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七节:
最难做的选择题(一)

这里有一道选择题:

假设你成立了一家公司,0这家公司要开展一项主要业务。

这个业务的成败将决定你公司的生死,而公司的生死又决定你祖宗八辈(是真的八辈)的基业和你的身家性命,不成功便成仁。

问:你选谁来担任这项业务的老大?

一共四个选项ABCD。

A:最德高望重的人。

B:最相信的人。

C:地位最高的自家人。

D:最有经验的人。

答案我们稍后公布。

时间来到1850年,这道题摆在了咸丰帝面前。

可能很多人对于咸丰帝不太了解,但是如果一说到慈禧的老公,那么大家就豁然开朗了:哦原来是他啊。

这也是这节题目命名的初衷,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更好的来写咸丰帝!

咸丰帝的老爹是道光,如果说道光有什么闪光点的话,那就是足够节俭,不是文治武功,但是勤勤肯肯;工作能力不足,但是踏实肯干。

如果放在升平年月,道光帝可能是一个能打7分到8分之间的皇帝。

但是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所以他的节俭、他的勤恳、他的踏实,都被后人选择性忽略,他成了一个在大家心目中可能只有3分,最高4分的无能皇帝。

道光帝是大清朝最后一位长命的皇帝,但也正是因为他的长命,造成了大清朝的短命。

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讲过道光帝的故事以及咸丰帝上位的历史,这里不再重复,想看的同学翻到第一本去看。

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1912年退位的宣统皇帝。

宣统皇帝不清楚?

说另外一个名字你就知道了:溥仪。

相信大家对溥仪都不陌生。

溥仪后来被日本人拉去当过伪满洲国皇帝,成为日本人的傀儡。

在共和国建立之后,经过劳动改造,成为共和国公民,后来还写了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溥仪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但在本人看来,大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其实是咸丰帝。

对,就是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帝!

咸丰这个“慈禧的老公”去世之后,大清公司的股权就归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上,然后一直到大清公司倒闭,就再也没有回到男主的手上。

这里说点题外话:

咸丰帝是大清朝的第九任皇帝(从努尔哈赤那开始算起),在咸丰帝之后,是他的儿子同治帝,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接替了老爹成为了大清公司的第十位董事长。

不过同治帝很不争气,只活到19岁,还是虚岁,年纪轻轻就嘎屁了。

同治帝在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压制之下,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实权,同治帝也就是个酱油皇帝。

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19岁没了之后,接替同治的是他的堂弟,就是后来的第十一任董事长光绪帝(领导戊戌变法的那位)。

光绪帝是咸丰的侄子,从辈分上说也是慈禧的侄子,也就是说慈禧的老公是皇帝,亲儿子是皇帝,侄子(后来过继过来,算是个干儿子)是皇帝,自己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女皇帝,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太后和前面的一代女主武则天很像:一大家子人都是皇帝。

虽然比“六味帝皇丸”少了两味药,慈禧太后也算是个“四味帝皇丸”,相当牛叉!

和同治帝一样,第十一任董事长光绪帝也是一直被慈禧太后按在地上摩擦,抑郁到死--是真的抑郁到死(慈禧和光绪的爱恨情仇我们后面会详细写,这里不展开)。

光绪帝在忍辱负重了几十年之后,和他的母亲(干娘)慈禧太后,先后驾鹤西去(前后相差一天),然后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溥仪,大清朝第十二位皇帝。

溥仪大家也都知道,末代皇帝,根本没有当过什么家,他4岁登基,7岁退位,并且还是虚岁,按现在的算法,3岁登基,6岁退位。

3岁和6岁,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和大班的年纪,基本上还没记事,溥仪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只能算是充了个数,连个酱油皇帝都算不上,更别提什么文治武功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咸丰帝其实就是大清朝最后一个实权的“男”皇帝,为什么说男皇帝呢?

后来的慈禧太后专权的时候,大清朝就变成了女皇帝的时代,之后的几十年都是这样。

咸丰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清末代实权皇帝!

可以说,从1850年太平天国起事开始,到最终1912年大清公司破产倒闭(宣统退位,也就是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退位),这60来年的时间里,大清朝基本就进入了咸丰帝两口子管理的模式:前十多年是老公咸丰打理,后面的几十年一直到倒闭,是由老婆慈禧太后打理。

这对夫妻档,主导了清朝1/5的光阴,不可谓不长。

老佛爷的事情我们后面会深度解析,这里就先来看看末代皇帝--慈禧的老公--咸丰帝的表现!

前面的内容,就是个背景介绍,我们再次回到大清和太平天国的对抗上来,先来看前线的形势。

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进入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从此以后,北京和天京一南一北,中国进入了两个政权主政的阶段,这个时期持续了10多年,直到太平天国覆亡。

北面的大清国是管人的,是传统政权。

大清股份公司已经开了200多年,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暮气沉沉病入膏肓;

南面太平天国则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军力强劲势头正猛,发誓要把200年的大清公司清盘,赶出中国A股市场。

一个是大清国,一个是天国。

一个管人,一个不光管人,连天上也管了。

明显南面的太平天国政权逼格更高。

我们再来看看两边的对峙情况,也就是军事力量以及部署。

新生政权和旧的统治者之间的战斗,说到底还是要看军事实力的,谁的拳头硬,谁的人头多,谁的小弟心更狠手更黑,决定了谁活着谁滚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大清的老爷兵八旗兵没有任何战斗力(可以翻翻我们写绿营兵弱鸡的那一节)。

清军的主力绿营兵在太平天国面前就是个实打实的弱鸡,从太平天国起事以来,基本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

而此时的太平天国却如日中天,从打下武汉,然后顺江一路东下,先后如风卷残云般攻克了九江、湖口、安庆、芜湖,到后来打下南京,前后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太平军雪球越滚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一直打到南京下游的镇江扬州才收住脚步。

而此时的扬州正是大清国粮食北运的主要发起点,熟悉漕运的同学都知道,漕运是从扬州开始的,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北,把富庶的江南地区的粮食运到北京,供养大清国的首都北京。

此时的太平军有战船万艘(当然有很多是商船民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船),而大清国几乎没有任何水军力量,在长江水道上,在这条关系国运民生的大动脉上,完全无法和太平军抗衡。

占领了长江水道的太平军,将整个中国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个统治集团。

南面是富裕的江浙地区(江南地区),北面的大清国没有了江浙地区财力的支持,本来就现金流告急眼看要破产的大清朝,更是雪上加霜岌岌可危。

长江,确实就是大清朝的龙脉,现在龙脉被断,嗝屁就是迟早的事。

作为大清公司的董事长,咸丰帝的日子不好过,不光是不好过,简直就是没法过。

此时,远在北京的咸丰帝焦头烂额,在太平军攻下武汉之前,他已经折损了4位钦差大臣。

本来钦差大臣是个天大的官,每次只能任命一个:毕竟代表皇帝的体统,不能太多,太多就不值钱了。

但是在太平军攻下武汉之后,咸丰帝也顾不上什么体统颜面了,一次性紧急任命了三个钦差大臣。

其中第一位两江总督陆建瀛已经在太平军攻陷南京的时候“城亡与亡”,捐躯报国了,这是咸丰帝的第五位钦差的命运,前面第一本书里我们详细描述了陆建瀛“殉国”的细节。

第六位钦差,河南巡抚琦善,在长江北岸,一直追着太平军的屁股跑,当然也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若即若离又不即不离的玩暧昧,不敢和太平军硬刚。

后来眼看着太平军进了南京城,暂时没有出来单挑的打算,琦善才战战兢兢的在长江北岸创立了江北大营,驻扎在扬州城外,看住扬州和镇江,防止太平军北窜攻击北京。

这是第六位钦差。

第七位钦差大臣是向荣,向荣已经不是新人了,从太平天国起事开始,向荣就一直尾随太平军,从广西追到湖南,从湖南追到湖北,从湖北追到江西,从江西追到安徽,从安徽追到江苏,最后一直追到南京城外。

说实话,向荣绝对是晚晴第一老司机:一个粗人武夫,带着好几万兄弟,行军好几万公里,一路尾随太平军,始终和太平军保持着100到200公里的安全距离,一路跑了小3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和太平军追尾,既没有被太平军收拾,也没有被暴躁的咸丰帝撸官,反而混了个“钦差大臣”的名头,向荣的驾龄,绝对10年以上。

向荣就是太平天国时期前敌指挥的一棵常青树,向荣也是满清绿营兵(官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后来向荣战死了,绿营兵也基本告别了晚清历史的舞台,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后面扒。

想想向荣也挺困难的,要应付的人很多:

一是上司:上有暴躁的老板(咸丰帝),没有业绩就喊打喊杀,向荣已经被撸了又提、提了又撸,如此反复好几轮了,如果是一般人,估计早就被撸秃瓢了,但是向荣没事,挺过来了。

二是对手:对面是虎狼一样的对手,太平军战斗力惊人,自己的小弟完全没有和太平军一战的实力,怎么办呢?只能认怂,向荣应对太平军一向十分谨慎:一不小心自己和太平军追尾,那就是车毁人亡,自己会被太平军当做“清妖头”,拿去就地正法。

三是队友:向荣手下是一群猪一样的队友,绿营兵见了太平军就跟见了洪水猛兽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撒丫子就跑,不管自己这个钦差如何号令,结果都是一样:溃败!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之下,为什么向荣能挺过来屹立不倒呢?

究其原因,不是向荣聪明,而是他足够圆滑。

向荣打的是滑头仗:

太平军从北岸进军,他就从南岸尾随,同时喊打喊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太平军从水路进攻,他就从陆路追击,同时喊打喊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太平军要攻城略地,他就在城外静候佳音,同时喊打喊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老板是否催促不重要:只要我不犯错(不打败仗);

太平军要打谁杀谁不重要:只要不杀我(不打败仗);

猪队友没有战斗力不重要:我根本都不让太平军追上他们(不打败仗);

向荣的指导思想就两个字:认怂!

就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向荣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并且境遇还越来越好:一路从提督干到了前线总指挥,然后干到了钦差大臣,最终,姗姗来迟的向荣驻扎在长江南岸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创立了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创立也是有目的的:看住南京的太平军,防止其向东南富庶地区(浙江福建)进犯。

六号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和七号钦差大臣向荣在南京城外领导的江南大营,这两个大营,就成为了满清官军在前线和太平军对峙的总指挥部。

最后再由远在北京的咸丰帝遥控。

太平军刚攻下南京,风头正劲,向荣和琦善都明白,在这个时间点上,在现有的兵力对比之下,自己想要收拾太平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此时如果去和太平军刚正面,那就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琦善和向荣这两个老油条,内心明镜一样。

这两位钦差大爷要做的,不是摆平太平军,而是尽可能长的不被太平军摆平。

不输就是赢,不死就有希望。

至于上头的老板咸丰帝:能应付就应付吧,毕竟远在上千里之外高墙大院紫禁城里的董事长是不明真相的,当时通信不便,既没有手机,也没有微博爆料,咸丰帝所知道的,都是自己报告上去的,糊弄糊弄就行了。

毕竟糊弄老板比糊弄眼前如狼似虎的太平军要简单多了。

江南和江北大营创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看住太平军。

当然太平军如果真的要动,他们是绝对看不住的。

这是一个矛盾:老板给了你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明知道自己干不了,不是那块料,但是你还是要做出很努力的样子,加班到深夜,就算干不了,至少我在干。

干成和干不成是能力问题,干和不干是态度问题。

就算能力不行,姿态也要摆出来不是?没功劳也有苦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加班加点的磨洋工,勤俭节约的铺张浪费,这是办公室艺术,更是官场潜规则。

为什么要这样?

原因很简单:

第一:自己干不成,其他人也干不成,君不见那么多封疆大吏倒在太平军脚下,谁成功了?

第二:自己不干,大BOSS咸丰帝会干自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既然必须要干,又知道一定干不成,于是向荣和琦善两个人就心安理得的开始了官场艺术: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加班加点的磨洋工。

目的?

摆个姿态嘛!

咸丰帝那么着急,给点面子给点掌声嘛,应付一下,都是为了生活。

两位钦差老爷在前线坐下来了,吃着火锅唱着歌,顺便看太平军的表演,生活的不亦乐乎,但是远在紫禁城里的咸丰帝却坐不住了! HCvvqoQtUUDo5v4Z7BxziaZvaZ6emfzjNP+TBJ2WOeQddE9I9x0fuaeqxJoV7s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