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功利说”的真实性有多高
——自然之美是如何得到的

看似无用的器官

有些博物学者并不接受“功利说”这一观点,他们不认为每一个细微构造的变异都是为其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下面,我简单地谈一谈这种反对的原因。

这些人的看法是,变异的出现只是为了增加多样性,或者是让人或造物主看着好看,才被创造出来的。

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的观点就会被完全否定。我也知道,一些物种确实存在着对其没有直接作用的结构,并且这种结构对其祖先也没有什么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结构是为了美或者增加多样性而产生的。

我在前面列举的种种导致变异的原因,以及确实对外部结构造成了一定改变的某些作用,其结果无论是否可以直接产生好处,但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甚至是很大的影响。虽然某些结果现在与物种生活习性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些物种确实都已经很好地适应了自己所栖居的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物的大多数构造都是从其亲代祖先遗传而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将下面这些构造的存在归因于亲代的遗传,如高地鹅与军舰鸟的蹼,或者猴子的前肢、马的前腿、蝙蝠的翅膀、海豹的鳍等具有的类似骨骼构造。对这些动物来说,以上构造都不存在特殊的功能或者用途。

猴子的前肢、马的前腿、蝙蝠的翅膀、海豹的鳍属于同源器官。所谓同源器官,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右图中的各物种前肢骨骼对比,可以看出它们的同源性。

但是,对于高地鹅与军舰鸟的祖先来说,蹼却是具有一定作用的,就和现存的大部分水鸟的蹼是用于划水的一样。因此,我们也可以假设,为了适应走或抓握,海豹祖先的脚其实是长着五个趾的,而没有鳍。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大胆地推断,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哺乳纲的个别古代鱼形祖先鳍内的大部分骨头消失后,剩下的形成了猴子、马及蝙蝠的前肢内的一些骨头。但是,我们还无法对自发变异、复杂的成长规律,以及外部条件能起到什么程度的作用等,这些特殊的引起变化的原因进行具体的评价。我们可以先抛开这些难点进行推论,对于所有者来说, 所有构造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某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

植物为什么美丽

有人认为,我的学说能够推翻生物被创造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喜爱这一观点。我想要提出的是,人对美的感受与被欣赏物的实质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审美观也不是与生俱来或者不可转变的,它明显是由心理决定的。例如,不同种族的男人对女性美的评判有着巨大的差距。

如果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喜好才将这些美好的东西创造出来,那么在人类出现之后,地球上的物种一定是变得更美了。但是,存在于中生代的具有美丽花纹的鹦鹉螺化石和始新世的各种漂亮的贝壳的产生,难道是为了满足在它们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人类的审美吗?

硅藻的壳虽然细小却非常漂亮,但它们的产生仅仅是为了供人们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和鉴赏的吗?其实,这些物种之所以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都呈现完美的对称状态。

另外,花是大自然创造出的最美产物之一,其艳丽的色彩易于被昆虫发现,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在对大量花卉的实际观察中发现,通过风传播花粉的植物,一般花冠都不漂亮。

可以说,这是一条广泛适用的规律。在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往往具有艳丽的颜色或者甜美的花蜜,来吸引昆虫等生物访问。

● 另一种则什么都不具备,所以无人问津。

硅藻 隶属于硅藻门一类植物,约有16000多种,分布极广,在淡水、海水和陆地上都有。硅藻春秋两季生长旺盛,是鱼类、贝类及其他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本类植物的细胞壁由两个套合的半片组成,外面的半片为上壳,里面的为下壳, 正面叫作壳面。上、下壳由果胶质和硅质组成,没有纤维素。壳面上有各种花纹。

由此我们就能得出结论,假如地球从来没有出现过昆虫,那么很多植物的花将不会像现在这样美丽,因为它们失去了吸引昆虫造访的目的,而转为依靠风力进行花粉的传播,就像枞树、 栎树 、胡桃树、茅草、菠菜、酸模、荨麻等植物一样。

上述观点也适用于果实。例如,草莓或樱桃的果实熟透以后,其色彩非常艳丽,并且具有可口的味道。同样,丝绵木和冬青树的 红色浆果 ,它们美丽的外表可以吸引鸟类取食,从而使自己的种子能够得以传播。果实艳丽是为了吸引鸟兽取食,而种子因无法消化,随粪便排出,传播到其他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

丝绵木与冬青树的果实都是红色的小浆果。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即便种子深藏在果实里(果实具有厚重的瓤或肉质),只要果实颜色夸张引人注意,就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种子的传播。

动物为什么美丽

我认为,那些美丽的雄性动物也是为了美而变美的。例如某些鱼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一切好看的鸟类,以及许多美丽的蝴蝶。但是,这些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是因为雌性个体在挑选雄性个体时,会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选择,这就是性选择。同样的情况还有鸟类的叫声。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在对颜色和声音的选择方向上,动物界里的大多数种类的喜好都是相似的。

在有些鸟类和大部分蝴蝶中,雌性往往也具备与雄性一样漂亮的外表,这种外在表现是经过性选择的结果,使美既遗传给雄性,也遗传给雌性。颜色、声音或者形态是一种最直白的美的反映,从中得到的快乐也是最简单的享受。可这其中却存在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即这种美的感觉是怎样在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感知中产生的呢?

我们在研究为什么有的香味使人愉悦,而有的却不能时,也会遇到这个难题。在所有美的事物中,似乎习性主导着一定的选择方向,与此同时,某些神经系统的构造使“美”这种感觉得以产生。

自然选择让物种不断完善

在自然界中,虽然一种生物能够从其他生物的构造中有所获益,但是绝不能认为自然选择导致一个物种发生了完全有利于另一个物种的变异。相反,自然选择常常使物种产生对其他生物有直接危害的变异。例如,蝮蛇的毒牙、姬蜂的刺针等可以损害其他生物的构造。

要想从这点反驳我的学说,就要论证每一个生物的所有构造不是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的,并且这些构造完全是为了其他生物的利益而存在。可是,我在相关博物学书籍中没有发现具有以上含义的论述,尽管这些书籍中记录了不少这方面的实例。

有人认为, 响尾蛇 尾巴上的响器对自己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虽然它可以通过毒液捕杀猎物和用于自卫,但是响器发出的声音也能使猎物提高警惕。

响尾蛇

与此相似的是,猫在准备纵跳时会将尾巴卷起来,但这一行为也会使将要被捕捉的老鼠提高警惕。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响尾蛇通过响器、 眼镜蛇撑起自己颈部的皱皮、蝮蛇发出粗大的咝咝声并把身体膨胀大等行为,其目的都是将向它们发起攻击的鸟兽吓走。当狗靠近小鸡时,母鸡会张开两翼、竖起羽毛,这种反应和蛇的反应的目的是相同的。动物吓跑敌人的方法有很多,碍于篇幅有限,我就不进行详尽论述了。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所有物种都不会产生对自己弊大于利的构造,因为自然选择是从物种本身的利益出发的,它发挥作用都是为了使物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帕利曾指出,自然界中不存在为了使生物本身受到伤害或者痛苦而形成的器官或者构造。

当对每一个器官和构造的利弊进行客观的评价时,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说,利都是大于弊的。如果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某些器官或者构造越来越不利于生存,那么它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如果这种改变并未发生,那么这种生物就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自然选择的作用仅仅是为了让每一种生物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不断地完善、改进,这便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完善标准。

打个比方,我在对新西兰的本土生物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整体来说,它们都是完善的。但是,与欧洲的动植物相比之后,它们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来自欧洲的这些物种在进化上更加先进。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自然选择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完善。 完善是一种对环境的不断适应,是一种相对的结果。

这就像米勒说的,人类眼睛这种高度发达且非常完善的器官,在某些方面(例如对光线色差的校正)也不是完善的。几乎所有人都对赫姆霍尔兹的论点表示认同。他认为,人类眼睛具有非常特殊的能力,并且对此着重地描述了一番:“我们发现,眼睛这种光学器具在视网膜的成像过程中存在不正确和不完善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情况与感觉领域里某些不协调进行比较。你可以认为,自然界有积聚矛盾的倾向,可却否认了生物外部和内部之间存在着协调的一面。”

不完善的结构

理智使我们在赞美自然界中众多不可模仿的构造时,也能够考虑到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构造存在,即便我们经常错误地理解了两者的含义。

蜜蜂刺针 蜜蜂尾部生有刺针,我们常将其看成一个优点。但是,刺针上长着倒生的小锯齿,所以蜜蜂用尾部攻击敌人后,是不能将其从敌人身上拔出来的。即便它们强行拔出,也会将连着刺针的内脏一起拉出来,从而导致自身的死亡。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蜜蜂的刺针是一种非常完善的结构。假定刺针早已存在于蜜蜂古老的祖先身上,它的作用和其他膜翅目的昆虫相似——用来穿孔,那么刺针之所以发展出现在这个功能,一定是某种原因导致的,而且这一功能并不完善。蜜蜂刺针上所具有的毒素可能是后来才出现的,原来可能仅仅是为了使树木产生 树瘿

树瘿:指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现象,蜜蜂使用刺针就会导致自身死亡,是由于刺针对于防御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就它们的生活方式来看,虽然防御过程中会使少部分个体死亡,但是却给整个种群换来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雄蜂与工蜂 如果我们对雄虫凭着嗅觉就能寻觅雌虫这一能力感到惊讶,那么当我们看到蜂群中雄蜂的产生仅仅是为了进行繁衍,并且大多数死于那些只工作而不能生育的工蜂手里时,岂不会更加惊讶?

其实,雄蜂对于蜂群来说,并不具有繁殖以外的其他作用,所以当雄蜂过多时,工蜂为了保证整个群体的存活,自然会杀死多余的雄蜂。

蜂后竞争 蜂后一生下来便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那些年幼的蜂后经常会与年老的蜂后斗争,以求得生存。不过,这些无疑对蜂群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母爱或者母恨(幸亏后者极少),在自然选择的永恒原则中的目的完全是相同的。

植物的花 在植物中,一些兰科植物之所以有着奇特结构的花,是因为它们需要这些构造来完成授粉的过程。那么,我们还能说枞树形成浓云一样的花粉,最后却只有极少数会飘到雌蕊上的这种授粉方式是非常完善的吗? d0hKsNKpsFzQq/4Yp/ov3/W7M+4Qz2pzUKcQ8mXaNuCxlPaOhb54IXLj/UJen/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