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一个外国人学了不少汉语并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首先发现的是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这位外国人会倍感惊讶和痛苦的是,你所说的汉语,别人听不懂。于是,他就回头更加勤奋重新学习。几年之后,他终于可以自信地与公众或者任何一个人交谈各种复杂问题了。但是,如果与他交谈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尤其是与一个从未见过外国人的人,那么,他就会像最初说汉语时那样依然感到惊讶和痛苦。对方显然是什么都听不懂,而且他显然也是不想去听懂。他很明显就没在意你在说些什么,也不试图理清跟你谈话的思路,而只会打断你的话说:“你说的,我们听不懂。”

他面带着一种具有优越感的微笑,就像看着一个聋哑人费尽努力想开口说话一样,好像是在说:“你说的话谁能听懂呢?你天生就没有一个能讲中国话的舌头,这是你的不幸,却不是你的过错。可是,你应当承认你无能为力。别用这种事情来为难我们了,因为你所说的,我们听不懂啊。”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你无法始终保持一种平静态度,很自然地,你要冲着你的对手发怒发火,说:“这一刻,我所说的话,你应该懂了吧?”“不,”他回答说,“我没听懂你所说的!”

中国人的误解才能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便他们听清楚你所说的每一个语词,但由于没有注意到某些细节,还是不能弄懂你所表达的意思,至少说没有全部地搞懂。比如,“一个远东的外国人”这个短语,需要放在大量表达“在这种条件下”、“条件是”、“根据这种条件”之类的一堆短语之后。的确,中国人事实上并不用这类短语,也觉得没什么机会用这些短语,这与一个外国人大相径庭。同样情况也存在于时态的使用上,中国人也不用时态,不关注时态,而外国人就一定要注意时态。

在中国,在与人交往所要注意的问题中,最需要防止发生的问题是,不要在钱上造成误会。当外国人要为所购买的商品付钱时(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外国人的主要作用),将来完成时态就像“军需用品”。“你在干完活之后,你就将会得到钱。”但是,汉语中没有将来完成时态,也没有说有任何描述某事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时态。中国人只是简单地表达:“干活,挣钱。”在他的心目中,后句是主要的,并且是不受“时间关系”的限制。

因此,当一个中国人给外国人干活时,希望马上能拿到工钱,这样才能有饭“吃”,似乎如果不是偶尔遇到这个工作,他就会连一点吃的都没有。我们必须反复告诫大家的是,在中国做生意,特别要避免在金钱上造成误会。谁收的钱,什么时候该收,收多少,收的是银锭还是铜钱,若是银锭,其成色如何,重量多少,若是铜钱,“一贯”有多少个——诸如此类的细节,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说得太周详的。若是与营造商、经销商和船主签订一个合同,对方该做哪些事,要履行哪些条款,预先就必须做大量精准的说明。否则,就会一团糟。

“害己又累人”,这种事情在中国是太常见了,并不会引发当事人多大的注意。一位船夫或车夫受雇于外国人,本该按照雇主的要求干活,但他却时常突然拒绝履行合约。在这种场合里,中国的车夫固执得就像他的一匹骡子。那匹骡子躺在泥泞之中,随心所欲地洗泥土澡,车夫用鞭子抽打着骡子,直至精疲力尽,仍无济于事。而骡子却视鞭子抽打如苍蝇挠痒痒。看到这一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德·昆西 对中国人的评论。他讽刺中国人“像骡子一样固执”。他的说法,显然有些过了头,其实,中国人并不像骡子那样固执,因为骡子不会改变它的脾气,而任性的车夫则不然。受雇的车夫虽然在半路上不听从他的雇主,甚至对于雇主明确警告要扣掉他的全部“酒钱”也不予理睬,但过了半天时间到达终点时,他却对自己在半路上的所作所为予以辩解,并且赔不是。旅行者与他的车夫、船夫立下一个字据,通常是明智之举,这样就不会因可能的误会而带来麻烦。

“有言在先、事后不悔。”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至理名言。然而有些时候,在人们绞尽脑汁,即使费尽心思达成了协议,也还是会有出现误会的时候。在中国的外国人碰到这种情况时,无论你如何小心翼翼对待各种协议,都会发现钱是引起你烦恼的重要原因,可能超过任何其他问题。至于对方是受过教育的学者,还是一字不识的苦力,这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所有中国人天生地拥有在误解中占得便宜的天赋。他们善于发现这些误解,并立即加以利用。他们就像元月的北风能够发现门上的一道缝,也像河水能够发现船上的一个窟窿那样,迅速且不费劲。

某方面,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了适应需要也独立地发展出这一中国人的天赋。这正如古波斯人大多具有擅拉长弓和讲真话两种重要的技能一样,盎格鲁撒克逊人具有对敌人和对朋友都同样诚实可信、做事公正的天性。对此,中国人不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品质似乎就像提图斯时的罗马人 发现犹太人曾有过的某种独特的习惯。罗马人发现,犹太人在采取军事行动时,无论形势多么紧迫,每隔六天都必定要暂停一次做礼拜,罗马人利用了犹太人的这一习惯击败了他们,中国人同样也会善于利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那种天性。

1860年之前,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了一个世纪的外交。这一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易于误解的习惯。在接下的年头里,这种习惯并没有消失。但无论情况怎样,外国人总是遵守诺言的,这在中国人心中深深扎根,尽管也有少数的例外。他们同样非常相信外国人办事公正(尽管也有某些个人和国家可以给出恰恰相反的例子)。但是,正是基于这个固定的看法,中国人有能力对付即使是最顽固的外国人,“你明明是这样说的”,“不,我不是这样说的”,“但我认为你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是这样去理解你的意思的,请原谅我们的愚蠢,不过你还是得付钱,是你自己说过要给的”。这就是中国人与外国人千百次争论的实质,而最终百分之九十七的结果是外国人付了钱,中国人心里很清楚,外国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诚实和公正是会给钱的。在以下的三个事例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如何利用其他手段达到目的,而且是三次中有两次会获得成功。

有过丰富经历的读者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各种误解的例子,足以组成一个军团。你吩咐一个苦力清除掉院子里的杂草,而把开始抽芽的草皮留着,从而使你能够看到渴望已久的一片珍贵的草地。可是,这只漫不经心的野牛却拿着锄头,把所有的绿草都铲除了,使之成了荒地,还说这样才干净。他没有“理解”你的意思。你支使厨子到很远的那个唯一的菜市场去买一条鲤鱼和一只鸡。他回来了,却没买鱼回来,手里提着三只大鹅,他认为你就是这么吩咐的。他不“理解”你的意思。你派送信人在收发室下班前把一包重要的信件送到法国领事馆。他回来说,法国领事馆不收这份信件,原来他把信件送到了比利时领事馆。这时,收发室下班的时间也到了,误了信件。他不“理解”你的意思。

穿中装的外国传教士

笔者的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可以作很好的说明,可怜的外国人是多么容易产生误解,多么容易被人误解。这位朋友去拜访一家中国的银行,银行的老板与他关系良好。当说到最近银行附近发生的一场灾难性的大火时,这位外国人为大火没有蔓延到银行而向这位银行家表示庆贺。对此,这位银行家立刻觉得尴尬,并生气地说:“这是什么话?这么说不合适吧!”

过了很久,这个外国人才发现,他之所以冒犯了朋友,在于他的话里包含这样的暗示:大火如果再近一点,就可能把他的银行烧了,那才是最不幸的。因此,尽管是表示庆贺,包含这样的暗示,也属不吉利的。一位刚到京城不久的外国人看到一支骆驼队,其中有只小骆驼,就对那位长年受雇于外国人的车夫说:“你回家的时候,告诉我的孩子,让他出来看看这只小骆驼。他从来没看过骆驼,这一定会令他非常高兴。”车夫没有立即回答,像是在掂量着最终审判,经过了深思熟虑,车夫很贴心地说:“就算你要买下那只骆驼,可也不能这么抬举它——那样它很快会死掉!”

有一次,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有中国人参加的礼拜,牧师正在布道,讲的是有关先知以利撒治愈乃曼 的故事。牧师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亚兰大将军来到以利撒门前,其随从人员争相叫门。为了尽可能说得形象生动,布道者如演戏般,模仿亚兰的仆人喊道:“门卫,开门,亚兰大将军来了!”令牧师大为吃惊的是,一位坐在后排的人此刻突然不见了,好似被枪给打倒了一样。事后才搞清楚,这人完全是误解的受害者。他是教堂的门卫,由于没有注意到前面所讲的故事,当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开门,就迅速地冲了出去,让乃曼进来。

还有个例子是另外一些听众给某省的牧师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这位传教士为了让他的听众有深刻的印象,就用幻灯机放大显示一只普通的寄生虫。这只虫子显现在屏幕上,其庞大的身躯完全就像是一条埃及的鳄鱼。这时,人们听见一位观众以一种敬畏的口气,小声地道出了他的一个新发现:“看啊,外国的虱子真大!” qVZ+AhYxUgb+7imga3PnRx+kdkD6PYDuyoi50LIsxqv9sEp409zwjC+1DqXYJz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