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植物从某一气候条件迁移到另一种气候时,它的开花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动物中同样存在很多实例,且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习性的变化可以产生遗传效果”,即某些器官或构造使用或者不使用,对其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
比如,我发现如果以占全身骨骼比例来衡量,家鸭的翅骨轻于野鸭,但腿骨却比野鸭要重。这种变化明显源于家鸭与其野生祖先比飞得少、走得多。母牛和母山羊的乳房,经常挤奶的地方比不经常挤奶的地方发育要好。再如,有些家养动物的耳朵呈下垂状,有些人认为这些垂耳是由于家养动物不用警惕危险,不使用耳部肌肉所致。这种解释看上去十分合理。
支配变异的法则有很多,我们只发现了其中的几条,本书后面的内容会简单地进行讨论。在这里,我先说说相关变异 。胚胎或者幼体发生变化,其到了成熟期就很有可能发生变异。这些畸形的生物中,不同构造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神奇的。例如,饲养者相信,四肢较长的个体,一定同时长有一个较长的头。还有一些例子相当奇特:白毛蓝眼公猫多是耳聋的。这种体色与体质特性相关的例子,在动植物中能找到很多:
白毛蓝眼公猫
——绵羊和猪的体色与食用某种植物后是否中毒有关。如果是白色的绵羊和猪食用了某种植物,就会造成损伤,而体色深的个体可以避免这种伤害。
——没有毛的狗,牙齿也不全。
——具有长毛或者粗毛的动物,往往会有长角或者多角的倾向。
——喙短的鸽子脚小,喙长的鸽子脚大。
因此,当人类选择家养物种的某种特性并保留下来时,因为这种神奇的相关变异,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那些其他构造的改变也被留了下来。
那些未知的或知之甚少的变异法则所造成的结果是复杂且多样的。
有几份关于古老的栽培植物的论文,记载了变种与亚变种之间结构和体质上,存在无数的细小差异,令人感到十分震惊。生物这个有机整体,似乎是可塑的,并且正在与自己的亲代发生着程度很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