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十一节:
曾国藩墨絰(die)出山

这是一份来自1852年的邮件,这份邮件应该被中国近代史铭记。

虽然邮件的内容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却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第一份邮件:

发件人:咸丰帝收件人:曾国藩邮件内容: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属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第二份邮件:

发件人:曾国藩收件人:咸丰帝邮件内容:

“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

第三份邮件:

发件人:咸丰帝收件人:曾国藩邮件内容:

“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在众多YY小说里,有一个神奇的道具叫主角光环。

有主角光环的人,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即所谓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无论这些磨难有多艰难,吃瓜群众们都无需担心:

因为有主角光环这个道具,所以这些主角们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而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显然没有这样的待遇。

前面我们说的江忠源,就属于典型的没有主角光环的人。

虽然他跑的很辛苦,虽然他战的很努力,但是遇到真正的反派大BOSS,没有光环的他只能殒命疆场。

而作为故事主角的曾国藩则不同,虽然他的创业路上九死一生,但是曾国藩的天空,总能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曾国藩创立湘军,有很大的偶然性。

曾国藩后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名满天下,其实是很多个偶然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结果,不是每个人都有曾国藩那么好的运气。

近代人都喜欢膜拜曾国藩,把他捧为圣人,用星爷的话来说,其实这只是升斗小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大圣人并不一定要有多帅。

曾国藩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是时机、运气、命运来了,他就发迹了,挡都挡不住。

当然一个人要成功,和他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曾国藩的时机运气命运如何好,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曾国藩自身素质足够过硬。

打铁还要自身硬!

自身素质过硬,加上祖坟冒青烟,运气好到爆表,才成就了曾国藩现在“半个圣人”的地位。

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是如何艰苦创业,如何发迹的。

有人说作为湘军创始人的江忠源陨落了,那主角曾国藩应该马上要闪亮登场了。

其实不然。

后来的湘军大家都知道,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扬名天下。

但是如果说湘军的起源,其实和曾国藩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曾国藩早期在湘军里的辈分和地位一点都不高。

至少他比江忠源就要低很多,曾国藩出山练兵最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支援江忠源,曾国藩一开始就是个替人做嫁衣的角色。

曾国藩刚开始,根本就没有要成为湘军统帅的想法。

圣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天选之子,在距离湘军统帅的路上,曾国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来看看湘军是如何起源的。

太平军从1850年起事,随后迅速席卷半个中国。

但是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前方都打得昏天暗地了,曾国藩还舒舒服服的在京城当自己的京官。

太平军起事的时候,曾国藩还是所谓的京官,在京城有着事业编制,拿着大清朝的俸禄,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没事读读诗看看书写写日记,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相比于当年刚刚到京城的穷翰林,此时的曾国藩的小日子已经过得红红火火了,甚至还有一点小奢侈。

到了1850年,曾国藩已经在京城为官十多年,今时不同往日,当年是个穷翰林,如今已经是个二品的朝廷大员(刑部左侍郎),虽然以曾国藩的操守,他不可能贪污受贿富得流油,但是至少日子已经过得比较宽裕。

到了1852年7月,曾国藩迎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自己外放为江西乡试主考官。

前面我们说过,在10年前的1843年,曾国藩穷的要借债度日的时候,惊喜的获得了一个外放四川的乡试资格,出了一趟差,赚回来6000多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这次曾国藩也很兴奋:毕竟自己平时的应酬多开销大,外放主考官一趟差事下来,应该有万余两银子进账,正好可以贴补一下家用。

并且江西距离曾国藩的老家湖南比较近,皇帝还特批他主持完乡试之后,可以返回湖南老家省亲,此时的曾国藩已经离开家乡13年。

当年一个出门要饭的穷翰林,10多年的时间在朝为官,混到了朝廷的二品大员,此时回家,意气风发!

封建时代,甚至现在,中国人都有一个“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的概念。

“混的好,一定要回家显摆显摆”,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当年西楚霸王不是也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混得好不回家,就如同黑夜穿名牌,人家看不见啊!

曾国藩混的很好,自然想回家显摆显摆。

一次出差,既能赚到一大笔钱贴补家用,又能顶着朝中二品大员的名头回老家光耀门楣显摆一番,为列祖列宗光耀门楣,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次出行更美好的了。

美滋滋!

于是曾国藩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发了,内心憧憬着这趟美差的种种小美好。

太平军?

湘军?

此时根本不在曾国藩的职业规划之中。

曾国藩上路,走到安徽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母亲去世了!

以圣人自居的曾国藩必然是个大孝子,百善孝为先嘛。

听闻母丧,曾国藩痛哭涕零,立刻打道回湖南奔丧。

一趟美滋滋的外差,就这样被打乱了。

美滋滋?

苦哈哈!

世事无常。

1852年10月6日,曾国藩回到家里,办理母亲的丧事。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坏消息来的不是时候,本来美滋滋的打算回家,结果变成了回家奔丧。

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曾国藩停下了去江西的脚步,对他现在来说是丢了一份好差事,但是考虑到随后南方被打的稀巴烂,而曾国藩没有南去,也算是躲过了一劫。

随后曾国藩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开始了自己的“丁忧”生活。

父母丧,在封建时代属于大丧。

大丧按照大清律要在家“守制”三年(27个月),并且居丧期间,要辞去一切官职,不能为官。

也就是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前侍郎”,也就是个卸任的朝中大员。

并且当时有严格规定:对于守制在家的朝中大员,是绝对不可以干涉地方事务的。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里,俨然“白身”的曾国藩基本什么也干不了,只能窝在家里守制。

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曾国藩,此时正是他的仕途黄金时期,是一颗缓缓升起的政治明星,如果三年的时间呆在家里,等到三年后再回来,只怕物是人非,仕途肯定大受影响。

但是曾国藩远远没有居丧三年,连三个月都不用,他就要上路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当然还是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发展速度太惊人了。

1852年年底,太平军席卷湖南湖北,随后攻陷武昌,举国震惊。

咸丰帝把前线的地方大员和统兵大将们换了一波又一波,杀了一个又一个,丝毫不见成效。

束手无策的咸丰帝于是群发了一个邮件:所有在家守制的、退休的老干部们,你们都不要窝在老家不干活了,都站出来,为国效力,就地兴办团练。

曾国藩是1852年10月6号到家的,咸丰帝1853年1月8号就写了这份邮件。

不得不说,咸丰帝的时间掐的真准。

不是说曾国藩在家守制,不能为官,也不能干涉地方事务吗?

怎么现在又要让他出山兴办团练呢?

这其中有个典故,叫做“夺情”!

封建时代皇帝大老板要让在家守制的官员出山,有一个名词叫“夺情”。

也就是说虽然你身背大丧,本来要在家守制三年的,但是国家需要你,人民离不开你,那皇帝大老爷就要宣布“夺情”,强迫你出山干活。

夺情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被动夺情很简单:确实国家需要你,皇帝老子喊你去搬砖,你不得不去,这是被动夺情。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虽然皇帝老子没喊你出山,自己主动出山,这就是主动夺情。

这个也不难理解,很多人辛苦大半辈子,好不容易身居高位,突然父母大丧,自己要待在家里三年不能做事,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三年时间。

三年时间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于那些在政治上有追求的人就完全不同:少了三年资历,就被人甩下了一大截,做官最怕掉队,一旦掉队,再想追赶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很多人为了避免“守制”,甚至会隐瞒自己父母的丧事,目的就是争分夺秒,在自己的升迁之路上再进一步。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行为,大清朝有一项罪名,专门针对这种行为的,叫做“匿丧不报”,父母死了你隐瞒不报,依然在朝为官,是要被革职的。

尽管如此,升官的诱惑实在太大,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守制”,主动申请“夺情”。

最极端的当属前朝张居正,大明朝张居正当年权倾朝野位居摄政,本来好不容易大权独揽,这个时候很不幸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是大丧,本来也要“守制”三年的。

但是担心大权旁落的张居正就上演了一出“主动夺情”的好戏,在家守制百日之后,就出山继续干自己摄政王的工作了。

正是因为张居正主动夺情,不肯放权,后来成了别人攻击的把柄,被后世文人耻笑。

曾国藩的实力很明显和张居正不在一个档次,他也没有“主动夺情”的诉求,相反以理学家自居的曾国藩对守制看的很重,他计划在家老老实实呆三年,好好尽孝。

曾国藩不想被“夺情”,但是眼看大清朝岌岌可危,咸丰帝需要所有能干活的人都出来搬砖,于是就有了“夺情”的旨意,因为“夺情”自古有之,所以咸丰帝的做法也不算出格,是符合老祖宗的成法的。

曾国藩在家“守制”还不足百日,咸丰帝的“夺情”文书就来了,可见当时的咸丰帝有多无助。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国家需要你,你快回来吧。

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国家有难,曾国藩自然不能坐视。

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此时的咸丰帝急的快要上吊了,“君辱臣死”,作为臣子的曾国藩,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就有了一个千古难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在封建时代,最注重的两个品格:尽忠和尽孝。

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就是曾国藩现在的情形:

在家“守制”,是对父母尽孝。

“夺情”复出,是对皇帝尽忠。

是对父母尽孝,还是对皇帝尽忠?

是呆在家里还是选择复出?

To be or notto be,that’s a question.

我们要分析一下在家守制大臣的心理。

在内心里,一般“守制”的大臣是渴望被“夺情”的。

为什么呢?

很简单:父母去世,确实是大丧,确实很伤心,但是在家守制三年,对死人是寄托哀思了,但是对活人却是损失巨大。

三年时间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太大了,特别是对官员来讲,对仕途的影响那更是云泥之别。

同样一个级别的官员,别人一路升迁,你三年原地踏步,等到三年之后再出来,物是人非。

所以当时的“守制”,与其说是尽孝,不如说是道德绑架。

要做官员,品德自然要好,百善孝为先,品德好的人自然要尽孝,于是就有了“守制”。

所以官员虽然内心里排斥“守制”,但还是不得不遵行。

我们猜测,在当时曾国藩的内心可能也有同样的想法(注意我们用了猜测和可能)!

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在家守制三年也于事无补,父母已经去世,却还要影响自己的仕途,这是个赔本买卖。

从内心里,曾国藩是希望被“夺情”的,他也想出山。

但是就算要出山,也必须要找个借口,找个台阶,否则是会被文人指着鼻子骂不孝的。

此时的台阶太好找了!

首先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我们前面已经写过这位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读书人的故事,大家可以翻到前面去看看。

曾麟书深明大义,支持自己的儿子出山。

毕竟前程重要,父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前程似锦呢。

随后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这个人很牛)也来请曾国藩。

郭嵩焘是个著名的文人,说出的话自然更高大上,更符合文人的传统道义:

“(曾国藩)本有澄清天下之志,今不乘时而出,拘于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绖(die)从军,古之制也”。

郭嵩焘用的典故叫:“墨绖从戎,移孝作忠”!

绖是居丧期间扎在身上的白色麻布带,现在农村依然在用,特别是农村里老人去世,孝子贤孙们都要披麻戴孝白布缠头,白布就是我们这里的绖。

按说绖应该是白色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墨绖”的说法呢?

如果在居丧期间,不得已要出山,就把白色的丧服染成黑色,类似现在的黑纱,带在腰上头上,即是所谓的“墨绖”。

郭嵩焘的话很有道理:

一个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人,正逢天下大乱国家用人之际,还不出山创一番事业,拘泥于成法古礼,在家里窝着不出来,怎么能帮皇帝大老爷分忧呢?

并且带黑纱出征,也是古代的成法,并不算不孝,这是为了对皇帝尽忠,“移孝作忠”,无可厚非。

第三个人也来了:相比于曾麟书和郭嵩焘,这个人的分量更重。

这个人就是湖南巡抚张亮基。

曾国藩当时在湖南,湖南巡抚张亮基是湖南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当地的父母官。

太平军声势越来越大,形势逼人急。

身为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因为武汉失守,也被逼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带着咸丰帝的上谕,来找曾国藩。

我们有必要把咸丰帝写给曾国藩的上谕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这个上谕,可能是咸丰帝一生中,于不经意间做出的最好最正确的决策:

“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属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

这份上谕不是直接发给曾国藩的,是让张亮基转交的,所以才会有“着该抚传旨”的说法,这里的“抚”就是指巡抚张亮基。

具体内容也不用翻译了,大家应该能看懂,就一句话:让曾国藩出来干团练,为皇帝分忧。

至此,曾国藩找到了足够多的台阶,他可以放弃守制坦然出山,并且不用担心别人背后骂他。

有父亲支持,

有朋友规劝,

有巡抚慰问,

有皇帝传唤。

曾国藩的面子是挣足了:之前请号称“今亮”的左宗棠出山,也没有动用过这么大的关系。

有这么大铺垫,这么多的坡,曾国藩再不下驴,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曾国藩墨绖出山!

不是有大把才华无法施展吗?

不是有济世救民的抱负无用武之地吗?

用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此时的曾国藩想到了前朝的王守仁。

我要向世人证明:我不光是个键盘侠。

我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人。

虽然前路漫漫,但是我已经走在了通往不朽的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求索了,但是没找到路。

没有路,他就投水死了。

曾国藩求索了,他也没找到路。

没有路,他也投水了。

不过没死!

创业路上,曾国藩死了好几回!

但是都没有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要忘记他有主角光环!

出发前夜,曾国藩和他的大老板咸丰帝一样,也梦到了狮子!

步江忠源、左宗棠、胡林翼的后尘,晚清的四大天王最牛的曾国藩,都加入到了刀枪取富贵的主流中来。

富贵险中求,三个湖南的读书人,和一个广东的不读书人,开始了他们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较量。

三打一

斗地主

凭谁问:

鹿死谁手? sxMdgCsGGqwzIa75xtzgxTpv7N6xkZDK8oMrAge08dNnT7TQvTZzZX7t4cSFH6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