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原始的情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本能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得到幸福。因此,我们产生的第一个正义感,来源于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对孩子讲他的责任,从来不提他的权利,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孩子应该知道的,一个都没告诉他们,不该知道以及毫无关系的,反而全都说了。

所以,我们需要探究财产的起源,从这里形成有关权利的第一个观念。生活在乡间的孩子,会有一些田间劳动的概念。这点只需要有观察力和闲余的时间就可以做到,而这两样东西,孩子都不缺。无论多大年纪的人,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都想动手试试,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在看过一两次别人锄地、播种和种植庄稼后,小孩子就想自己去尝试了。

以上所述,我不但不反对爱弥儿劳作的意愿,还特别赞成,分享他的乐趣,和他一起下地。这不是为了让他高兴,是为了让自己高兴。他种菜,我打下手,帮他锄地,直到他自己能够完成。当他种下一粒蚕豆时,他就拥有了这块土地。

我们每天都要给蚕豆浇水,看到它们生长,我们有说不出的开心。我告诉爱弥儿:“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他听了更加高兴。我把“属于”这个词解释给他听,让他认识到他把自己的时间、劳动、汗水和人格投入到这块土地上。这样他就知道这里有他的东西,要是有人来冒犯,他就有权制止,就像是他自己的手一样,别人若要强拉,他就可以缩回去。

阳光强烈的日子,他慌忙跑到地里去浇水。真是糟糕!蚕豆被人铲掉了,地也被翻过了,都看不出种过的痕迹了。他产生反感的情绪。是谁夺走了我的财产?谁弄走了我的蚕豆?第一次遇到这样不公平的事,他十分难过,眼泪顿时成了一条小河,他哭得伤心极了。我也十分痛苦,义愤填膺。我们四处打听,见人就问,最后发现是园主做的,于是就把他找了过来。

不过,我们白白生气了。园主搞清楚我们为什么生气后,自己也气得够呛:“两位先生,你们真是糟蹋了我的东西!我已经在地里种了甜瓜,种子还是别人好不容易送给我的,我本来希望瓜熟之后招待你们的。可是现在,你们种了廉价的豆子,破坏了我长起来的瓜,我也没办法再补种了。你们没吃到甜瓜不说,还让我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让-雅克 :“可怜的罗贝尔,原谅我们吧。在这块土地上,你辛勤地耕耘。我明白了,我们不该糟蹋你种的东西。我会帮你找一些甜瓜的种子,以后我们再种地,会先弄清楚地里是否已经种了东西。”

罗贝尔:“唉!两位先生,还是算了吧,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我是在我父亲耕种过的土地上耕种。每个人都这样,你们瞧瞧吧,所有的地都被占了。”

爱弥儿:“亲爱的罗贝尔先生,你是不是常常找不到甜瓜的种子?”

罗贝尔:“好孩子,不是的,像你这样的小淘气不怎么来。我们尊重别人的劳动,绝对不会动别人的地,切实保障他人的劳动成果。”

爱弥儿:“我就没有地呀。”

罗贝尔:“这跟我可没关系!你们要是存心糟蹋我的地,我可不欢迎你们来了,谁都不愿意白白劳动,没有一点儿收获。”

让-雅克:“诚实的罗贝尔,我们能跟你商量商量吗?请你分一小块地给我们,让我的小朋友和我一起种点儿东西,收获后分你一半。”

罗贝尔:“不用分我一半,我给你们一块地。咱们说好了,你们再动我的瓜,我就要铲掉你们的蚕豆。”

用这个方法可以教孩子一些原始的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从第一个人用劳动占领了土地,此后就慢慢地形成财产的观念。这么简单易懂,孩子都能理解。从这里到产权和交换就差一步了,这一步过了,就该停止了。

我们还能看出,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不要怪我们走得太慢,也不要怪我们走得太稳。年轻的父母,切记,任何事情都应该言传身教。口头教育孩子转脸就忘,言传身教的话,就不容易忘了。

谎言与惩罚

正如我之前所说,早晚得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但要依照孩子的不同性情来决定时间的先后。这样的教育效果一目了然。然而,为了不在困境中忽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再来举例谈谈。

如果你家里那个暴躁的小孩见到什么都搞破坏,你也不要生气,把他能破坏的东西放到高处,让他够不着。当他弄坏了家里的家具时,你也别急着更换,让他体会一下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要是打破了他房间里的窗户,你也别忙着给他换新的,让他被风吹。别怕他感冒,只有让他受凉了,他才能有所收敛。不要埋怨他制造的各种麻烦,但是你得让他自己感觉到这些麻烦。你最后再找人修窗户,但一句话都别说。要是他再一次打破的话,你就换一种方法:别生气,直接告诉他“这些窗户是我的,是我花费力气修好的,我不能让你打破它们”。之后,你就把他关到一个小黑屋里,要是他还闹,也不要理他。要不了多久,他就会苦苦哀求,连连抱怨。要是仆人过去,他就会让仆人把他放出来。告诉那个仆人,别找借口说不能放他出来,就说:“要是我家的窗户,我也不愿意被人弄破。”说完就走开。让他在小黑屋待几小时,待到厌烦并且能够记住这事的时候,再派人过去跟他讲好,还他自由,但是他以后不能再打破你的窗户。如此一来,他就能接受了。他找你过去,你过去后,他一这么讲,你就马上同意,还跟他说:“这个想法真好,对咱们两个人都不错,你怎么早没想到呢?”之后,你也别去问他还有什么意见,也别让他坚守诺言,只给他一个高兴的拥抱,并且把他带回他房间里,就好像一旦讲好,就不能再破坏了。使用这种方法的话,你觉得他会怎么看待约定及其用途呢?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一个孩子(这里指还没有被宠坏的孩子)此后再故意打破窗户,那就说明我错了。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惩罚是他们做错事的自然结果。不要责怪他们撒谎,不要只为撒谎而惩罚他,得让他清楚,他得承担撒谎的后果。比如,以后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他了;即便他没有做坏事,别人也会指责他等。但是,我们得向孩子说清楚什么是善良的谎言。

谎言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过去所做的事说谎,另一种是为将来承担的义务说谎。第一种谎言是:否认他做过的事,或者他没做过的事非要说自己做了,其实就是他明明知道现实不是这样,却说成另外的样子。第二种谎言是:许诺给别人他自己做不到的事,表现了与他意图相悖的观点。有时,这两种谎言也是夹杂在一起的。在这里,我只谈一下这两种谎言的区别。

一个时常需要别人帮助,也时常帮助别人的人,不太会撒谎。与此相反,他还会澄清真相,避免错误伤害到自己。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为了服从别人才撒谎,因为服从别人是件痛苦的事,他们只能阳奉阴违,而且他们还会想,与其以后因暴露事情的真相而受罚,还不如说个谎得到现成的利益。如果是自然和自由的教育,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你不找麻烦,不惩罚他,也不逼迫他,他干吗不像告诉小伙伴一样告诉你呢?向你承认,也不会比向小伙伴承认后果更严重。

双方约定好了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损自由,也不是自然的状态,所以因为义务而撒谎更不符合自然。而且,孩子所许的诺言,本身就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想法简单,只能看到眼前的事,在许下诺言时,他们理解不了诺言的意思。他们一学会撒谎,就开始四处许诺,因为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怎样摆脱眼前的困境。但凡不会立刻产生影响的方法他们都愿意去试试:他们答应以后做什么,都是空话;他们的想象力还不发达,想象不出自己以后的样子。假如为了免去一顿鞭打,或者给他们糖果,让他们答应明天从窗户上跳下去,他们也会马上答应的。所以,在法律上,小孩的约定不算数。要是严厉的父母和老师非要孩子许诺的话,也只能因为不管他们许不许诺,这事都是非做不可的。

孩子在许诺时,并没有撒谎,因为他们并不明白自己许了什么事。然而,要是他们不遵守诺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才算他们撒谎了,因为他们记得自己许过这样的诺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遵守诺言的重要性。他们没有远观未来的能力,无法预见事情的后果。就算他们违背了诺言,他们的行为也和他们这个年纪的理智相符。

我主张孩子应该从实践里学习,我希望他们为人忠厚老实,不愿他们空有一腔学问;我不希望他们胆小懦弱,省得他们欺骗别人;我不需要他们许下诺言,免得他们不守诺言。我不在的时候,要是爱弥儿做了什么坏事,我又查不出来,我绝不怪罪到他头上,我也不会问他:“是你做的吗?”这样问,他除了否认,还会回答什么呢?要是他特别倔强,让我不得不跟他约定好,我也得慎重点儿,让他提出约好的事宜,而不是由我来提。当他提出时,我会让他觉得遵守约定,就能马上得到很大的利益;要是他不遵守约定,我也得让他觉得,撒谎带来的痛苦是事情发展的必然,不是出于我的报复。但是,我根本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因为我知道,爱弥儿许久之后才能理解什么是撒谎。在他知道后,他肯定非常奇怪,撒谎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所以,我越能保护他美好的生活不受别人的影响,就越能让他了解撒谎的坏处。

要是我们不急着教育好孩子,也许就不会勉强他做事情,也能在适合的时候提出对他的要求。要相信,只要不溺爱孩子,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慷慨意识的形成

孩子撒谎,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强迫孩子来承担他们的义务,那些义务强加在他们身上,有点儿过分,而且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表面上是在向他们布道,实际上却让他们沾染各种恶习。尽管一再禁止他们沾染恶习,他们反而都养成了那些恶习。你希望他们虔诚,强迫他们进教堂反而让他们一肚子不高兴。你希望他们善良慈爱,让他们向人布施,就像你自己不愿意布施而让他们代替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无论家长有多爱自己的孩子,也都要跟他们争取这个荣誉。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们那么小的年纪,还不配向他人布施。布施,是大人的事,大人懂得布施的意义,知道别人需要自己的布施。孩子不懂这些,就算布施了,也不能算成功德,出发点并不是慈善和仁爱,而且他们还会认为,只有小孩子才能向人布施,大人就不用了。所以,在布施的时候,孩子往往还会带有几分羞涩。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宁愿给别人一百块金币,也不愿让出一块点心。要不,你现在试试,看能不能让这个慷慨的布施者让出他喜欢的糖果、点心、玩具和东西,我们马上就能看出你是否把他变成了真正慷慨的人。

在孩子身上,我只看到了两种他们大方的情况:一种是他们给别人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另一种是他们知道别人最后一定会还给他们。这两种情况会让孩子表面上显得大方,但实际上还是吝啬。你让他们真给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那么大方了;你不还他们,他们就不会给你。养成心里的习惯比养成表面的习惯重要多了。你教给孩子所有的道德,就像表面的习惯一样一再地宣讲,只会使他们的童年无比痛苦!这难道是睿智的教育吗?

我不强求我的孩子去做善事,恰恰相反,我喜欢当着爱弥儿的面自己来做,而且我还得做得让他模仿不了,让他觉得这不是孩子可以享受的荣誉。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习惯把大人的事揽到自己身上。当他看到我帮助别人时,也许会问我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回答他了,就会告诉他:“我的朋友,贫困之人希望遇上富有之人,是因为富有之人答应了要养活那些单靠自己的财产或劳动不能生存的人。”他听到后,会这么问我:“这么说来,你也答应要养活他们了?”“是啊。”

听到这番对话,另一个孩子——不是爱弥儿——或许就会模仿我,以富人之姿行事了。要是这样的话,为了让他做到不炫耀,我宁愿他行使我的权力,背着我把东西偷偷拿给别人。这才是他这个年龄做得出的隐瞒的行为,唯有这种行为才能获取我的原谅。

我觉得,模仿别人的美德,都像猴子学人一样没有意义。任何一种美德之所以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效果,只能因为你认识到了它的美好,而不是因为看到别人做,自己才做。对孩子来说,心灵还是混混沌沌的,所以要让他们养成我们希望的习惯和行为,好让他们最后能够依照自己的判断和善念去实践这些行为。喜爱模仿本是一种美好的天性,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它已经变成一种恶习。猴子模仿它害怕的人,而不是模仿其他东西,这是因为它认为比它优越的人的行为一定是对的。而我们人类正相反,各种小丑模仿美好的行为,是为了嘲笑它们,降低它们的价值。他们自卑,就要把高尚的人也变得卑贱。即便他们试图模仿他们敬佩的行为,我们也能看出他们的虚情假意,他们总想欺骗别人,要别人欣赏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和更睿智。我们模仿别人,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想超越自己。假如我的教育非常成功,爱弥儿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此,这种想法可能产生的表面上的好处,我们必须予以消除。

说到自我意识教育,有一条适合孩子,而且对各个年龄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即不要伤害别人。即使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要是不遵从这点,也都是虚假的、矛盾的和有害的。有人一点儿好事都不做吗?所有的人都会做一些好事。坏人和其他的人也都做了好事,只不过他们做的“好事”,会使很多人遭殃,这就会出现各种灾难。最高尚的事是消极的,也是最不容易去做的,因为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平时就算我们做得让大家都满意,也许也不能让自己的心快乐甜蜜。一个人要是从来没有做过损害他人的事,那就是做了最大的善事!这需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品格!要把这一点做得成功是多么不易和难得,不能只从理论上谈论它,应该真正地做到才行。 aIF29/pPAZNuEkTNdNLC2mIGJxiolQr4PLYOevdjIR/TzkRGiRl0c2CMvZWUM8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