亡背井离乡,老百姓又要颠沛流离了。

虽然在曾国藩刚来省城的时候,长沙老百姓对他不是那么友好。

但毕竟是升斗小民,哪里能看的那么长远,所谓爱民如子方为父母官,为人父母者如何不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子民。

现在曾国藩和骆秉章鲍起豹的内斗,如果不尽快解决,付出生命代价的,是长沙满城的老百姓。

所以从上到下,大家一损俱损:

大清皇帝

湖南督抚大员骆秉章鲍起豹

二品大员曾国藩

创业青年王錱

长沙满城老百姓

一旦对抗起来,所有这五个方面都会受损失,这是一个全输的局面。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王錱投靠骆秉章和鲍起豹之后的得失:

满盘皆赢,

受损的只有曾国藩一人。

首先得益的是长沙督抚骆秉章和鲍起豹:

他们得到王錱这员干将,为后来保障湖南全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看曾国藩:

王錱投靠官府之后,维持了湖南一省的安定。

湖南也成了后来湘军的重要根据地和粮饷来源地,没有湖南的稳定,要平定太平天国那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现在王錱离开对曾国藩打击不小,但是从长远看,曾国藩最终还是受益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后方的左宗棠和王錱,就没有和平稳定的湖南。

没有和平稳定的湖南,就没有湘军的饷银来源。

没有饷银来源,就没有后来湘军剿灭太平军的辉煌。

这其中,一环扣着一环。

曾国藩应该感谢王錱。

再来看皇帝老儿:

已经哭成泪人的咸丰帝,如果能看到前线的将士团结一心,忠心报国,那即便他花再多的钱,内心里也一定是非常欣慰的。

湖南老百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湖南保住了,太平了,大家都能过安生日子。

你们集团内斗不内斗老百姓不关心,老百姓想要的就是过几天安稳日子。

再来看王錱本人:

其实整个事件中,我觉得最难最苦的其实是王錱!

王錱面对的情形,用“委曲求全”这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jPF8F6MKWq4765WHeMzkXjRf+ZiM0HYh0Igg1Jm06sJMbxPsbzSqLQw+iYJUM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