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十二节:
拉大旗,创大业

毫无疑问,曾国藩墨絰出山,目的就是要创一番大事业。

要创大事业,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旗帜,或者说口号。

第二:定位。

我们先说旗帜。

曾国藩是干过兵部左右侍郎的人,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是个文人,对带兵打仗并不完全是门外汉。

虽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曾国藩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知兵”的,毕竟在兵部干过。

正是因为干过兵部侍郎,比较“知兵”,所以曾国藩一开始就对官军绿营兵不抱任何希望。

前面我们写过一节“绿营兵,你的名字叫弱鸡”,全面分析过绿营兵的种种陋习。

当时的绿营官军早就腐朽不堪,没有任何战斗力。

曾国藩对当时官军的总结非常到位:“虽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义;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也就是说,绿营兵积重难返,孔子再生也扶不起这坨猪大肠。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官军绿营兵的绝望。

如果曾国藩继续走官军的老路,必然会走进死胡同,死路一条。

当时官军最大的问题出在思想上,概括起来八个字:“文官爱财,武官惜命”。

大清朝自开国以来,已经升平了200多年,这200多年虽然偶尔有一些地方民变,但是总体来说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升平日久,文官只知道捞钱,武官再也没有马背上得天下的豪迈。

俸禄领着,好日子过着,吃着火锅唱着歌,谁还记得怎么骑马?怎么打仗?

曾国藩励志要改变积习,针对“文官爱财,武官惜命”这八个字,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六字真言:“不爱财,不怕死”!

一个人想要领导好一个团队,必须廉洁自爱,现在的说法叫做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你自己屁股底下就是一坨屎,你怎么敢去办其他人呢。

以身作则,是带好一个团队最重要的素质。

不爱财,不怕死,一句话就解决了文官和武官的两个积习:贪财、怕死!

这个大旗一打出来,大家对曾国藩的看法迅速两极分化。

首先站出来的是地方上的文武官员。

文官说:千里当官只为钱,你说不要钱,什么意思?

武官说:太平军那么厉害,你却鼓吹不怕死,什么意思?

但是底层的老百姓和有操守的底层读书人,却对曾国藩钦佩有加。

这个在朝廷的大染缸里摸爬滚打了13年的中央大员,居然还能出淤泥而不染,不爱财不怕死,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确实难能可贵。

于是在曾国藩的身边,形成了一股反对势力,地方文武官员。

同时也凝聚了一群支持他的人:底层老百姓和底层读书人。

这两群本来就水火不容的人,前面的那群人给曾国藩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后面的那群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曾国藩的创业史,就是和这两类人的较量史。

旗帜已经打出来了,那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定位。

放在今天,定位就如同职业规划。

你要当工程师,还是当程序员,还是去做销售,还是去当财务,这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

对比今天的公司,就好比你是去做传统零售,还是去做电子商务,是要做平台,还是要做内容,是做UGC,PGC还是OGC?

你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你是否站在了风口上。

你努力的方向,也决定了你未来的成长性。

站到了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一出山,就面临这样的定位选择:是做传统行业,还是做新兴行业?

我们先来看看咸丰帝对曾国藩的定位,也就是老板给曾国藩下达的任务:

本来曾国藩奉上谕出山,咸丰帝给他的职业是个传统行业:“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说的简单一点,咸丰帝给曾国藩分配的任务主要是两个:

一:帮忙办理团练。

二:顺便搜查土匪。

团练在当时是个传统行业:

早在嘉庆川楚白莲教起义的时候,大清朝就尝到过团练的甜头。

当年嘉庆帝就是凭借“团练”,最终剿灭了川楚白莲教起义。

团练主要的任务是“清查保甲,坚壁清野”。

“清查保甲”就是将当地的底层老百姓书名造册,十户一保,百户一甲。

把所有人捆绑到一起,休戚与共,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一旦你这一甲里面有人跑去投靠叛军,整个保甲的人都受牵连。

这样就能够防止老百姓“从贼”,太平军来了就无法“裹挟”老百姓。

从而从根本上消灭太平军的兵源,遏制太平军野蛮生长。

这是个治本的办法。

“坚壁清野”就更好理解了:

“坚壁”就是帮忙砌砌墙修补工事,在叛军到来之前,加强防御工事,属于后勤工作;

“清野”就是把大城市外面的老百姓都叫到城里来,让叛军来了没粮食抢,没东西吃。

一旦做好了“清查保甲坚壁清野”的工作,太平军来了之后,一没有从贼的老百姓,人员上无法补充;二没有粮食可以掳掠,只能饿着肚皮流浪,成为“流贼”。

如此一来,太平军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就无法发展壮大。

这些工作虽然看似很重要,但是这些职能也限制了团练的性质:团练就是个打辅助的,不是冲锋陷阵的正主。

用现在的话说,团练就是个配角,不是主角,只能搞搞后勤。

并且团练有一个非常大的局限:

团练是一个地方属性极强的组织,充其量就是乡里的一个武装稽查队,规模再扩大,顶多也就是以县为单位成立一个民团,再往上是发展不了的。

团练的DNA很小!

为什么呢?

因为老百姓参加团练的目的,主要就是团结起来看家护院,所以他们的乡土意识非常强。

老百姓成立团练队伍的目的,仅仅是保护自己家而已。

如果太平军前来攻打,那么民团是有动力和太平军死磕的:毕竟打到了自家门前,不拼命等会妻儿老小房子土地都没了。

这个时候团练是有积极性有战斗力的。

而一旦太平军从自己家门前走过之后,你要想让民兵追着太平军的屁股去喊打喊杀,则完全不可能!

因为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反正他们都已经走了,我们家暂时安全了,这就够了。

你让我去打太平军,去保护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普通团练人员真没这个觉悟:太平军只要不抢我们家乡就好,至于他们要不要去抢别人家,关我鸟事?澄清天下,扫平太平军,那是皇帝老子该干的事,我一个平头百姓,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别来抢我的,别来杀我,这就够了。

利益,是驱动人类前进的最大动力。

如果想做一点小事,靠道德绑架靠圣人说教往往能够做到。

但是要做大事打硬仗,没有利益驱动,则绝不可能成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区里的花花草草需要修剪,可能大家吆喝一嗓子,小区里的居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请几个义工,基本就能搞定,大家还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但是你要说大西北沙漠化治理,要请百万义工拖家带口、弃家舍业前往栽树种草,估计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会骂你是个疯子。

所以团练基本上就是个锦上添花的配角,想要他雪中送炭,臣妾做不到啊!

团练的规模也上不去,充其量就是个乡村县城的民兵组织,再往大了整,没有人跟着你干了。

这也是为什么晚清时期干团练的人成百上千,却几乎都一事无成,没有出过大牛人。

团练的DNA,决定了他不可能长的很大。

见到一个两斤的老鼠,你会惊呼:硕鼠。

但是你见到过长到200斤的老鼠吗?

那不是老鼠,那是老猪二师兄。

说的简单点,在咸丰帝看来,团练就是个打酱油的,聊胜于无,要剿灭太平军,还是必须官军下手。

这种想法很合理:正规军都搞不定的太平军,如果妄想靠着几个团练民兵去征讨,那大清朝也可以交代了。

再举个例子:放在今天,如果有一股势力,正规部队都搞不定,你派几个城管就真的以为天下无敌了?

当段子看没问题,如果真这么干那就真是段子了。

咸丰帝把曾国藩当成了一个打酱油的。

让他干的是训练民兵,顺便抓抓土匪这样的小事,根本没有期待他能做大做强。

这就是咸丰帝对曾国藩的人设。

毕竟当时的国家正规军都被太平军打的满地找牙,曾国藩一介书生,找几个乡里乡亲组成一个剿匪稽查队,他们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咸丰帝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但是想要澄清天下干一番大事业的曾国藩岂能甘愿接受一个“团练”的人设?

曾国藩对一个两斤的硕鼠没有兴趣,他想做的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鸿鹄?

老子要做的是鲲鹏!

我的DNA,是传说中的神鸟,要扫平天下的人,要再造玄黄的人,你们这些凡鸟怎能理解?

曾国藩要逆天改命!

首先他要改咸丰帝对自己的人设,改DNA!

曾国藩在拿到打酱油的任务之后,对咸丰帝复命:

董事长您让我去打酱油,微臣不光帮董事长把酱油打了,还准备顺手给你带块猪肉,买头肥羊,再顺便找几个厨子,带上姜葱蒜,给你做一桌子满汉全席出来。

这就好比老板派你出差,就是让你去拜访一下客户。

结果你不光拜访了客户,顺带的拿回来两个亿的订单,这还不算完,你还把客户的公司给整合收购了。

大力出奇迹啊!

你说这样的手下,哪个老板不喜欢。

于是咸丰帝乐得屁颠屁颠的:好吧我知道了,你好好干,别让我失望。

咸丰帝不地道:这回答也太官方了,太形式主义了。

还是那句话:咸丰帝本来就没抱多大希望,你要干啥我不管,知道了你去干吧。

团练是传统行业,不是风口,DNA充其量就是个老鼠,充其量就是个燕雀,想要成为鲲鹏,能乘风起飞,就必须找到风口。

风口其实就在眼前:太平天国啊。

谁能把太平天国收拾了,谁就是全国第一大BOSS咸丰帝的恩人。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只要你稍微能打点仗,咸丰帝是一点都不吝啬的,各种高官厚禄说来就来,升平年代一般人到死也看不到的钦差大臣的头衔顶戴,几年时间就飞出了十几个。

后来曾格林沁剿灭了北伐军,咸丰帝打破常规,居然给了曾格林沁一个“铁帽子王”。

大清朝要想拿个王爵有多难,大家可以去查查。

曾格林沁作为一个蒙古人,居然拿到了“王爵”,还是个“铁帽子王”,和前朝的龙子龙孙们并列,可见咸丰帝的恩赐之丰厚。

一句话:只要你能成功剿灭太平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咸丰帝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咸丰帝是个办实事的人。

风口找到了,任务也清楚了,下面的问题就是资源和任务匹配的问题。

归纳一下说简单点:

任务:剿灭太平军。

资源:团练!

困难:团练是不可能剿灭太平军的。

这就好比老板给你一个烧火棍,却让你拿他当狙击枪使,这就是当时曾国藩的情况。

咸丰帝给曾国藩的上谕是让他办团练,终极任务就是打打辅助,打打杂,打打酱油。

曾国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我要澄清天下,我要收拾太平军。

这就是矛盾:你想要做的事情,和你拥有的资源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你想要一把狙击枪成为一代兵王,想今晚吃鸡,但是很不幸,你出身只有一个破裤衩子,外加一个平底锅,手枪都没一把,怎么吃鸡?

曾国藩就是拿着“团练”这个平底锅,做着今晚吃鸡的美梦。

想要做出点成就,曾国藩只能跳出常理,逆天改命。

曾国藩心里清楚,团练的DNA决定了他是不可能收拾太平军的。

那么当时的官军能不能呢?

明显也不能!

绿营兵腐败无能,基本就是一个摆设,国家“经制之兵”就是个笑话。

团练干不了,

官军打不过,

看来要想成不世之功,只能开拓思想,走改革的道路这一条了。

于是曾国藩很巧妙的回了咸丰帝一封信,信里的其他内容我们不说了,只说最重要的:

“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

这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般人看不出来,连咸丰帝当时也没看出来曾国藩到底想说什么,想干什么,于是草草在上面写了个“阅”,回复邮件:

“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把曾国藩给咸丰帝的奏折和咸丰帝的回复放到一起来看:

曾国藩上奏:“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

咸丰帝回复:“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从咸丰帝的角度来看,当时他并没有期待曾国藩能做出什么成就,曾国藩出山在他看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毕竟前前后后,咸丰帝发了43封邮件,让43个在乡下隐居的大臣出山,帮忙办理团练,曾国藩只是1/43。

之前和之后所有帮办团练的大臣,没有一个成功的,没有一个扬名立万的,凭什么曾国藩能成功呢?

所以咸丰帝对曾国藩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但是从曾国藩来看则完全不同:

虽然自己只是咸丰帝的1/43,但是咸丰帝之于曾国藩,确是唯一,100%。

毕竟皇帝只有一个。

咸丰帝想扭转乾坤,不能完全依靠曾国藩。

而曾国藩要飞黄腾达,则必须依靠咸丰帝。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明确了两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曾国藩回复邮件的精妙之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三层意思,我们来看这句平常话语里的关键字:

第一个关键字:省城

第二个关键字:大团

第三个关键字:曾经训练。

首先看第一个关键字:省城。

这两个字尤其重要,单是省城这两个字,就彻底改写了“团练”的DNA。

之前的团练,都是依托乡里,依靠的是乡里乡亲,当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团练依托乡里,自然保护的目标也是乡里。

乡里有钱的地主,请几个人,买几杆洋枪,配上大刀长矛,基本就是一个民团,也就是所谓的团练,这样城里起来的团练,目光只盯着自己乡里的几户人家。

澄清天下?

没有的事!

曾国藩是“湘乡”人,但是他一上场就摆脱了成立一个民团保卫“湘乡”的传统思想的束缚,立足就是省城,规格已经不同。

立足省城,放眼全国,这就是曾国藩成立湘军团练的目的。

省城这两个字,奠定了湘军的基调。

不呆在乡里,也不呆在县城,更不呆在府城,一出山就往省城跑。

舞台不一样,眼光不一样,境界自然不一样,结果当然也不同。

这是曾国藩英明和高瞻远瞩的地方。

第二个关键字:大团。

曾国藩说的不是民团,他练的也不是民兵,他要练的是一个大团。

这就没个定数了:100人的乡镇企业已经是大企业了,1000人的县办企业,也能成为一个地方的财神爷龙头老大。但是曾国藩说的“大团”,到底是多大,没人知道。

当时的团练,基本上以营为单位,每一营有一个带头大哥,一个营的人数,从100到500不等,最大的能到600多人。

一般一个人也就统带一个营,也就是说你的实力上限也就在500人左右。

如果曾国藩也遵循这个旧制,那么他的实力不可能大到哪里去,充其量也就是个营长。

作为二品大员的曾国藩,当然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一个营长的位置上。

所以对咸丰帝,他只是泛泛而谈:我要成立一个大团。

至少也要干个团长不是?

团长也不是曾国藩的目标!

曾国藩第一次出手,就成立了1000人左右的队伍,随后千方百计要把自己做大。

所以“大团”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如同别人说我要成立一支“大军”一样模糊,大军具体是多少人,没人知道。

至于“大团”要大到什么程度,曾国藩没说,也没人知道。

这是曾国藩在给自己留后路:我办个100人的团是大团,我办个10000人的团也是大团,具体多少人我说了算。

后来曾国藩的军队迅速膨胀到了一万七千人,想想都可怕:

一个汉人,居然破天荒的拥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居然还有1万多人,这在大清朝是绝对没有先例的。

再后来,鼎盛时期的湘军有好几十万人,“天下无湘不成军”,也符合“大团”的定义,这是曾国藩狡猾的地方。

随着曾国藩的实力增加,如果有人说三道四,诋毁曾国藩拉队伍图谋不轨!

曾国藩马上就可以反击了:你告我去吧,老子在成立团练之前,就已经上奏皇帝大老板,我要成立的是一个“大团”,当时老板是批准过的,你说个毛线?

不信你看看董事长给我的邮件。

再扯远一点:前面我们说过,朝廷为了防止地方武官坐大,是不允许武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经常会把各地的武官对调,造成“将不知兵兵不识官”的局面,为的就是削弱地方武装,武官想造反也没人跟着你:谁认识你是谁啊?

虽然这个做法成功的限制了武官的势力,但是同样也削弱了绿营兵的战斗力,这在前面我们分析过。

靠着“大团”这个模糊的概念,曾国藩练出了前期湘军的主力,淘到了第一桶金,这一万多人,成为了曾国藩澄清天下的利器。

第三个关键字:曾经训练!

这几个字就更凸显了曾国藩的老奸巨猾。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回再说。 4+pfk1EkgVhw+PZJ7vAb9JT3+NBK/UMsgaSLNaz8JxGDhF+nyAdh/2KAkWGmhq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