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中间过渡类型的不存在和稀有问题

中间过渡类型

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类型将会留存,而不适应的将被淘汰,所以其中常常伴随着灭绝。在一个生活着各类物种的区域,所有新出现的类型都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的类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慢慢便会被替代,进而淘汰。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类型,某些新类型能够适应环境并不断完善,进而留存下来,而其亲种和其他过渡类型就会被淘汰。

从上述理论来看,一个物种在形成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大量的过渡类型,但是我们却没有在地壳中发现大量的化石证据。

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是由不完全的地质记录导致的。大量的记录自然演变过程的化石等样本仍存于地壳之中,但是我们目前对于地壳的研究开采非常不全面,并且时间跨度较大。

我可以断言,应该可以找到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近缘种 之间的大量过渡类型。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通常能够在从南到北的不同地域发现,近缘种或者代表性的物种在自然组成中占据的位置几乎完全相同。

这些物种通常是混合生长的,由于其竞争关系,当某一种逐渐减少时,另一种相应就会慢慢增多,直至将前者完全取代。

我们对这些混合生长的近缘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构造具有细微差异,这种情况在混生的近缘种中是非常常见的。

我的学说认为,这些近缘种具有相同的亲种。在亲种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类型能够更好地适应该区域的生活环境,进而亲种和过渡类型由于竞争力弱而被淘汰。所以,我们现如今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都找到不同近缘种之间的大量过渡变种,尽管该地区一定存在过这些过渡类型,并可能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

造成中间过渡类型缺失的第一个原因

为什么我们没有在生活环境具有过渡特点的中间区域发现将两个近缘种联系得更加密切的中间变种呢?下面,我就这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试着进行解释。

第一 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短暂的时空范围,不能凭借现阶段这个地区的连续性就推测其在一个长远时期内都是连续的。

地质学理论认为,大部分大陆在第三纪末期发生了分裂和漂移,所以现在连续的陆地在之前可能是不连续的,连续的海面之前也可能被陆地分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物种的改变造成了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连续的区域内也能够产生大量具有明显界线的物种,证明这些地区也出现过断裂。

不过,连续区域对于新种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较广区域内的物种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大量存在的物种在区域交界处突然减少,进而消失。所以,变种和物种都存在的中间地带比其大量存在的区域要狭小得多。就像康多尔观察的那样: 登山时,一种常见的高山植物可能在随着海拔升高的过程中突然消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同样,福布斯在对深海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了上述现象。我们通常认为气候等物理条件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同地域的海拔都是逐渐改变的,却不存在连续适应的物种,这让我们感到诧异。

我们知道,任何物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都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种群数量,但是每个物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物种产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影响着其分布范围,物理条件的渐变对此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于物种间存在取食竞争等关系,任何物种的分布范围都受到这些关系的影响,从而出现非常明显的界线。此外,每个物种在分布边界处的数量通常都比较少,受到其天敌、食物及气候的变动影响相对变大,所以只能存留很少的数量甚至消失,由此导致其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界线。

个体数量决定竞争力

分布较广的近缘种或某些地域代表性物种,在中间地带的数量也会突然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在不同物种或者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中都非常常见。一个分布范围很广并且正在发生变异的物种,其多种多样的变种必有适应不同环境的类型,并且有适应某些地域中间地带的类型。这个位于中间地带的变种类型,由于栖息地的狭窄,导致其数量通常较少。实际上,这个规律确实作用于自然状态下的变种。

藤壶属 的中间变种就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通过阅读沃森先生、格雷博士和沃拉斯顿先生提供的材料,我发现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变种数量要远少于其所连接的两个类型。如果这些事实和推论是可靠的,那就可以借此来解释中间变种无法长期存活,以及中间变种比连接的类型更容易消失、灭绝的原因。

藤壶属: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围胸目,藤

我已经讲过,种群数量较少的类型更容易受到各种影响而灭绝。在中间地带,数量较少的中间类型要与数量较大的近缘种进行竞争,其生存压力极大;而近缘物种由于数量优势,并且分布广,对中间类型造成巨大的生存压迫,使自己在生存斗争中更易胜出。

个体数量多的类型比个体数量少的类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大的数量基数也代表着更多变异类型的产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但由于变异类型改变的速度比较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易于被普通类型淘汰。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 任何地区的任何物种所产生的多种类型中,显著变种要比非显著变种数量多。 这点可以从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下面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解释:

假设有三种 绵羊 ,它们习性不同,分别饲养在广阔的山区、宽广的平原和狭小的丘陵地带。如果这三个地方的饲养者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选种,对羊群进行改良,显然拥有数量较大羊群的饲养者更容易成功,品种改良的速度也要比狭小地带的羊群快。

绵羊

山区或者平原无疑面积要比丘陵地区大得多,所以这两个地方的羊群进化的速度要快得多。这样下去,改良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山地品种和平原品种将取代丘陵品种。于是,原本数量较多的两个品种虽因中间品种而得以密切连接,但却成功地排挤掉中间品种。

物种之间的明确界线

我们相信, 不同物种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界线,在任何时期都不会出现大量正在变异的中间类型,导致难以进行区分鉴定的混乱状态。 这个观点的论据有如下几点:

证据1 变异本身就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因此依赖于变异的新变种的产生也受变异速度的限制。

证据2 如果没有产生利于提高物种生存力的变异,自然选择通常也无法发挥作用。

证据3 如果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中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给变异类型进行演化和发展,那么生存斗争引发的进化也无法完成。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物种在构造上出现一定并且稳定的变异。这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例如旧物种及其产生的各种新类型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与反作用,以及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偶然迁入的物种的影响。

造成中间过渡类型缺失的另外三个原因

第二 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过去可能连续的地面现在已经发生了分离。以前生存在连续区域的那些需要交配产生后代,并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的种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具有区域特征的代表物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区域的过渡地带,一定存在着与该地代表物种具有相同祖先的中间变种,但由于其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被淘汰而灭绝,导致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它们。

第三 在一个连续无隔离的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在该区域的不同地带形成不同的变种,在不同地带的中间地带也会产生一些不同变种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

参考前面提出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近缘种、代表物种以及公认变种的实际分布情况),中间地带的中间变种的数量远少于其所连接的两端物种的数量。仅仅由于数量的劣势,中间变种的生存就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灭绝。并且,在自然选择推进的变异过程中,由于中间变种所连接的种类数量基数大、变异多,所以后者在自然选择中更能适应环境,从而具有更强竞争力,将中间变种排斥和替代。

第四 在假定我的学说是正确的基础上,我们从一个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必定存在着把同属所有物种紧密连接的不计其数的中间变种。这也正如前面一再强调的,由生存斗争导致的原始种和中间变种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最终只有化石才能证明这些中间变种曾经存在过。 af9MLS1Mc2zqXl2WCKgGPJQv10bwn21rfCYaKVgNoinZ/AQDe+zGlqHD7n4rYI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