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运作,曾国藩轻松收购兼并了罗泽南和王錱的队伍,解决了领导权问题,当上了创业公司的领导人。
曾国藩带着自己手下的四员干将:
郭嵩焘,
刘蓉,
罗泽南,
王錱,
领着1000多号人的队伍,向着梦寐以求的省城,曾国藩出发了。
虽然还有矛盾----这里说的是王錱。
虽然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好----这里说的是临阵脱逃的郭嵩焘。
但是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实在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也不能求全责备。
毕竟队伍有了,班底有了,可以做点事情了。
此时的曾国藩,和刚刚出门两手空空相比,已经是云泥之别。
罗泽南和王錱的加入,让他实现了从0到1的转变,尽管后面还困难重重的,但是从0到1才是最艰难的。
走过了这一步,就相当于新手上路了,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
下一站:省城长沙。
曾国藩出发时想的是建功立业澄清天下,毕竟书生意气么,并且意气风发。
然而到了省城之后他才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曾国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千古难题:
当做事情的人遇到了搞事情的人,你该何去何从?!
我们平常一个小创业公司,一个小部门十来人的团队,往往还会勾心斗角。
而曾国藩带着新建的队伍,来到省城这么个新地图,遇到那么多的新怪新BOSS,在当时如此混乱的局面之下,和各方各面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自然少不了。
曾国藩带的是创业公司,来到省城之后就发现:省城不比地方,原来的垄断老国企官军绿营兵挡在了自己的面前。
创业公司VS垄断国企?
千古难题。
很明显:
创业公司是来做事情的。
垄断国企是要搞事情的。
想做事情的人,总要面对一群搞事情的人。
这不光是创业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市场困扰我们,特别是当你想做点事情的时候,遇到搞事情的人,往往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而踏实做事情的人,永远也斗不过搞事情的人,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当时主要矛盾有两组:
第一组是上层建筑的领导层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
湘军的领导:前中央大员,现创业公司老板----曾国藩。
国企的领导:现任湖南巡抚土皇帝骆秉章,和湖南省军区司令鲍起豹,这二人是国企公司的正副一把手。
第二组是下层官兵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
新兵:刚进省城地图的湘军团练士兵,无编制无保障,属于民间团体。
老兵:久居省城的官军绿营兵,国家的经制之兵,有政府编制的正规军,吃皇粮的。
说白了就是一组矛盾:新旧势力的矛盾!
新来的湘军和原来的绿营兵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有人想做事情,有人想搞事情!
升平年代,做事情的人都是苦哈哈的苦逼底层,而搞事情的人则往往能够歌舞升,平步青云。
放在今天:
做事情的人就是底层的业务员、工程师、程序员,苦哈哈的加班干活,累死累活。
搞事情的人则往往是管理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轻轻松松就混的风声水起,挣大钱,居显位,无限风光。
做事情的人,天生就干不过搞事情的人!
这是和平时期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句话要加粗,可以打印出来贴在你床头,有点腹黑,有点消极,但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做事情的人干不过搞事情的人呢?
专业不同,分工不同。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自己单干能力很强,三个人放在一起就完了:一个做事的两个搞事的,一个拉车的两个坐车拖后腿的,结果啥事儿也干不成。
人多难成事,兽医多了整死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已经工作,见识过办公室政治,特别是见识过传统老国企的工作作风,你对这种事情一定不会陌生。
当时的曾国藩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湖南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骆秉章,有人说之前不是张亮基吗?
是的,在曾国藩刚出山的时候,湖南巡抚是张亮基,曾国藩也是张亮基请出来的。
在来省城长沙之前,曾国藩想投靠的也是张亮基。
如果张亮基还在湖南,那么曾国藩的创业路将简单很多。
毕竟上面有巡抚罩着,曾国藩要做事遇到的阻力要小很多。
但是局势发展的太快,太平军攻陷武昌之后,张亮基也受到株连,被咸丰帝给撸了,此时已经调任山东(如果没记错的话),曾国藩来的时候,张亮基已经不在湖南。
接替张亮基的,就是骆秉章。
骆秉章其实和洪秀全是老乡,都是现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人,当时叫花县,骆秉章比洪秀全早出生20年,是洪秀全的老前辈。
曾国藩和洪秀全年龄相当,所以论资排辈,骆秉章也是曾国藩的前辈,骆秉章已经快60岁了,曾国藩40出头。
虽然骆秉章比曾国藩大18岁,但是按官职,两人其实差不多。
曾国藩是混中央的,骆秉章是混地方的。
曾国藩之前是侍郎,正二品的官。
骆秉章是巡抚,也是正二品。
但是等到曾国藩开始创业,两人的地位又不同了。
在地方上,巡抚的地位明显要高得多:巡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地方上说一不二,俨然就是个土皇帝。
而曾国藩跨界创业,从中央到地方,并且还是个在籍的“前侍郎”,在地方上的能量和骆秉章没办法比。
并且从资历上讲,骆秉章中进士比曾国藩早6年,在论资排辈的大清朝官场,骆秉章就是曾国藩的前辈。
骆秉章在年龄上又比曾国藩年长18岁,是曾国藩的叔叔辈。
所以从各方各面分析,骆秉章都领先曾国藩,并且领先的还不止一个身位。
这是曾国藩和骆巡抚之间的关系。
那么曾国藩和骆秉章有很大矛盾吗?
其实也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是来从事砍人工作的,干的是武将的活。
而骆秉章是个文官,虽然他全权负责湖南的所有事务,主要是两块:军事和民事,但是湖南还有分管军事的省军区司令湖南提督,也就是说曾国藩做的事情,其实是湖南提督的活,而湖南提督又是归属骆秉章管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干的活,比骆秉章是低一级的,也就是说曾国藩干完活,是要汇报给骆秉章的。
两个人又级差,并不会形成正面竞争。
长沙是骆秉章的老窝和驻防地,当时骆秉章防守长沙,靠的是绿营兵。
省城的官军绿营兵是战5渣,不可靠,骆秉章比谁都清楚。
曾国藩练兵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省城长沙,有人主动来保护自己的老窝,骆秉章开心都来不及。
尽管骆秉章还不清楚曾国藩的实力,但是曾国藩毕竟是来挺自己的,给自己干活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说,骆秉章对曾国藩是欢迎的,并不排斥。
曾国藩最头疼的是和省军区司令之间的矛盾: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来干军事这块的,鲍起豹也是分管军事这块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行是对头,所以曾国藩和鲍起豹一定会有争斗。
湖南省军区司令鲍起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个人。
在之前太平军过境湖南,攻打省会长沙的时候,鲍起豹就在城中。
当时的鲍起豹虽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是也没有犯太大的错误。
用现在的话来说,鲍起豹就是一个普通人,既不是什么豪杰,也没有迂腐到不能自理,算是表现中规中矩,按照当时绿营兵的战斗力,你也不能要求太多,毕竟都是混口饭吃。
鲍起豹的年纪和骆秉章相仿,也都是快60岁的人了。
一辈子摸爬滚打,爬到一省最高军事长官这么高的位置,鲍起豹不容易。
此时的鲍起豹,也算是老朽一个,濒临退休。
成天想的就是怎么样应付差事混日子,混到退休安全着陆就完事。
鲍起豹和大多数的晚清武官都是一个德性:没什么本事,平时捞捞钱混混日子等着退休。
大家都是这个状态,鲍起豹也是这个状态,所以你要苛责他什么,也不能够。
如果是太平盛世,这样混混日子也就算了。
但是现在是天下大乱的时候,还要混日子,那你就不要想退休安全着陆了。
说起来挺讽刺的:
作为武将,本来应该对战争充满向往,战场才是武人的归宿。
毕竟乱世出英雄,乱世就是武人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时候。
但是已经升平了200年的大清朝的武官们,想的不是怎么疆场杀敌建功立业,一刀一枪拼出个封妻荫子,他们想到最多的是混吃等死。
像鲍起豹这种在垄断国有企业混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混到省军区司令这样高位的人来说,再去疆场杀敌,再去艰苦创业,太过勉为其难了。
机会,是针对有本事的人来说的。
没本事的人,即便机会砸到头上,也一样只能混吃等死。
危机危机,祸福相依。
有本事的人从危机中看到了“机”会,没本事的人只能从危机中看到“危”险。
鲍起豹自己干不了平定太平军的事情,新锐曾国藩要来干。
总有那么一些人:自己干不了的事,绝不允许别人干。
这类人就是所谓的搞事情的人。
这也不难理解:你是新来的,你要干我干不成的事,如果你办成了,我的位置在哪里呢?
搞事情的人,不光自己不做事,他还要让做事情的人做不了事。
有点拗口,但是大意不差。
相比于骆秉章和鲍起豹这两个年近60的老朽,40出头的曾国藩干劲十足。
曾国藩刚刚来到省城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是一门心思要为董事长咸丰帝做点事情的。
40出头,要做一番事业的曾国藩,遇到60多岁想混日子的骆秉章和鲍起豹,必然要有一番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