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
![]() |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杰出幼儿教育家。1870年8月,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出生。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知识渊博,善良,开明。玛丽亚·蒙台梭利是独生女,深得父母的宠爱,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养成自律、自爱、乐于助人的独立个性。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给世界教育带来翻天覆地变革的蒙氏幼儿早期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对欧美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她认为,一直以来,儿童的成长都在受成人的压制,成人在各个方面干涉儿童的自由行动,成人对儿童的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她提出,成人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力量,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而教育只是为了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蒙台梭利教授通过观察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儿童发展敏感期、心灵胚胎期、儿童在“工作”中成长等一系列对今天的早期教育仍然影响广泛的规律。
到目前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以蒙氏教育为基础创立的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受到越来越多父母和儿童的喜爱与信赖。
为了传播蒙台梭利经典早教理念,我们策划出版了本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经典原著”系列。本套丛书除收录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这五本蒙氏早教经典理论原著外,还特意加入美国作家多萝茜·费希尔所著小说《贝茜成长的奥秘》,希望家长在阅读蒙氏理论的基础上,对蒙氏教育的效果和实际运用能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也是对她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蒙氏早教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为一本操作性手册,是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播蒙氏教育方法时所写。所有“儿童之家”运用的教具都有相似之处,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儿童使用这些教具,以及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以刺激儿童观察力、认知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教育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成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发现错误,甚至在学习中让他们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本书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的全面讲授,是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必备手册。
《童年的秘密》 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极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根据“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和学习。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书也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
《发现孩子》 开创性地讲述了儿童是怎样一种存在,指出孩子应自主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出了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并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有吸收力的心灵》 是集蒙台梭利的理论思想与方法经验的大成之作,呈现出蒙台梭利的革命性教育观念。本书中,蒙台梭利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的现象和自身所得经验,揭示出了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阐释了儿童具有吸收能力的心智特点,思考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孩子的知识是通过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以及教育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等。本书对儿童发展和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所有研究儿童和社会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贝茜成长的奥秘》 是美国作家多萝茜·费希尔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叫伊丽莎白·安的女孩,从小失去双亲,由敏感多疑的亲戚哈利特一家抚养长大。她在哈利特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操心,因为所有的事都有人替她解决了。因此,9岁的伊丽莎白·安依旧什么也不会做,而且性格懦弱、胆小、敏感。后来,伊丽莎白·安被迫离开哈利特一家,来到帕特尼农场生活。帕特尼一家虽亲切地叫她“贝茜”,但在这里,贝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眼前面对的难题。就这样,贝茜在跨越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同时,得到了成长,变成一个坚强、独立、自主的女孩。本书印证了蒙氏早教理论中,孩子心灵成长的规律,揭示出家长与孩子间真正的关系,提倡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其在自由的环境中,发现自我,独立成长。蒙台梭利对本书评价道:“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读一读《贝茜成长的奥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使父母了解如何给孩子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使孩子找到自我和生活的乐趣。”
本书编委会
![]() |
英文版前言 |
![]() |
本书是总结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一本实用指南,是应美国众多对此深感兴趣、颇有需求的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而著。
“非凡的教育工作者”是美国民众对蒙台梭利教授的称赞,1907年,她在罗马的贫民窟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率先进行了早期教育。当时的美国民众还在讨论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否适用于四五岁的孩子时,她就已经在研究如何对两三岁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十分畅销,第一版在4天内就销售了5000册。但是许多普通读者和一些老师都认为此书太过理论化,没有考虑到孩子父母的需要,都希望能有一本更具体、更详细、更直接的,描述如何进行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指南和实用手册。
因此,本书应运而生。本书提供了在“儿童之家”已经实践过的具有很好效果的教具使用方法和教育方式的具体描述。那些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地、零星地知道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的父母和老师都非常期待能从她本人那里得到系统、权威的论述。本书就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最基本、最有用的原则,以提供给众多有迫切需求的父母和老师。
蒙台梭利所说的“非教师”或“女导演”在美国的学校中还没有出现。美国儿童研究运动没有培养出这样的老师,著名的福禄培尔幼儿园也没有培养出这样的老师。蒙台梭利坦率地说过,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和卢梭对她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并提出了让孩子学会爱老师,而不是害怕老师,这一观点还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主张,要本着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和为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去自我学习,也就是让孩子通过自我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罗马贫民窟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到,孩子似乎在说“请帮助我,以使我能够自己工作”,这是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孩子的行动得到的重要信息。
当蒙台梭利还是临床医师时就开始了对教育的研究。一直以来,她都非常关心那些被大家忽视的卫生学和学校教学之间的关系。她在发育缓慢的孩子身上取得的成功激励着她又花了7年的时间进行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这也为她的儿童教育做足了准备。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对教育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她所拥有的医学知识,她所主张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等观点,她又考虑到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新角色,所有的这些结合起来就产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只是为孩子管理和维护学习与工作的环境。书中所述的孩子对教具的使用是根据他们的兴趣而自觉自主地进行练习,并通过这些练习获得了感知能力和智慧发展。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从她的前辈—法国医生爱德华·塞昆那里继承来的。很多爱德华·塞昆的学生和崇拜者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教学用具上,但蒙台梭利认为这些教具只有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老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然后才是教育环境的管理者和维护者。观察是任何有机实验最基础的工作。例如,在动物的栖息地观察动物的习性时,尽量不去打扰它们,才能最准确地了解它们。就像麦克卢尔把蒙台梭利比喻成“一个像自然学家观察蜜蜂一样观察孩子的女性”。
对于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蒙台梭利认为,哪怕是孩子行为的细微差别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孩子的行为会在成人的身上有所反映。1913年,蒙台梭利在罗马的第一节培训课上,特别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认为观察能力是教育者最应具备的能力,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个技能。但是,在这节培训课上,她并没有向大家介绍如何获得敏锐的观察能力。蒙台梭利所说的是:“老师在观察孩子的同时,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很多新东西,并继续学习更多的新内容,这些东西我无法给你,你的助手也无法给你,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身为老师,如果不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就无法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出他们的真实状态。只有你自己才能正确地观察这些现象,就像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练习、自己实践才能够自我成长一样,老师也要通过实践来获得观察能力。因此,在我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施教者。老师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懂得如何去观察孩子。”
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尽可能自由地学习。但是,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同,他们各自所需要的东西、所发育的阶段都不尽相同,如果老师不了解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懂得孩子之间的差别,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用蒙台梭利的话说,一个不会观察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从事教育行业。
“非教师”这一观点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暗示给蒙台梭利的。这里的“孩子”这个词有着特殊的含义,每一个孩子的“特性”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关注点和实践点。
蒙台梭利没有将“工作”和“玩耍”对立起来,她认为工作其实就是“正在进行着的生活”。因此,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并让其有所提高,让孩子得到更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
在尊重孩子生活的同时,老师也要给孩子的自由活动设置一些限制。老师在引导孩子时,不能让孩子感觉老师无处不在。因此,老师在给孩子提供帮助时,不要成为孩子专注工作的障碍。这种帮助应该是间接的,而且要保持好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如果老师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一直对孩子保持着关心、尊重、耐心和没有任何偏见的态度,那么他就能成为一位合格、出色的老师。
老师作为一位默默的观察者,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进行不断尝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独自承担责任。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只能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个人风格,而不是把自己的风格以任何方式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的兴趣、特征、发展情况、注意力持久程度都不同,老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差别,才能更正确地引导孩子用各自的方法使用各种教具。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蒙台梭利对于教具的使用是非常重视的。通过对教具的操作练习,孩子自动完成了其身心发展和自我成长。事实上,各种教具练习只是激发和培养孩子感知能力的众多手段之一,是孩子一系列变化的开端。教学之路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一条道路、一种方法。书中,蒙台梭利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儿童之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配置,以便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它是多样化的”。书中还体现了她的另一个观点,并不是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教导,正好相反,“是孩子自己创立教育方法,并根本改变了老师的性质”。蒙台梭利的感知教育作为早期教育中心任务的观念,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激起新一轮早期教育的研究浪潮。
南希·麦考梅克·拉姆布斯克
于纽约育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