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十六节:
北伐覆灭

从怀庆(焦作)撤围之后,太平军先向西打到了山西的临汾,然后再向东,打到屯留,武安,然后向北,进入直隶境内,眼看着直扑保定。

不过因为保定防守实力雄厚,太平军又一路向东,打到了河北的沧州(在沧州有屠城之举),然后直接扑向天津,一直打到天津的静海区和西青区(一直打到了杨柳青)。

8月31号从怀庆解围,到10月29号打到了天津郊外,这中间是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大叔根据太平军的前进路线,测量了一下太平军的行军距离,大概是900公里,也就是1800华里。两个月60天的时间,边打边跑,行军1800里,平均每天要跑30里路。

放到现在,就算不行军打仗,每天在操场上跑30里路,估计90%的人也做不到。

当时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在官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太平军居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简单。

北伐军的意志品质真的没话说。

太平军胜利进军天津的消息传到了天京(南京),杨秀清大喜,准备嘉奖!

奖品是什么呢?

每个人一张空头支票:封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吉文元为平胡侯。

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果然又升官了。然后满怀期望的问来人:还有啥?

来人眨巴眨巴眼睛:就这么多了!

部队攻击前进了小2000里路,你一点东西不给,就给几张空头支票,你不是来搞笑的吧?

和咸丰帝给衣服给宝刀给银子给士兵给给养不同,杨秀清只给了北伐军几张空头支票。

两相对比,大清朝虽然腐败无能,但是相比于太平天国中央政府的一毛不拔,咸丰帝真是个明君。

空头支票是不能当饭吃的,北伐军也还是人类,他们不是超人,也不是钢铁侠,到了天津城外的北伐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这个时候的天津城里,已经聚集了壮勇4000多人,团练武装2000多人,依托天津城防,对抗太平军。

城外的北伐军,经过沿途的战斗大幅减员,人数已经不足万人。

一无所有只有一双跑细了的腿的太平军,此时连吃饱肚子都困难,如何能够对数量和自己相当的守军发起攻城战?

弹尽粮绝的太平军,只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在杨柳青和静海驻扎下来,建土墙搭木城,由进攻转为防御。

不得已北伐军和官军再次陷入消耗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消耗战对太平军是最为不利的。

如果说在怀庆的时候,是太平军主动选择消耗战,他们可以走可以动起来。

但是到了天津城下,太平军只能是被动选择消耗战了,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动起来,只能被动接受消耗战的局面。

而此时围追堵截的官军也汇集到了天津城外:四大金刚到齐,两大高手云集。

曾格林沁驻扎在太平军的西北,堵在天津通往北京的道路;

胜保带兵驻扎在西南,也有拱卫京城的意思。

曾格林沁和胜保都明白:自己打不死太平军没关系,如果让他们跳出包围圈,跑到北京城下,对着紫禁城喊两嗓子,吵着咸丰帝,那么他们两个人的脑袋就一定要搬家了。

所以无论如何,堵住太平军向西向北的路,先困住太平军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北伐军越来越不利:

第一:天气转冷,这是最大的困难。

太平军是在5月份出发的,那个时候还是初夏,等到了被围在天津城下,已经是寒冬腊月,北伐军无依无靠,没有救援,没有后勤支持,没有粮食补给,全靠一路上打秋风征粮支撑,要衣没衣,要食没食,这冬天如何能过得去?

当时已经是10月底,北方已经进入深秋,首先是秋雨连绵大水泛滥,道路断绝交通不便,一场秋雨一场凉,当时都不能用凉来形容了,10月底的天气,寒风都刮起来了。

北伐军前进没有能力,想回来已经被截住退路,进退失据。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天气越来越冷,北伐军的情况也越来越糟。

北伐军缺少鞋袜,在冰天雪地里,腿脚皲裂至不能行走,伤亡惨重。

“时值冬腊,天严寒,冰毙者尸枕藉”,这是当时的记载。

第二:太平军在战斗中不断减员,外围的官军却越来越多,此消彼长。

随着官军逐渐集结,胜保当时手下的人员,已经达到了3万多人,再加上各地的团练乡勇,数倍于北伐军。

曾格林沁则带来了蒙古的马队,机动性远远超过太平军,是当时满清最精锐的部队。

他们每人备两匹马,一匹骑着,一匹休息,然后调换,循环往复,这就使得曾格林沁的部队拥有超强的机动性,太平军凭借两条腿,跑不过马队。

打又打不赢,跑也跑不了,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太平军没有粮食,到最后,“士兵疲饿不能举戈矛”,饿的连武器都拿不动了,还怎么打仗。

于是就在天津城外,北伐军临时搭建了几个营寨作为据点,和数倍于自己的官军对峙开战。

战斗的过程就不说了,战况过于凄惨,不忍直视,这里不展开。

北伐军,就如同一个受伤的公牛,不得已停了下来,已经没有反击的力气。

而此时的大清官军,则如同非洲草原上的一群鬣狗,纷纷围攻上来,将北伐军团团围住。

结果可想而知。

这期间杨秀清得到北伐军被围困的消息,也派了两拨人前来救援。

不过两拨人都没有起到作用:第一波派了几万人,取道皖北,一直打到临清城,本来临清城内粮草弹药富足,救援队计划打破临清之后好好补给一番,然后继续北上。

但是临清的守军在城破之前,把仓库和弹药库付之一炬,救援的太平军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临清城,却得了座空城,粮食弹药全毁了,没有得到补给。

没有补给的救援队伍,变得自身难保,无心北上,只能向南溃败。

溃败的途中,被各地的地主团练武装突袭,伤亡惨重。

第一波救援队伍就这么没了,救援成黄粱一梦。

第一波救援军失败之后,杨秀清又派了第二波人。

领军的是燕王秦日纲,秦日纲打仗就是个废物,在安徽境内就被官军打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

第二波救援宣告结束。

孤立无援的北伐军,只能坐以待毙。虽然他们中途尝试了突围,并向南回撤了好几百里,看到了一点回家的希望。

但是不要忘了曾格林沁有马队,马队往来如飞,行军速度不是太平军两条腿能比的。

南逃的北伐军很快被曾格林沁追上,无奈只能再次驻扎下来,曾格林沁带领人马,继续围困。

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北伐军还是坚持了1年多。

从1853年10月底北伐军进入天津城外的静海区,到最终1855年3月曾格林沁活捉林凤祥,1855年5月诱降拿下李开芳,太平军万余人的军队,在北京天子脚下(天津城外),依托临时搭建的木城土堡,居然就抵挡了曾格林沁长达1年半的进攻。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太平军的战斗力之强,再鄙视一下大清官军战斗力之弱。曾格林沁被很多人称为晚清八旗唯一一个敢于上马砍人的亲王,确实他是八旗兵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不过这个遮羞布的战斗力也真的是弱的掉渣。

具体的战斗我们不多说,只说结果,历史也只看结果:

从1853年5月13日从南京浦口上岸北伐开始,到1855年6月11日李开芳被解送北京处死结束,历时历时2年1个多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太平军北伐的历史事件到这里就停止了,然而我们的思考没有停止。

首先北伐的失败说明了两个事实:

第一:太平天国还没有强大到派一个小弟就能砍倒大清朝的地步。

大清朝虽然也是油尽灯枯强弩之末,但是大清朝纲常还在,还是中国的统治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没有那么容易被干趴下。

第二:太平军流寇战法,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从整个北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伐军基本属于三无产品:无后勤,无补给,无根据地。

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抢到哪里。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没有根据地,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太平军只能选择沿路“打秋风”,太平军沿路不抢,就只能饿死。

但是在太平军抢掠的过程中,抢来的是粮食即便能够维持生计,失去的却是民心。

可能太平军抢一次粮食能吃三天,但是失去的民心,三年你都挽回不了。

你何时可曾看过一个政权通过抢掠老百姓最后还能得江山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通过小偷小摸,可能一次两次能解燃眉之急,但是你曾几何时看到一个人靠小偷小摸发家致富,还一直暴富了几十年成为全国首富的?

北伐失败之后,太平天国和大清朝这一南一北两个政权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你也打不死我,我也打不死你。

前面我们也说过,战略相持对太平军非常不利,而对于大清朝这个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的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太平军自身没有造血机能:没有根据地建设,没有经营自己统治区的能力。

而大清朝这部老机器,虽然腐朽不堪,但是依然运转正常,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还远远没有到自己倒毙的阶段。

太平天国就如同一个受伤的20岁的年轻拳击手,身上不断再向外流血,而自身没有造血机能。

大清朝就如同一个60岁的老头,虽然身体机能很差,身子骨已经不行了,但是至少他的身体是健全的,机能都还正常。

受伤的20岁年轻人和老迈的60岁老头干仗,年轻人不能一鼓作气干翻老头,一旦进入消耗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年轻人失血过多而死,而老头则尽可能的把时间拖长,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最终的事实也证明:太平天国这个没有造血功能的年轻人,被200多岁眼看要嘎屁的大清老人干趴下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个千古谜题:太平军有没有可能一鼓作气打下大清朝呢?

北伐军的失败证明了派一支偏师,派几个小弟,是无法撼动大清国的。

但是如果太平军倾巢而出会怎么样呢?

这个没有答案,本大叔也无从知晓,因为历史上没有发生,历史也没有如果。

太平军能否成功我们不知道,但是另外一个人的故事,我觉得非常适合放在这里作为前车之鉴,这个人就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夺取政权前的形势和太平军有点像:他们都是占据了南京,并以此为基地,扩充势力。

不同的是朱元璋依托南京,最后剪灭群雄,干趴了大元,建立了大明朝几百年的江山。

而太平军依托南京,最后却被已经腐朽不堪的大清朝干趴下,空留遗憾。

一起生活的两口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进退有据胜败有凭,我们分析一下大明朝和太平天国这两家创业公司的不同点之后,你可能会得到一点启发。

而这点启发,则是我们读史的关键。

我们来看朱元璋是如何经营南京的。

让我们开启月光宝盒,时间回到500年前----是真的差不多500年前哦(朱元璋是1350年前后在南京定都,太平天国是1850年前后定都南京,差不多整整500年)。

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不过当时不叫南京,叫集庆,朱元璋将集庆改名为应天,顺应天意嘛,好彩头。

1853年,太平天国攻下南京,和朱元璋的做法差不多,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天朝的京师,也是在和老天爷打交道----虽然太平天国的老天爷是西方的爷火华,但是道理差不多,都是忽悠人的。

两家创业公司取得南京之后,面对的局面是不一样的。

当时的朱元璋还非常弱小,而他的邻居们都是一些打家劫舍的强盗巨匪。

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有割据一方的诸侯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这几个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特别是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盘踞在长江上游,张士诚则啸聚于长江下游,刚刚创业的朱元璋最弱小,被夹在中间。

陈友谅乃是一世枭雄,巅峰时期拥有水陆大军60万,分分钟顺流而下掀翻朱元璋的老窝。下游的张士诚虽然没有那么强的战斗力,但是也是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并且张士诚私盐贩子出身,钱多的没处花,动不动就要拿银子砸死要饭花子朱元璋。

两个死对头,一个战斗力爆表,一个有钱能把你砸死,可以想见当时的朱元璋处境有多艰难。但是朱元璋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英明的政策之下,苦心经营,左右逢源,愣是把自己的创业公司搞的红红火火。

随着自己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好,朱元璋开始对付自己的两个对头。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第一次干仗,随后两人打打停停,没有一刻消停过。

一直打了好几年,朱元璋越打越强,陈友谅越打越弱,最后连陈友谅自己也被干掉了。

到1364年,朱元璋逆流而上到武汉,攻打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迫使陈理签订了公司收购协议,至此宣告长江上游肃清。

从第一次干仗,到最终朱元璋把陈友谅的势力干挺,前后用了4年。

干挺最大的敌人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又花了3年时间干挺了张士诚,从1365年到1367年。

干翻了这两个长江上的最大对手之后,朱元璋已经成为了南方最大的公司,可以和北方的大元公司扳手腕了。

于是在1367年,朱元璋下达了总攻大元的指令,派出帝国双壁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

北伐大军气势汹汹摧城拔寨,一直打到北京,最后一鼓而下占领北京,彻底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也就是说,朱元璋从1356年攻下南京,到1367年最终下令北伐,一共用了11年的时间。

这十一年的时间里,他忍辱负重苦心经营,先后干趴了自己最大的两个邻居,成为了最牛的创业公司,在这个时候,他才有勇气下令北伐。

稳定后方,再图进取,不打无把握的仗,这就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再反观太平天国,从1853年3月28日洪秀全进入南京,到5月13日出师北伐,这中间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没有任何的根据地建设,没有任何长远的打算,仅凭着胸中的一股豪气,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贸贸然要去跟人拼命决生死。

这不是战略家创业家革命家的行为,这是街头打架的小混混二杆子的行为。

坦诚来说,杨秀清当时打下天京的时候,他手里拿到的牌比朱元璋要好得多。

此时的大清已经淹淹一息,整个官军就是绿营兵,而绿营兵的战斗力又弱得掉渣,绝对没有可能威胁到太平军的统治地位。

并且太平军当时在长江流域根本没有敌手:清政府基本没有水军,太平军则有水军几万人,战船万艘,太平军完全占据了长江水道的制江权。

从南京溯江而上,一直到武汉,畅通无阻;

往下游一直到江浙地区,也是横行无忌。

整条长江之上,基本没有大清朝的官军。

太平军在长江水道上遇到的最大阻力,除了滚滚江水,就只有长江江面的大风。

如果太平军稳扎稳打,切断长江,切断漕运线路,好好经营根据地,像朱元璋一样,花十年的的功夫苦心经营,相信大清必亡!

江浙地区有大片大片的良田,大片大片的富庶地盘,就躺在那里,等着太平军去开发。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假设!

杨秀清不是朱元璋,他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战略眼光,正是这种战略眼光的缺失,才有了后来的溃败。

进退有据,胜败有凭,诚不欺我。 MfQHTwsfvctI/7CeofiqBjP7otD+1MPxHJ+lCMRPURKDsFGSxd4Khn24GPXGDs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